任小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堅持守正創新,凝心鑄魂,堅守黨媒初心,傳承黨媒基因,勇擔時代使命。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既關系職責使命,也關系生存發展。各級黨報作為新聞輿論戰線的主力軍、排頭兵,主動作為宣傳闡釋好新時代的新思想,是責無旁貸的重要職責和使命。黨的十九大以來,大同日報社將深入學習宣傳、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全社員工緊密聯系自身工作推動學以致用,新聞采編人員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記錄時代變遷,講好百姓故事,弘揚傳統美德,傳播大同聲音,唱響前行凱歌。全社圍繞推進媒體特色化融合發展,強化傳播手段和方式的建設、創新,著力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自覺主動積極有效地維護了大同市的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和社會大局的穩定。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思踐悟的過程就是黨報新聞心存使命,肩擔責任,“四力”前行的新聞實踐過程。充分發揮黨報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就要多推出重大主題報道,這樣更能彰顯黨報特有的高度。近年來,大同日報社積極傳遞好國家戰略局中的大同實踐、大同成就,逢重大主題報道必有創新成為一項新的業態,體現了黨報重大主題報道的創新思維,助力了媒體的特色化融合。
《大同日報》作為大同市委機關報,組織策劃的多組重大主題報道政策把握精準,政治導向鮮明,正能量彰顯有力。如黨的十九大以及大同市脫貧攻堅、能源革命、掃黑除惡、創建文明城市等重點工作,古都燈會、成龍電影周、能博會等重大活動的報道,立意高起點、高站位,均獲得了廣大市民的高度認可。如2018 大同首屆能博會期間,大同日報社抽調精兵強將成立了專項宣傳報道組,新聞采訪和新聞編輯兩條戰線分頭作業、有效對接,聚合調動了報社所有媒體資源,紙媒網媒聯動宣傳,主題報道、專欄設置相得益彰。一個月時間,持續采訪報道能博會盛況、參展商反響、市民關切等,推出場館建設、人物專訪、新能源影響等主題策劃,文字、圖片、視頻兼容并茂,報紙和新媒體平臺的傳播優勢特色鮮明,形成了全方位、集聚式、立體式新聞沖擊波,使大同新能源革命和對外開放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
把理想和信念根植于新聞實踐,走得要遠、看得要真、悟得要深、表達要新,對“畫出最大的思想同心圓”具有重要意義。黨報的深度,體現著思想維度和引導的力度,注重理論思想引領,深入實際深刻解讀,謀共識求共進,這是我們的又一新聞實踐。思深方能文不淺,腳深方能文不空。組織記者深入革命老區、深度貧困縣區、能源革命建設主戰場、歷史文化街區,以老帶新深入基層扎根實踐,概括總結各地翻天覆地的喜人變化。這一系列的專題報道錘煉的是采編隊伍“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的采訪作風;培育的是“見微知著、以小見大”的發現眼光、提升的是“貫通歷史、啟迪未來”的全局思維,這既是地方主流媒體提升報紙質量的路徑選擇,也是地方黨報做好重大主題報道的能力保障。
近年來,大同日報社圍繞“三貼近”,不斷調整優化報網結構,在“接地氣”上動腦筋,在解民憂上做文章,在可讀性、吸引力上下真功夫;不斷調整版面結構,做到新聞理論和新聞輿論同磁共振,增加本土新聞的報道量,突出服務性;所屬的《大同日報》《大同晚報》兩報編委會不斷加大深度策劃的力度,發揮輿論引導的實踐價值。《大同日報》充分發揮理論評論作用,努力彰顯黨報的輿論引導力。每周《大同日報》保證一個整版的理論文章,每期保證有足夠分量的社論評論見報。
《大同晚報》則重點聚焦民生,力求讓民生新聞唱主角,更貼近百姓實際生活,確保民生特色。2017 年清明節前后策劃推出靈丘抗戰烈士李振嘉的連續深度報道,形成和江蘇新聞媒體的互動,不僅凸顯了清明祭掃活動主題,而且促成平型關烈士陵園為先烈立碑活動,輿論引導在讀者中共鳴。《大同晚報》連續九年發起并策劃的“愛心送考”大型公益活動,從一開始的紙媒、網媒聯合發布,到現在的與網易新聞、網易直播聯動視頻直播,持續向全國展示了大同的公益風采,間接向世人展示了大同天藍、水綠、人美的美好形象。
黨報的厚度,內容厚重是應有之義,系統精深也殊為重要。當前,簡便化閱讀人們已習以為常,深度閱讀、思考能力逐步弱化。在此背景下,大同日報社紙媒網媒同仁精心調研,反復研究論證,從2016 年開始,通過優化《大同日報》《大同晚報》版面結構,整合大同新聞網,推出房產、家居建材、教育、健康、美食、消費、理財、汽車、文化旅游9 個周刊和頻道,《大同日報》每周7 個版面,《大同晚報》每周15 個版面,在內容定位既向專業化、系統性靠近,又貼近大眾、貼近生活,具有全媒體傳播靈動的特點,推進網絡頻道與報紙周刊宣傳聯動、報道互動,厚積薄發,再建深度閱讀精神家園。此次看似形式上的整合,其內涵實質則實現了搶占輿論陣地,構建理性社會,壯大主流聲音,守護核心價值的再建宗旨,其內容按行業化分類,就當前民眾關注、熱點現象予以專題化呈現,既有本地區行業動態,又有各領域權威專家、資深學者和從業人員的人物專訪、專業性強的知識和最新研究成果,報道既注重前瞻性、權威性,又增強了貼近性、服務性。目前,9 個周刊頻道,在內容的高度、深度、溫度上花心思,在傳播的貼近性、精準度、多元化上下功夫,為紙媒轉型發展、厚植優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嘗試。
黨報的深度融合,最終將體現為傳播精度、效度,必須主動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在強化技術引領和驅動的同時,以內容建設為根本,以不同傳播介質進行精確推送,進一步增強媒體內容和時效的核心競爭力。近年來,大同日報社一直探索尋求具有大同傳媒自身特色的融合路徑,創新理念思維、體制機制、傳播手段,按照報網一體、優勢互補的思路,不斷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更深層次的融合。以構建全媒體采編平臺為契機,整合采編資源,升級大同新聞網、整合改版官方微信號、開通手機一鍵讀報、創辦網絡視頻媒體,實現新聞媒介資源的多元傳播;堅持內容建設為根本,把《大同日報》《大同晚報》原創作品、深度報道、理論評論等信息資源和專業采編向新媒體平臺延伸拓展,更好地發揮了報網聯動的作用;進一步加強與中央媒體、周邊省區市媒體的溝通交流,充分借力各類新媒體,按照上下延伸、左右擴展、全方位推動的思路,探索創新話語體系與合作機制,強化輿論引導話語權,拓寬媒體傳播路徑。如在助力大同市申辦山西省旅游發展大會期間,《大同日報》不惜版面,思想引領大同“申旅”,報道體現“深”;《大同晚報》詳解感人事、動人情,展現“全”;網媒創新形式,用各種喜聞樂見的方式為大同“拉票”,體現“快”。報網端微“四輪驅動”,將融合傳播優勢發揮到了極致,為大同成功申辦旅游發展大會發揮了媒體的宣傳力量。
新聞輿論工作作為黨的一項重要工作,肩負著神圣職責和光榮使命。面對當前思想空前活躍,觀念強烈碰撞,文化深度交融的全新時代,各級黨報要義不容辭擔負起主流聲音責任擔當的價值引領,始終守理想信念之正,創實踐行動之新;守使命任務之正,創手段內容之新;守文化自信之正,創宣傳培育之新。在“守正”與“創新”的辯證統一中,知常明變,堅定前行,在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新聞航程中,始終如一地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和強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