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立
早在2014 年,國際檔案年會的主題是“檔案與文化產業”,旨在探討將傳統的檔案行業與新興的文化產業結合起來。檔案文化產品種類豐富、受眾范圍廣、故事性強、增值性大,如故宮博物館截至2015 年底,共開發的8 683 種文化創意產品,銷售額從2013 年的6 億元增長到2015 年的近10 億元。由此可見,具有實用性的檔案文化產品能夠受到人民群眾的歡迎追捧,收到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收益。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是群眾的精神信仰和力量源泉。新時代檔案館背負著為人民群眾提供豐富多樣的文化選擇的使命,檔案文化產品是檔案文化水平最直接、最易于被人接受的表現形式,公眾對檔案文化產品的要求也隨著社會審美及科技進步的發展而變化,檔案行業工作者對檔案文化產品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開發挖掘,為社會帶來符合時代潮流和群眾審美的文化產品,對檔案業內專業人員來說,開發檔案文化產品也有助于不同地域之間的行業內的交流溝通,幫助群眾創造出更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起到了促進文化繁榮的作用。
開發檔案文化產品,首要的就是對檔案館館藏資源進行深度挖掘,使零碎、深奧的原始檔案能夠轉化成一種易于接受理解的方式,使其能夠實現其自身價值。挖掘檔案文化產品能夠以檔案文化產品為載體,與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行業的檔案機構共享加工整理好檔案資源并對檔案文化產品進行傳播,有效地發揮檔案館作為社會各方面各部門的信息資源利用中心和公眾文化服務場所的作用。
通過售賣檔案文化產品可以獲得經濟收入,這收回成本之后還可以為檔案館提供研究經費,使檔案工作者有更好的條件開展工作,從而生產出更加優秀的檔案文化產品,形成良性循環。同時,已經成型的優秀檔案文化產品作為成功案例能夠對檔案文化產品開發的后續工作起到指導作用,激勵相關廠家不斷創新不斷完善改進,拉動產業向前發展。
目前,我國檔案文化產品開發挖掘工作尚屬于起步階段,在新時代強調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國家不斷出臺政策對檔案文化產品開發行業起到了一個很好的扶持作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檔案文化產品呈現檔案圖書類出版物、檔案展覽、檔案音視頻媒體類、檔案紀念品等多樣化態勢。但在檔案文化產品開發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制約因素。
檔案各部門之間固有的管理模式和檔案工作人員思維上的惰性是檔案文化產品挖掘開發的首要阻礙因素。與企業相比,政府部門通常都是循規蹈矩,日常檔案工作大多集中于為政府存儲檔案材料,思考與創新少,檔案館的工作大多集中于編史修志、撰寫檔案編研等學術性研究活動上,缺少對檔案文化產品的進一步加工和創造,創新動力不足。
檔案館大多為參公人員,大部分人員專業不對口,導致他們對檔案文化產品開發的認識存在誤區。部分人認為檔案行業只是簡單的保管政府產生的文件,只要因循沿襲的沿用過往的技術方法就可以完成檔案工作。進而導致自身對檔案文化產品開發所需的技術了解欠缺,操作相關工具的能力較為低下,無法適應發展迅猛的檔案文化產品這一新興行業。加之缺乏資金投入檔案文化產品的挖掘開發、加工設計,使整個檔案文化產業將仍停留在嘗試階段。
長期以來,條塊管理的檔案工作體制,使得各地區檔案部門之間聯系較少,信息無法有效地整合,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檔案文化資源無法有效地開發利用,而有能力對珍貴檔案文化資源進行開發的檔案館因為業內溝通欠缺,無法及時知曉檔案資源的存在,資源方面無法得到有效開發,兩者的需求均無法達到滿足。
由于檔案館的工作重心仍是偏向于政務文件的接收、人事檔案的保管、歷史檔案的存儲等工作,整體面向政府內部,行政性強。而新時期的國家強調的文化自信,檔案館的服務意識和服務手段要能順應時代的文化需求而有所提升,做到與新媒體手段相融合,讓普通群眾易于接受,將潛在檔案文化產品享用目標推遠。
檔案文化產品的挖掘開發需要轉變觀念、制定行業規范以及法制、資金保障。首先,檔案行業主動轉變文化產品開發觀念。檔案部門是檔案文化產品的生產者,也是檔案文化發展的積極推動者,要高度重視檔案文化產業與檔案文化產品的開發過程,自主學習研發相關檔案文化產品,由單一的為政府機關提供利用服務向對社會對人民同樣也能擔起服務的重任轉變,積極樹立檔案館的文化服務形象,樹立打造檔案館品牌的意識。其次,建立以檔案法為核心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保障檔案文化產品的開發。第三,加大開發檔案文化精品的資金投入力度,各級檔案館本身也不能僅僅依靠國家的財政撥款,要根據已有檔案館藏資源,對其深度開發,結合時事熱點問題與社會需求,創新開發手段,開發出了受到人們歡迎的檔案文化精品,投入市場以獲取回報,而后利用盈利資金更好地帶動檔案文化產品的開發,在新時代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自己的專業力量。
檔案文化產品的開發對檔案館工作人員的思想觀念、專業素養、知識儲備、創新能力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各級檔案館檔案部門可以建立起培訓體系,包括建立培訓制度、考核晉升制度和激勵措施。培訓是提高工作人員的業務技能的最有效的手段,通過館校結合、崗位培訓、脫崗學習等多種方式使工作人員快速了解檔案工作內容,提升檔案工作人員的專業素養,做好招才、育才、用才、留才思想工作,擴充檔案產品開發專業團隊。
3.3.1 開發時事性與市場需求相結合的文化產品
檔案館館藏是檔案文化產品開發的源泉,檔案工作者對檔案文化產品的選擇則是開發的重頭戲。緊跟時事熱點的選題能夠吸引社會公眾的關注,促進推廣與宣傳。檔案文化的宣傳也應該抓住機遇,如重要的紀念活動,國際檔案大會,建黨周年慶典或者建國周年慶典等等。2016 年6 月9 日,鄂爾多斯市檔案局為紀念國際檔案日的活動值得借鑒。開發檔案文化產品應當綜合考慮各階層的經濟實力與所需產品種類,分門別類,在相同的主題下照顧各階層的不同需要,從不同的角度滿足不同用戶的市場需求。
3.3.2 協同合作豐富檔案文化產品種類
我國檔案法的實施辦法中對檔案行業的合作交流做了相關規定,明確指出各級各類檔案館可以與博物館、圖書館等單位共享檔案資源,交換檔案復印件,聯合研討,開發出多樣化的檔案產品。同理,檔案行業在開發檔案文化產品的同時不妨將眼光拓寬,尋求社會合作單位,與電視臺、廣播站、新媒體、檔案外包公司甚至是服飾公司、珠寶公司、彩妝品牌合作。開發新穎的檔案文化產品。我國首個檔案App 創建于2013 年7 月,是由武漢市檔案館開通的“武漢檔案”,值得學習效仿。
3.3.3 獲取社會各方支持開發檔案文化產品
檔案部門與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青少年宮、美術館藝術館等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在政府的統領下一起發揮各自的職能,并共同致力于檔案文化產品的開發。首先,制定關于該地區檔案文化產品策略建設的規劃,積極探索開發檔案文化產品新道路;其次是開展特色檔案的征集活動,組織各個相關部門大力開展檔案文化產品的開發工作;三是建立檔案文化產品開發機制,開展豐富多樣的檔案文化產品,以滿足人們的需要。為此,檔案部門的角色要轉換,充分發揮文化部門的輔助作用和檔案館的主體作用,匯集各方力量開發檔案文化產品。
網絡技術拉近了世界的距離,通過網絡,世界各地的人們能夠自由的獲取世界范圍內的檔案資源,同時,檔案館也能夠反向地通過網絡對檔案文化產品進行宣傳與推廣,網絡手段的多種多樣為宣傳工作提供了便利條件。利用微信公眾號平臺、微博、論壇、網站可以很好的吸引流量,使更多人能夠看到檔案文化產品。“故宮淘寶”是很好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