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永剛,權淑靜
移動互聯網沖擊著傳統行業的發展,互聯網技術和行業的融合給予了社會和經濟發展嶄新的模式。傳統的期刊出版方式受到了移動互聯網的嚴重沖擊,期刊要想在移動互聯時代獲得更高的品牌價值,就需要將傳統出版與現代技術高度融合。在移動互聯網背景下,期刊在發行量、發行范圍和讀者的閱讀方式以及在信息服務等方面,要更多地運用移動互聯網的平臺才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在讀者碎片化閱讀的前提下,移動互聯網平臺與傳統期刊的結合可以更好地實現文化的網絡服務,既能充分展示期刊的品牌形象,又能夠通過移動互聯網擴大期刊的影響力。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報告,截至2019 年6 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54 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1.2%;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8.47 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1%。由以上數據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我國已進入全民移動互聯網時代。由此,對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期刊是我國傳統媒體的重要形式之一,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期刊引領著文化發展的趨勢。期刊有著文化傳播的重要根基,濃縮了傳媒的精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期刊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一是讀者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增強。源于物質生活以及經濟條件的極大改善,人們對精神層面的追求趨于更加廣泛和更高層次,與以往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二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為期刊的出版發行、選題策劃等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方式。出版方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等形式很方便地及時與讀者交流,了解讀者的想法和訴求,特別是在知識經濟的時代,碎片化閱讀的情況下,人們更需要符合自己品味的精神食糧,這就為出版方策劃選題提供了真實可靠的信息來源。三是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期刊的出版形式提供了更多選擇。除了紙介質的形式,還可以出版電子期刊,將文字、圖片、聲音甚至影音文件進行全方位的整合,滿足讀者多種多樣的需求。期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面臨的發展機遇需要其自身在期刊的內涵和形式上更加豐富,才能夠適應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的需求。
移動互聯網改變了傳統行業的發展模式,期刊作為信息傳播、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期刊的發展也不可避免地面臨著一些困境和挑戰。
在以往的內容生產過程中,報紙期刊等傳統紙媒因為有專業的編輯記者的存在,產出的內容無論是在權威性還是專業性方面,都會在受眾心目中存在一定的影響力和口碑。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隨著社交媒體的高度發達,每一位受眾都可以成為內容的生產者,雖然其中大多數人在專業性上稍顯欠缺,但其中也不乏一些“民間高手”,在內容產出方面碾壓專業出身的編輯記者。
以前,期刊的發行往往是通過郵局訂閱或者期刊社自辦發行等較為單一的渠道傳遞到受眾手中,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呈現出全方位多渠道形式,期刊在發行頻率,數量和內容方面與讀者的需要的需求相比,存在著明顯滯后的現象,這也使得期刊的發行渠道進一步衰減。
與此同時,受到新媒體、自媒體的沖擊,期刊的傳統優勢不斷縮減,面臨著讀者流失、廣告下滑、盈利降低等其他諸多挑戰。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期刊面臨的最大的挑戰在于無法跟上移動互聯網發展的步伐。同時,期刊出版者的出版理念轉變滯后,缺乏前瞻性的考慮,對轉型期的困難預計不足等,這些都限制了期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快速發展。
由于移動互聯網的高度發展,社交網絡的社交屬性更加凸顯,從事期刊雜志出版的編輯記者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與作者、讀者進行互動,緊密結合社會熱點,深度挖掘稿件選題,為廣大受眾提供高質量的精神享受,以全新的方式塑造期刊雜志的品牌。
根據新浪微博的財報數據顯示,截至2019 年9 月,微博月活躍用戶數為4.97 億,月活躍用戶數中約94%為移動端用戶。微博主要是通過發布短信息來實現社交網絡的分享機制,目前被大眾熟知的是新浪微博,當然也有騰訊微博、網易微博、搜狐微博等。微博本身具有鮮明的媒體特質,它能夠讓每個用戶“短”、(簡短)、“頻”(頻繁)、“快”(快速)地發布消息。期刊微博可以通過用戶關系信息分享傳播每期經過高度加工的精華內容,微博的動態及時效應能夠讓不同期刊的特點得以充分體現,或嚴肅莊重,或輕松活潑。既可以讓有深度閱讀習慣的讀者買紙版期閱讀,也可以讓淺閱讀習慣的讀者了解了每期期刊的大致內容。同時,微博鏈接了各大網絡平臺發布的信息,速度超過傳統紙媒體,期刊在利用微博進行廣泛傳播和宣傳過程中要跳出文化傳播的條條框框,以有別具一格的特色拉動期刊銷量的提升。
微信是當前人們最為青睞的社交網絡,可以作為期刊宣傳的重要渠道。傳統的期刊依靠平面媒體進行傳播,而微信公眾號作為廣泛使用的新媒體平臺,可以使傳播的效率更加高效和便捷,能夠發揮期刊精選文章推送的優勢。例如,在微信上可以建立精選文章主題,優化版面的樣式,對同一文章和信息精細化處理,用不同形式和風格,用大眾熟悉網絡語言傳達給不同的受眾。依托期刊的內容,制作圖片、音頻、甚至視頻文件發布到微信公眾號,使傳播的內容更加立體化和形象化。深度挖掘微信公眾號后臺強大的功能特性,發揮其精準推送的天然優勢。建立期刊粉絲的微信群,定期與粉絲互動,讓粉絲參與到期刊選題策劃、編輯出版全流程中,在這個過程中,加深讀者對期刊的了解,提升影響力,強化品牌意識。
如今,很多期刊屬于同一個辦刊主體,在這種情況下,期刊在同一主體下設立的各個期刊的微信公眾號可以組成微信矩陣,將同類的內容進行聚合推送,在此基礎上為具有相同興趣和關注點的受眾提供社交聚集通道,形成線上“圈子營銷”,有效拓展忠實受眾群,進而擴大期刊傳播影響面,提升品牌。
客戶端主要是指與服務器相對應的用戶端為客戶提供本地服務的程序,包括了網頁瀏覽器等一系列的應用程序,毫無疑問,移動客戶端閱讀是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主要的閱讀方式之一。期刊雜志社要充分利用讀者在客戶端的瀏覽和互動數據,發掘和整理讀者的文化需求,以便更好地為讀者服務。例如,通過技術手段,期刊可以根據讀者瀏覽的內容,以及讀者在某一頁或某一文章停留的時間長短等數據來分析用戶在各個時期的需求,甚至是同一用戶在不同時期的閱讀偏好等,以此為依據,對期刊內容進行優化加工,增強期刊內容的競爭力。做好客戶端的調查有利于期刊在內容編輯和制作形式上更加符合讀者的需求,并且有助于對期刊的發展從整體上規劃,構建其長效發展機制。
隨著技術的發展,期刊雜志社還可以考慮投稿功能也移植到客戶端服務于作者,不僅可以便利地投稿、查詢、審稿,而且能做到基于大數據進行深度檢索,多維統計等,當然這是另一話題,在此不易展開。
截至2019 年6 月,我國網絡視頻用戶(指長視頻和短視頻用戶的并集)規模達到7.59 億,占網民整體的88.8%;其中,短視頻用戶規模為6.48億,占網民整體的75.8%。
短視頻是當前人們喜聞樂見的網絡視頻傳播模式,相比于平面媒體具有天然的優勢,可以迅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基于此,期刊社可以制作短視頻進行廣泛傳播來強化品牌。短視頻的內容既可以是期刊主要內容的立體化展示,也可以是編輯或者作者對精彩內容的解讀,甚至可以將編輯部編輯刊物日常工作中的花絮用視頻記錄下來,進行剪輯加工,借助短視頻呈現給讀者,以生動活潑的形象拉近與讀者的距離,尤其是是一些學術和技術類期刊,更需要在與讀者互動方面花更大的力氣。
網絡直播通過網絡系統在不同的交流平臺進行視頻直播是網絡社交方式的重要模式,期刊社應當充分利用這一方式加強與讀者的互動交流。直播的內容可以是期刊的背景介紹、方案測評、對話訪談、在線培訓的內容等,充分利用網絡直播內容豐富交互性強的特點,讓期刊的影響力輻射更多地域和受眾。除了對期刊雜志內容本身的推介外,網絡直播更應該注重推廣以期刊雜志為依托開展的各項品牌延伸活動,比如,期刊社舉辦的學術、技術交流會議,參加的本專業領域的展覽展示等活動,拓展與讀者互動的渠道,搭建新的溝通平臺。
從傳統期刊和互聯網平臺的融合發展可以看出,在社會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需要傳統和現代的有機結合,更需要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創新出新的模式。期刊在我國的發展建設經歷了漫長的時期,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期刊品牌價值的提升將毫無例外地依托于互聯網平臺,只有緊跟時代潮流,期刊才能保持長久的生命力,也才能夠在文化服務方面形成較大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