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培現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是我們黨對人民的莊嚴承諾。地市黨報地處輿論引導的最前沿,與人民群眾接觸最密切,承擔著極為重要的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如何服務好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這一戰略?大同日報堅持守正創新,突出主責主業,線上線下聯動,網上網下協作,報網頻端微齊發力,扶貧扶志相結合,凝聚精氣神,弘揚正能量,開展了一系列有益探索,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打好脫貧攻堅戰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先任務。大同是革命老區,全市345.6 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24.5 萬人,是山西省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四個市之一。
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這一歷史性使命和任務面前,黨報如何充分發揮作用,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作為市委機關報,大同日報不斷提高政治站位,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把服務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作為一項重要工作,舉全社之力,集全社之智,整合采編資源,全力服務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日報編輯部開設“大力推進脫貧攻堅”“脫貧攻堅一線”“扎實推進鄉村振興”等多個專欄,并根據脫貧攻堅實際需要,定期不定期組織刊發文字和攝影專版;大同新聞網、大同日報6 個微信公眾號火力全開,及時采編發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新聞、照片和微視頻,做到報紙報道天天有,微信公眾號、新聞網報道不間斷。報社黨委和編委會加強策劃,有計劃地推出針對性的報道,形成持續不斷的報道強勢。結合山西省開展的“改革創新、奮發有為”大討論和全國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編輯部組織記者深入全市各縣區,奔赴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主戰場,采訪有深度、有溫度、有熱度,沾泥土、帶露珠的新聞報道。同時,鼓勵全社記者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走出辦公室、會議室,沉入一線觀察、體驗、采訪。在報道形式上不拘一格,多形式呈現,消息、通訊、特寫、深度報道、系列報道,攝影、音頻、短視頻,根據需要,披掛上陣。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各個時段,適時組織策劃采訪鼓勁打氣的新聞精品,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形成輿論引導的強大攻勢。2019 年11 月,大同日報傾力推出《云中觀潮》欄目,以“新聞+評論”“1+1”的方式,在報紙二版頭條顯著位置,推出了《脫貧攻堅的“領頭羊”》等小切口反映大主題的報道,以講故事的形式,反映基層農村黨支部書記帶領村民脫貧攻堅等重大主題,講述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一線的動人故事,同時在報紙上發布二維碼,讀者通過微信掃碼,就可鏈接新聞網、微信公眾號的文字版、音頻版和圖片、小視頻,上線后傳播效果極佳,贏得了讀者青睞,點擊率很高。
扶貧先扶志。近年來,一些農村地區出現了貧困戶不愿脫貧、以貧為榮的不良傾向,坐等上級部門給錢給物、上門幫扶,起到了不良影響。針對這一現象,大同日報大力宣傳自主脫貧典型,先后刊發了一批不當“落后戶”、爭當脫貧戶的典型,營造脫貧為榮、甘于落后為恥的輿論氛圍,為貧困戶樹立榜樣。陽高縣鰲石鄉榆林村村民姚保山,沒有經濟來源,入不敷出,生活一度拮據,2014 年被村里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但他不等不靠,通過自己的雙手發展養豬脫了貧,走上了致富道路。大同日報以《不等不靠摘窮帽 養豬脫貧奔富路》的通訊,對他自主脫貧進行了隆重報道,引起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同時,報紙還適時刊發評論等,引導貧困群眾擺脫落后觀念,消除“等靠要”思想。
一段時期以來,廣靈巧娘、天鎮保姆、大同黃花等大同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特色品牌在國內外媒體上頻頻出現,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國內主流媒體以《山溝里的小深圳》《巧手編織致富路》等對此進行了多次報道。這是大同本地媒體報網頻端微聯動,傾力打造本地脫貧攻堅品牌,并向國內外媒體力推的成果之一。
大同日報社堅持把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作為媒體融合的主戰場之一,以媒體融合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在服務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推進媒體融合。社黨委和編委會明確提出,要做到“三個優先”: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專欄優先保證、典型優先推出、稿件優先安排。大同日報先后開設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專欄6 個,保證了相關報道的足量及時刊發。新聞網和6 個微信公眾號等發揮新媒體優勢,及時采編播脫貧攻堅的內容。2019 年7 月巨星成龍作為“扶貧公益大使”,來大同參與“脫貧攻堅戰星光計劃”,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7 月22 日,成龍在貧困縣渾源縣參加活動時,全媒記者便通過微信公眾號及時發回《成龍大哥好樣的!!剛剛,星光行動現場訂購黃花9 840 萬元,一起看視頻……》,利用視頻、圖片文字及時報道,當天被市民大量轉發,閱讀量達到1.3 萬。第二天報紙隆重推出《對口幫扶結碩果 星光行動寫新篇成龍攜團隊深入云州渾源助力脫貧攻堅》的長篇報道,對成龍攜團隊深入云州渾源助力脫貧攻堅的新聞進行了詳實報道。在利用報網頻端微刊發各種報道、形成宣傳攻勢的基礎上,大同日報還與省內外媒體聯動,為省級媒體和中央級媒體提供大量新聞素材,像廣靈巧娘、天鎮保姆等品牌的宣傳,就凝聚了大同日報的不懈努力。
圍繞主題主線,組織專題性、戰役性報道,不吝惜版面和內容,形成立體作戰,強化宣傳的深度和廣度,打造輿論強勢,是大同日報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重要做法。
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主戰場在縣區,在基層。為了全面報道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進展和成果,大同日報在發動編輯部記者全力采寫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內容的基礎上,以農村部記者為主,多次組織精干小分隊,沉入一線,精心采訪,挖掘亮點,除了天鎮保姆、廣靈縣巧娘之外,還挖掘出靈丘縣上下北泉、車河社區等一批典型報道。2019 年上半年,小分隊發現了身殘志堅、帶領15 名貧困殘疾人共同致富的自強模范米斌,多次進行典型報道,防止了老典型產生的視覺疲勞。在推送方面,注重立體作戰,全媒體推送,重兵出擊,形成一浪更比一浪高的宣傳攻勢。對全市各縣區舉辦的與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關的各種活動,比如云州區西沙窩牡丹節、長城古堡露營大會、廣靈濕地文化節、天鎮縣李二口第二屆中國農民豐收節等,進行了詳細報道。
對脫貧摘帽縣區的脫貧攻堅鞏固和鄉村振興工作,大同日報始終保持關注度不減、報道力度不減、工作不減。聚焦“兩不愁三保障”,聚焦鞏固提升脫貧質量,切實加強對產業扶貧、易地搬遷、鄉村提質、駐村幫扶等各項工作的報道,推出《摘帽不懈怠 鉚勁奔小康》等一系列新聞精品,受到了省市扶貧指揮部的肯定。
“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等是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生力軍之一,他們大多來自省市縣機關,他們不僅駐村幫扶,帶領群眾整頓軟弱渙散基層組織、發展種養殖業、謀劃產業發展,還積極幫助農民銷售滯銷的農副產品,受到了農民群眾的歡迎。聚焦這一特殊群體,大同日報精心組織推出了《針線“籮筐”進農家》《李佩溝村的“新成員”》《“帶著感情去扶貧群眾才認可你”》《“1+X”黨建幫扶助脫貧》等一批新聞精品,塑造了一批“第一書記”和扶貧工作隊員的優秀典型,其中,楊河芬等多名優秀“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員被省市評為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多次進行巡回演講,并被市委、市政府提拔到重要工作崗位上。
在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中,大同日報注重線上線下聯動,采編后勤協作,立體助力脫貧。報社經營部門立足本地實際,積極開展電商扶貧。針對陽高縣農村大接杏保鮮期短、難以存放的實際,利用電商平臺,向全國各地銷售,解決農民“賣杏難”的問題;在黃花、土豆、雜糧等本地特色農產品上市季節,適時利用電商平臺幫助農民銷售,受到了農民朋友的好評。
為及時掌握全市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情況,大同日報加強策劃,主動與市扶貧辦對接,派出專職記者到扶貧辦協助工作,及時了解全市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工作動態和各種信息,為加強脫貧攻堅宣傳創造了良好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