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明
紀錄片和其他在熒屏上較為活躍的電視散文和詩歌一樣,被稱為電視紀實文學,而紀錄片和紀實文學相比較而言,是以電視電影作為傳播的載體,而主要的表現手段是通過鏡頭來進行記錄,所以創作的方法和紀實文學是基本類似的。在崇尚事實這一原則之上來進行創作和情感的表達,已經成為紀錄片具有藝術性這一特征的基礎。特別是20 世紀90 年代以來,紀錄片的創作已經有理性說教逐漸走向感性啟蒙。人們在創作時越來越能夠展現出心靈選擇,貼近心靈的真實成為他們在創作紀錄片時的首要選擇,而紀錄片創作過程的情感隱形表達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不能被忽視。
紀錄片是統一的,它是藝術性和紀實性融為一體的,所以在創作的過程當中是要求利用紀實的手段來記錄真實的世界,并且能夠解釋,能夠讓紀錄片與觀眾進行交流,解釋世界上的各種各樣現象,所以在創作的過程當中,隱形情感的表達是具有特征的。
首先在創作紀錄片是必須要以事實作為基礎,而進行采訪之前,必須要先獲取有關的事實材料。近年來有一些優秀的紀錄片,風靡了電視熒屏,吸引了無數觀眾,比如《舌尖上的中國》《遠方的家》等等,這些紀錄片在創作的過程當中所采取的重要手段,就是在采訪紀實當中有記者親身的體驗,所以這樣的紀錄片真實效果非常明顯,能夠給觀眾帶來不一樣的感覺。比如在紀錄片《遠方的家——邊疆行》當中,為了能夠表現出邊疆人民群眾的真實生活狀態,記者是與他們同吃同住一起勞動的,為了表現出邊防戰士如何保家衛國,記者也是和他們一起在邊境線上巡邏,體驗他們的日常工作,另外表現邊疆地區特有的文化藝術史,記者也是跟著當地人民來學習屬于他們的民族歌舞和一些手工上的技巧,這是因為記者都親身參與了,所以拍出來的紀錄片真實感非常好,觀眾也就會感受到紀錄片所流露出來的隱形情感。尤其其中有一個片段是云南省欽德縣的一個村莊,因為瀾滄江的阻隔,他們平時和外界的唯一交流通道就是跨江溜索,而這一跨江溜索長200 多米,離江面有60 多米高,很多孩子是害怕這樣的高度,所以他們只能夠在自己的家里想象外面的世界,所以這樣真實的感悟是再現了當地最生動的生活場景,所以拍出來的紀錄片在藝術感染力上是非常棒的,因此也會感染無數的觀眾,都會產生情感上的認同。由此可見,只有在創作紀錄片時,能夠讓記者帶入自己的感情深入其中,才會將最真實的感情在現在紀錄片當中,使得情感表達更加真摯[1]。
在創作紀錄片時,主干就是故事構成,因為它能夠吸引到觀眾的眼球,若是沒有故事,那么一個事情的發展和展現就難以表達。所以一般在創作紀錄片時,都會挖掘這一事件當中最感人至深的故事。比如紀錄片《青歌賽》的創作,中央電視臺曾在1984 年創辦過一檔文藝節目,是中國青年歌手電視大賽獎,一共舉辦了15 屆,總共30 年。而要以這一題材來創作紀錄片時,肯定要回顧和梳理這15 屆當中的各項賽事。所以創作者為了能夠在紀錄片當中凸顯亮點,在龐大的素材當中策劃了折翅領隊、唱出我聲音、一雙高跟鞋等一系列的故事,這些故事有的勵志、有的煽情、有的緊張,所以短短150 分鐘的紀錄片情感是起伏跌宕的,扣人心弦的情景能夠吸引觀眾們的眼球,能夠讓觀眾們的情感表達和紀錄片的情感表達保持在同一層面。因此在發掘故事時,首先要能夠挖掘的故事背后蘊含的情感,只有挖掘到了情感,才會有情節上的矛盾和沖突,再現鮮活的人物形象,吸引觀眾們的眼球,激發他們的共鳴,這樣就可以使得紀錄片的藝術感染力更加明顯。
當然紀錄片在創作的過程當中也是離不開解說詞,而解說詞的主要作用就是通過補充一些內心獨白來感染觀眾,讓觀眾能夠感受到故事當中的人物情感以及創作者在拍攝時的情感。比如在《走基層》系列的紀錄片當中。有一集“車票”當中講述了農民工在春節買票難的故事,為了能夠體驗到在春節期間買票難,記者陪同了紀錄片當中的當事人在車站連續蹲守了4 個夜晚,最終還是沒有買到車票,所以在紀錄片當中作者有這樣的感慨:他能背負起180 斤的貨物,但是卻背不起小小的一張車票,通過這樣的旁白解說,使得農民工因春節買不到車票的那種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既無奈又心酸,所以揭示的主題也就非常深刻,發人深省。
在創作紀錄片時,所有的情感都來源于記者對于采訪客觀事件的認知和把握,所以能夠在采訪當中產生情感進行體驗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若是脫離了實際是不可能流露出真情實感,而紀錄片在創作的過程當中的要求不僅僅是記錄這些事件的表面真實,而是要能夠分析事件和人物的關系,走進他們的內心,并且能夠真正感受到他們的想法,這樣才是完全的真實,也是如今創作紀錄片時大部分人所追求的。因此在創作紀錄片時要能夠再現真實,根據特定的情境來抒發自己當下的真實情感,這樣才會具有感人的效果[2]。
在創作紀錄片時有一個重要的要素就是細節,因為它能夠體現出藝術的魅力,若是沒有刻畫好細節,那么只是一堆非常枯燥的瑣碎記錄。細節在紀實文學當中的表現是在利用書面語言來描寫當時的環,人物的心理活動,表情或者動作,而紀錄片在刻畫細節時,主要是通過鏡頭畫面的細膩來表現,如果能夠達到無聲勝有聲這樣的效果,那是再好不過了。比如紀錄片《沙與海》,觀眾們往往會被其中非常細節的描寫所震撼到,比如小女孩沙灘玩鞋,父女打酸棗這樣的細節,通過鏡頭的描寫,能夠將劉澤遠一家生存的環境艱苦以及單調的生活展現在人們的眼前。而后再利用較為匹配的音樂,這樣就可以將情感表達推向高潮,那么在這一細節當中所散發出來的情感信號,就能夠讓觀眾們進行聯想。
紀錄片是紀實性和藝術性的統一,也是和哲理性的統一。一個紀錄片要想創作成功,要將事件或者人物當作一種表現或思考的材料,通過不斷的挖掘故事當中的深刻意蘊,這樣才能夠勾起觀眾對于這一事件而引發的哲學思考,當有了哲理的思考,這樣記錄的事件和人物才會有深層次的價值,那么所創造出來的紀錄片藝術魅力也是恒久的。在比如紀錄片上與海當中的牧民劉澤遠,盡管他們的生活是被大自然控制的,也無法單靠自己來掌握命運,但是他們仍然堅定信念規劃自己的未來,因為他們認為人生在哪活,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這種具有哲理的話語,能夠讓觀眾感受到其中蘊含的生命和哲理意蘊,會讓他們產生深度的思考[3]。
通過全文的分析可以知道,在創作紀錄片時,隱形情感的表達是要通過真實體驗采訪、不斷挖掘故事以及創作者筆墨的旁白,這樣才能夠再現出事件和人物的內心,而在隱形表達當中的原則主要是真實性、細節性和哲理性,只有注重這三者的統一,才能夠讓紀錄片有了骨架和血肉,讓它的色彩更加豐富,感染力更加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