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皎
科技發展一日千里,新技術日新月異,令人應接不暇;新媒體的蓬勃發展使人們時時刻刻都沉浸在海量的信息中。面對這樣的快節奏,科技圖書編輯,尤其是面向工程師的科技圖書編輯如何才能把握要點、策劃佳作,就成為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筆者從自己的圖書策劃經驗中,總結出以下幾點,為做好知識服務、完成“雙效統一”提供一些建議,以期與同行切磋,共勉前行。
與傳統的科技類圖書相比,面向工程師的科技圖書具有以下特點。
1)側重實踐,對工程應用的內容要求比較高。相比于科技類教材或者原理性的科技圖書,這類書要求實踐先行,理論性的知識可以點到為止即可。
2)時效性非常強,寫作、出版周期短,對作者、編輯的要求都很高。主流的技術從開始產生到普及應用,一般也就一年左右的時間,過了這個窗口期,市場銷量會明顯看衰。
3)作者資源緊張、產出高質量的內容相對困難。由于工程師大多工作繁忙,要抽出專門的時間完成高質量的寫作是非常不容易的。這就要求編輯與作者共同做好規劃,在出版流程上不斷做改進,高效地輸出內容。
針對該類圖書的上述特點,筆者總結了一些策劃經驗。
編輯應該保持一顆永遠好奇、熱情的心,以興趣驅動為內動力、積極主動地及時跟上新技術的發展,迅速掌握行業的各類動態。為了及時更新技術知識的儲備,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根據自己的選題方向參加該領域的相關專業會議,了解時下的技術熱點和痛點。
專業會議的參與者基本上就是該領域的從業人員,從選題的角度來看,他們也就是所出版圖書潛在的作者人群或者未來的目標讀者人群。編輯要到會議中去,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并由此總結出相關的選題點。筆者當年曾有機會與一些IT 企業合作,在與他們的交流中,發現大家開始提及云計算一詞,經過充分的調研后,一鼓作氣策劃了一系列與云計算技術相關的圖書(入選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廣聞博覽,篩選有價值的信息。
科技圖書編輯,必須隨時關注業內的新聞,做出自己的分析與判斷。除了傳統的技術博客、論壇以外,微博、微信公眾號、Github、簡書、知乎等都已成為技術新聞和資源的重要來源。編輯應善用這些資源,從中發掘機會。
超前思考是指在涉及與選題方向相關的技術領域,要從多種渠道了解該領域的前沿動向和發展路徑,預估下一個可能的熱點,捕捉選題機會,提前布局,為未來兩三年的選題規劃打下基礎。
筆者在大數據技術興起時,注意到“深度學習”正成為一個越來越流行的趨勢。于是,筆者主動聯系業內相關作者,提前布局并策劃了《神經網絡與深度學習》《解析深度學習:語音識別實踐》等圖書。新書一出,便趕上深度學習概念的小爆發,銷量穩步上升,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所謂抓大,是指要抓住選題的大方向,盡量少犯方向性錯誤;所謂不放小,是指不要忽略大方向中的尖、鉆、精選題,要仔細評估,以免漏掉優秀選題。以筆者策劃的《解析深度學習:語音識別實踐》一書為例,該選題最早策劃于2014 年,語音技術的圖書尚不多見,是一個非常小眾的領域。評估該選題時,筆者列了好幾條標準:時效性、前沿性、作者知名度、內容質量、專業性。經過一一打分,認為本選題時效性和前沿性較好,有可能成為未來兩三年內的熱點;作者是該領域的權威,本書的質量有保證;專業性相當強,讀者群并不會太大。
如果單從經濟效益來評估,該選題風險較大。而其社會價值在于,盡管目標讀者群基數不大,但是,有可能打造出本領域的標桿圖書,不僅可提升出版社的品牌,而且對當時尚處空白的語音技術實踐圖書領域將大有補益。經過綜合評估,最終決定出版。后來的事實證明,這個“不放小”是對的,本書自2016 年年中出版以來,恰逢語音技術開始廣泛應用到工程界之時,本書的權威性令它成為工程界該領域從業人員幾乎人手必備的寶典。
編輯最基本的素養之一是要為讀者考慮,站在讀者的角度去思考哪些內容是讀者需要的,要保持完全開放的心態,容納與自己的觀點思路不完全一致、甚至相悖的內容。這一點非常的重要。
以筆者策劃的一本圖書為例,該書是分析某大型IT 企業的產品。筆者曾經非常糾結:本選題如果出版,豈不是替企業做廣告?為了避免誤判,筆者通過調研該產品的應用狀況,了解到它在行業內有相當的應用人群,在本企業中也已普及應用,是工程師們日常使用的工具。于是仍然決定出版。事實證明,這本書的出版是符合讀者利益的,出版3年多以來,不斷重印,銷量已逾萬冊。
由于工程師大多工作繁忙,難有專門的時間獨立完成寫作,筆者曾嘗試在保持內容高質量的前提下,幫助作者減輕困難完成寫作。具體做法如下。
1)提前準備寫作模板。筆者一般會根據選題特點,確定好對應的寫作模板,提前發給作者,讓他們按照模板的格式來規劃內容。這樣,既可以使作者把精力集中在內容的寫作上,也為后期編校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要求作者提交寫作樣章,提前溝通。要求作者根據寫作模板提交寫作樣章,提前與作者討論,確定“可以”與“不可以”的界限,形成規范的指導意見,將可能出現的問題扼殺在搖籃里,確保后續的寫作質量與效率。
3)鼓勵作者嘗試多人合作。工程類的科技圖書以應用實踐為主,而很多技術的應用都是團隊共同完成的,因此,可以鼓勵作者以多人合作的形式來完成寫作,以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
在多人寫作時,編輯要充分做好組織者的角色,除了從時間上做好把控以外,對各位作者的寫作質量,也要嚴格要求,不能為了圖快而省事,拖了書稿質量的后腿,影響大局。
除了策劃新的選題以外,編輯還可根據市場的需求,及時請作者更新內容、推出新版。一般來說,值得出新版的圖書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前版已在市場上獲得了一定的好評,具有一定的人氣。針對新的工程問題,讀者需要更新的解決思路和方案。二是,書中涉及的技術本身并不過時。但是技術上有新的版本或者在工程領域有新的應用。三是長銷類的圖書,時效性并不強。針對讀者新的審美,需要重新包裝,以符合當下讀者的品味要求。
及時推陳出新,還要把握“及時”和“出新”的時機,這里涉及如下三個面向的內容。
第一,一般而言,不建議新舊兩版在市場上并存,否則,不僅會令讀者困惑,也不利于渠道的發行工作,影響市場表現。第二,“出新”要及時,要留意市場上的競品種類與數量,留意圖書銷售的旺季和淡季規律,避免新版剛一推出就被淹沒。第三,除了前面兩點以外,“出新”還要能做到讀者群的順利切換,即前版累積的好評和人氣,能成功地移植到新版上。這個時機的選取和書本身的特性也是密切相關的。比如面試類的書,建議在面試季來臨之前“出新”。這就要求編輯和市場營銷、發行人員密切配合,在“出新”之前,通過各類媒介做好新版的宣傳工作,調動渠道的熱情和關注度,成功完成切換。這部分內容較多,非本文重點,在此不深入展開。
快速變化的科技圖書市場、多媒體對紙質圖書生存空間的擠壓等等,均對科技類圖書編輯的綜合素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也“倒逼”編輯在各個面向上不斷創新、出版高質量的好書。而科技發展戰略的不斷落實,工程師隊伍的不斷壯大,也為科技圖書出版的繁榮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市場土壤,用心的編輯一定可以在這個市場中自如發揮,為我國科技行業的發展不斷提供優秀的知識產品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