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恩勇
(遼寧省莊河市自然資源事務服務中心,遼寧 莊河 116400)
泡桐葉甲屬鞘翅目、葉甲科,主要危害泡桐、梓樹和楸樹葉片,危害嚴重時全樹葉片成篩網狀,后期變黃至脫落。遼寧地區1986年森林昆蟲區系調查時,在大連長海縣首次發現,并定為遼寧新記錄種。2008年莊河地區有發生與危害,但危害程度較輕。
梓樹在莊河地區栽培有很長歷史,但大多為零散分布,沒有形成集中成片或道路綠化帶。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家不再滿足于只對物質生活的追求,對于生活環境、工作環境、出行環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隨著綠化、美化工程廣泛開展,機關、企事業單位、鄉鎮(街道)、學校、公路、村屯栽樹種草的激情空前高漲。莊河市各鄉鎮(街道)所屬的道路,很多栽植了梓樹,廣泛栽植的結果是綠化、美化了環境,特別是道路兩側,由于其葉片較大,整個樹冠層層疊疊,遠遠望去,整個道路如一條綠色的長龍,非常壯觀。但由于栽植的數量多了,面積大了,后期的管護沒能及時跟上,從2012年開始莊河地區所屬鄉鎮的鄉級道路兩側梓樹綠化帶,由于受泡桐葉甲危害,損失嚴重。
泡桐葉甲成蟲體長11~13 mm,橙黃色,近橢圓形,觸角基部5節,淡黃色,端部各節黑色。前胸背板向前延伸,鞘翅背面隆起,中間有兩條明顯的淡黃色隆起線,鞘翅兩側向外擴展,形成明顯的邊緣,近末端1/3處,有一個大的橢圓形黑斑。
卵為橙黃色,橢圓形,豎立成堆排列。
幼蟲體長10 mm,淡黃色,體兩側灰黑色,紡錘形,體節兩側各有1淺黃色肉刺突,末端2節側刺突較長,背面2個肉刺突淺黃色,向背上翹起,附著蛻皮。
蛹為淡黃色,體長9 mm,寬6 mm,體側各具2個三角刺片。
莊河市屬暖溫帶亞濕潤季風氣候,具有一定的海洋性氣候特征。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9.1 ℃,受山地和海洋影響,南北氣溫可相差1~2 ℃。冬季受亞洲大陸蒙古冷高壓影響,盛行偏北風;夏季由于印度洋熱低壓和北太平洋熱高壓強大,盛行偏南風。歷年平均降水量在760 mm左右,7、8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的56%,受地形和季風影響,降水量自西南向東北遞增。歷年無霜期平均165 d。
泡桐葉甲在莊河地區一年發生兩代,以成蟲秋后在寄主的周圍的石塊、雜草、土層、枯枝落葉等處越冬。第2年4月中下旬成蟲出蟄,飛到新枝上活動取食交尾產卵,卵產于小枝葉面上,幼蟲孵化呈群集活動,集中葉面啃食危害葉肉,剩下葉脈葉緣形成葉片篩網狀。5月下旬幼蟲開始老熟,每脫一次皮粘附在尾節,向上方翹起,形成羽毛狀,背在體后,長期不掉。老熟的幼蟲將尾部粘于葉面化蛹。6月上旬第一代成蟲,第二代幼蟲6月下旬孵化,8月開始化蛹,成蟲9月出現,10月底進入冬眠期。每年有兩次危害高峰期,5月下旬至6月中旬和7月下旬至8月中旬。
根據莊河市吳爐鎮、大營鎮路樹取樣調查,梓樹受害率達93%,失葉率達67%,單葉片有蟲13頭,最多達77頭,受害葉片輕度形成篩網狀,重的葉片變黃,早期脫落,不僅影響了樹木生長,也影響了城鎮、公路、園林的綠化、美化成果。為了保護現有的造林綠化成果,筆者于2018年,對其幼蟲危害期發生規律進行觀察及防治試驗,結果如下。
5月中旬,在莊河市吳爐鎮和大營鎮的兩條鄉級公路分別選擇路樹各100株,危害程度基本相同。分別應用1.2%苦參堿2000倍液和辛硫磷800倍液,在泡桐葉甲幼蟲嚴重危害時進行噴霧防治。應用1.2%苦參堿2000倍液施藥的實驗地塊,施藥后2 h幼蟲開始落地死亡,防治效果在90%以上。應用辛硫磷800倍液施藥的實驗地塊,施藥后1 h幼蟲開始落地死亡,防治效果在95%以上。
綜合以上兩種防治實驗,表明泡桐葉甲幼蟲抗藥性較低,生物類藥劑和菊酯類藥劑均對其有明顯的滅殺作用。但隨著科學發展以及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大家逐漸放棄了傳統的具有污染環境、破壞社會生態平衡,而且容易造成人畜中毒的化學防治措施。要用發展的眼光,綜合考慮社會安全、生態平衡、防治效果和經濟因素的影響。以安全環保、高效經濟為要求,減少對環境和生態的威脅,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目標。綜合以上原因,藥物噴霧防治時主要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1)防治噴霧技術是否規范。由于梓樹葉片較大,且較茂盛,外部的葉片對霧滴的阻擋,使內部的葉片沒有受到藥物的噴灑,影響了藥效的發揮,使一部分害蟲沒有得到消滅。所以施藥過程中,一定要打全、打透,爭取讓每個葉片都受到藥液的噴灑,保證防治效果。噴霧防治時風向也很重要,逆風時,噴灑的霧滴很難達到需防治的葉片,所以施工過程中要注意風向,及時調整。
(2)藥物稀釋濃度的把握。一定要按藥物說明上對各蟲種的防治濃度進行稀釋。很多防治人員由于對藥物不了解,為了追求防治效果,成倍地增大藥量,一是造成藥物浪費,二是可能形成藥害,對樹木造成嚴重損傷,得不償失。而如果稀釋濃度加大,則保證不了防治效果,造成人力、物力浪費。
(3)施藥時機的掌握。要嚴格按照各地區泡桐葉甲的生物學特性,在幼蟲危害高峰期進行施藥,在防治效果上達到最大化。莊河市的泡桐葉甲幼蟲危害高峰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和7月下旬至8月中旬。兩代的防治要各鄉鎮(街道)統一部署,同一時間進行施藥,以保證藥效的連續性,達到最佳地防治成效。
根據國家對環境保護的要求,生物類藥劑具有高效、低毒、低殘留等特點,且對害蟲有強烈的觸殺、胃毒作用,建議優先使用。
在自然條件下,林業有害生物的分布有一定的地域性,靠其自然傳播速度較慢,便于控制。可現代社會是一個經濟高速發展的社會,特別是我國的物流業可用暴發式發展來形容。林業有害生物則借助人為或機械因素的傳播,由一個區域傳播至另一個區域,使其得以廣泛傳播,造成了極大損失。由于引進種在當地自然條件下沒有相應的天敵制約,這就為林業有害生物的成功入侵再傳播創造了有力條件。因此,從外省市調入的造林綠化苗木,一定要把好關,每年的新植林和造林所用的綠化苗木,必需經當地的林檢機構進行復檢,最大程度地保證綠化苗木質量,盡量切斷傳染源,降低林業有害生物入侵的幾率,對于已傳入的,要及時清除,防止其傳播蔓延。
選抗病樹種,提高樹木的抵抗力。科學的栽培管理技術,專業的后期管護,可以有效地防止病蟲害的發生,促進樹木生長良好,從而抑制或減少病原物的產生。生長過程中的科學施肥、灌溉,可使樹木生長健壯,提高抵抗病蟲害的能力。適當地修剪,可以銷毀蟲源或病菌的傳染源。寒冬季節可對樹干進行涂白,達到既防凍害又殺蟲的作用。
在泡桐葉甲幼蟲期,可安排群眾摘掉受害葉片,進行銷毀,降低蟲口密度。根據其生活習性,在成蟲期人工捕殺或應用頻振式殺蟲燈誘殺成蟲。這兩種人工防治方法,雖然需要的人力較多,但對環境零污染,針對特殊地塊可以采用,達到滅蟲的目的。
幼蟲爆發年份,作為應急手段,可用敵殺死2000倍或2.5%嗅氰菊酯2000倍噴霧防治,迅速消滅蟲害或降低蟲口密度,減輕蟲害對樹林的危害,效果比較理想。
釋放赤眼蜂、周氏嚙小蜂,在葉甲老熟幼蟲期,結合較好天氣于傍晚掛放,每畝釋放2~3萬頭,降低食葉率在50%左右。
針對古樹或有紀念意義的樹木,通常在樹木受害嚴重的情況下使用打孔注藥防治,在樹干基部1 m以下,打孔注藥。樹干胸徑6~10 cm,打兩個孔,對角線打孔;樹干胸徑11~19 cm,打3個孔,三角形打;樹干胸徑20 cm以上,打4個孔,十字形打。孔的深度2~3 cm為宜,注藥量2~3 mL;用40%氧化樂果、50%辛硫磷、50%氯胺磷原液或與柴油1∶1混合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