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倩如
(新余市渝水區林業局,江西 新余 338000)
國家森林城市建設活動自2004啟動后[1],作為江西省老工業城市,新余市于2010年率先在江西省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引領江西創森熱潮。當前,新余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創森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的理念,努力再鑄森林城市建設新輝煌,推動美麗中國“江西樣板”新余特色區建設。
新余市在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建設中取得了優異成果,“創森”過程中樹種規劃和選擇也積累了不少經驗,但同時也暴露出一些不足。本文結合新余市森林城市建設現狀,探析了其樹種規劃選擇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粗淺建議,為鞏固新余市國家森林城市建設成果,進一步提高森林城市建設水平,真正做到“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為打造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態園林城市[2],實現“城市添景觀,百姓得生態”的城鄉綠化新模式提供一些參考。
新余市位于江西省中部偏西,地處北緯27°33′~28°05′,東經114°29′~115°24′,全市國土面積3178 km2。新余市地貌以低山丘陵為主,屬丘陵平原區,屬亞熱帶濕潤性氣候,具有“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等特點,年平均降水量1594.8 mm,年平均相對濕度80%。新余市水資源豐富,西南有國家四級風景名勝區——仙女湖,是聞名遐邇的湖泊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屬亞洲最大的亞熱帶樹種基因庫[3]。
據新余市第六次森林資源二類調查,全市擁有林業用地面積 277.02萬畝,占國土總面積的 58.37%,其中有林地和國家特別規定灌木林面積264.64萬畝,森林覆蓋率55.8%,有林地、灌木林地和四旁樹總面積269.54萬畝,林木綠化率為56.8%。境內各種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植物種類有254科841屬1888種,鳥類39種、蛇類28種[4]。
自2010年創建國家級森林城市以來,新余市著力抓好“森林基礎設施、森林生態保護、森林產業發展、森林生態文化、城市森林管理”五大森林工程建設,全市森林城市建設成效顯著。全市境內現有主要樹種126 科356屬913種,其中主要有用材樹種189種、珍貴速生樹種37種、油料樹種19種、果品樹種15種、庭院綠化樹種35種。境內主要喬木闊葉樹種有樟樹、木荷、檫木、苦櫧、青岡櫟、鉤栗、甜櫧等,主要喬木針葉樹種有杉木、馬尾松、柏木、柳杉等,主要灌木樹種有油茶、白櫟、烏藥、杜鵑、茅栗、黃桅子、檵木、鹽膚木、山胡椒、胡枝子等。
新余市建成區內,綠化植物有 300余種,其中有喬木樹種100余種。城區綠化堅持喬、灌、草搭配,喬木種植面積比例占綠地面積71%,優先鄉土樹種,鄉土樹種使用比例90%以上。為豐富生物多樣性,造林樹種不少于10個,比例最高的樹種占樹木總量的15%。公園、單位庭院及城市通道主要綠化植物有: 香樟、白玉蘭、廣玉蘭、樂昌含笑、深山含笑、杜英、銀杏、柳樹、楓楊、火力楠、濕地松、馬褂木、羅漢松、桂花、法國梧桐、雪松、日本晚櫻、榆樹、水杉、女貞、紫玉蘭、竹、山茶、杜鵑、海桐、山茶、紅葉石楠、紅花檵木、八角金盤、火棘、小葉女貞、蘇鐵、金邊黃楊、龍柏、雞冠花、萬壽菊等。
目前,我國城市森林建設樹種規劃的公開度比較低[5],相關資料不會公開,不能為園林設計和苗圃生產提供參考,無法真正起到其指導作用,其結果是園林設計和苗圃生產存在一定盲目性。必然造成在實際建設中,由于規劃樹種市場供不應求時,存在人為隨意變動的現象。
新余市境內天然林保存面積小,而其中的天然闊葉林又基本屬殘次闊葉林,因此難以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又由于人為干擾等因素影響,城市森林生態景觀破碎度較高,造成生態服務功能不強。
新余市城市森林的建設側重美化,忽略生態自然化,部分區域綠化模式樹種單一,造成了部分綠地景觀種類單一,綠化樹種相似,無明顯特征和季相變化等問題。同時城區街道綠化中的常綠樹種比例過大,鄉土樹種應用數量多但種類少,生物多樣性水平低, 造成植物抗逆性差。
樹種規劃作為森林城市建設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綠化的骨架,對樹種進行合理的選擇與規劃,直接影響了森林城市建設的成敗以及城市綠地多種功能的發揮,必須做好并貫徹好樹種規劃。應提高對森林城市建設樹種規劃的重視程度,切實按照規劃內容進行綠化建設,及時向苗圃、園林設計公司等規劃執行者公開規劃文本。
首先,要堅持“適地適樹”原則,由于鄉土樹種是經過長期選擇而保留下來的適應本地生境的樹種,所以森林城市建設應優先選擇鄉土樹種作為基調樹種,既可提高成活率,又具有生態穩定性,城市森林營建見效快,既富有地方特色,又節省栽植、管護費用。其次,要堅持“鄉土樹種與外來樹種相結合利用”原則,速生、抗逆性強的鄉土樹種一般應作為城市森林營建的骨干樹種,在充分采用和挖掘鄉土樹種資源的基礎上,適度引入外來樹種,豐富新余市園林綠化樹種。再次,要堅持“生物多樣性”原則,除基調樹種與骨干樹種外的其它樹種,稱為一般樹種。為保證新余市森林城市建設的生物多樣性,豐富城市色彩,增強喬灌草多層次綠化,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選取一般樹種。在保護、維持已有穩定的植物群落和生物區系的前提下,同時適當引進符合當地生態條件的植物種類和種群,提高一般樹種豐富度與生物多樣性水平[6]。
全面啟動森林質量提升工程,加強天然林特別是天然闊葉林的保護力度。重點建設和保護仙女湖周邊、袁河兩岸的生態公益林,對新余市重要水源地——孔目江實行全流域禁伐,并進行植被恢復,提高森林覆蓋率。嚴格執行《新余市城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規定》,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工作。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落實古樹名木管護責任單位或責任人,嚴禁移植古樹名木和大樹進城。
將鄉村綠化與美麗鄉村建設有機結合,大力推進“生態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鄉風美”為主要內容的美麗鄉村建設,不斷提高鄉村綠化水平。采取村莊繞綠、見縫插綠、庭院培綠等措施,抓好農村公共休閑綠地、主要道路、單位庭院和房前屋后綠化及鄉村風景樹、風景林建設。宜林則林、宜果則果、宜花則花,綠化美化與村莊建設同步。
森林城市建設應根據當地自然的植被規律及不同水系和園林綠化現狀,科學合理地進行樹種規劃,通過基調樹種、骨干樹種、一般樹種的綜合選擇,使城鄉綠化樹種選擇突出重點、增加色彩、科學合理,既不雜亂無章,也不單調貧乏。新余市城市森林建設樹種選擇應秉持近自然化經營理念,以鄉土樹種為主,適度引入外來樹種,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營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