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夢穎
[四川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旅游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5]
亮,明也,是為有光;亮布,就是有光澤的布,是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極具特色的傳統紡織品。紡織品是由紡織纖維經過織造、染色等工藝加工而成的一種產品,多用于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服裝穿著、布藝裝飾等。傳統紡織品以棉、毛、絲、麻等天然纖維為原材料,經紡、染、織、繡等工藝制成。亮布作為傳統紡織品中的精品,多用來制作民族盛裝,制作工藝主要掌握在苗、侗、壯、瑤等地的少數民族婦女手中。本項目從亮布的制作工藝出發分析其優缺點,結合亮布的保護與傳承現狀,探析其發展路徑。
亮布的制作周期漫長,一幅亮布的產生得先從一朵棉花講起,從種棉、采棉到軋籽、彈棉、紡紗,從漿紗、絡筒到整經、穿綜筘、上織機織布,一周有余方能做好一匹白布。與此同時,種藍草、收藍草、造靛泥靛水、清洗白布、下布入染,得到藍染布后,再經過上牛皮膠、上漿、刷雞蛋清、蒸煮、晾曬、捶打等工序,幾經循環后晾干,兩月有余才能得到一匹色澤亮麗、手感硬挺的亮布。因各民族地區原材料(薯莨、牛血)和喜好不同,各地亮布呈現出紫紅、深藍、亮黑等不同色澤。
由于采用天然原材料,亮布制作的服飾有保暖、透氣、防蚊蟲等實用功能;經過不斷捶打,亮布顯現出幽幽的藍光,彷佛純凈的金屬光澤,在紡織品中獨樹一幟。亮布的特色顯而易見,但其缺點也十分明顯。首先,色牢度差一直是天然染色面料的主要問題。其次,亮布不易清洗,雖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1],但一揉搓便輕易掉色,穿在身上也容易將部分皮膚染色。最后,亮布不易折疊,無論是收納時的折疊亦或是穿著時起的褶皺,一經形成,便無法復原,且穿著時間越久,褶皺越明顯。所以,勤勞的少數民族婦女每年都在為全家做新衣裳。亮布的面料屬性一方面有利于自身的傳承,另一方面也對創新性開發提出了新的挑戰。
我國南方少數民族社會是傳統的農耕社會,由于地處山區、交通不便,先民們世代過著自給自足、男耕女織的田園生活。以貴州黔東南侗族地區為例,在許多村寨中,幾乎家家都有紡紗車、織布機、染缸、布槌等傳統工具,部分家庭還添置了縫紉機、鎖邊機等現代用具。侗族亮布與侗族大歌一樣,貫穿侗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是在頭巾、肚兜、上衣、百褶裙、綁腿等服飾配件中的應用,還是滿月酒、婚禮等人生禮俗中的禮物交換,亮布作為一個文化符號,在創造和使用中加深了人們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也作為侗家的一張名片,加深了“外面的人”對這個傳統社會的印象。
每年七八月農閑時節,走進黔東南的大小村寨,都能看到家家懸掛起的長布幅和不絕于耳的咚咚捶布聲。同時,也能直觀地看到,掌握這些傳統手藝的都是家里的中老年人。“80后”“90后”作為家里讀過書的年輕人,多在附近城鎮上班或沿海地區打工。可見,傳統手工藝傳承首先面臨的問題是后繼無人:年輕人沒有時間和熱情來“觸摸”傳統;中年人需要照顧老人小孩,精力有限;老年人手腳不靈便,沒辦法再從事精細的手工藝制作。其次是開發亂象:近年來“非遺”申報的熱潮、高鐵的建設以及教育的普及,給這些從前偏安一隅的小山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地都在大興土木搞旅游,修寨門、建廣場、搭舞臺、改造房屋外立面,將村莊改建得“面目全非”。同時,大到劇院,小到村莊,都準備了具有民族風情的歌舞表演,演員們大多穿著“現代亮布”制作的表演服飾。現代亮布由機器進行批量生產,顏色比亮布更加明亮,但是用的是化纖面料,造價低廉,質地較軟,不易褪色,取代了傳統亮布在節日和表演活動中進行民俗展演[2]。傳統亮布不耐磨損,而且質地太硬、缺乏彈性,因此失去了絕佳的展示窗口。另外,政府為樹立特色村寨示范村,企業為開發特色旅游商品,在各村組織錦繡坊、織繡培訓等幫扶活動,鼓勵村民們制作各類土特產和手工藝品,希望能帶動當地家庭小作坊式手工業的發展。但制作紡織品耗時長、難度高、收入低很難留住年輕人,中老年人也大多在培訓完成后按部就班地生活,未能形成自發傳承的良性機制。
在亮布制作過程中,部分使用現代技術,可以提高亮布的制作效率,降低制作成本,使其被更多地應用到現代設計中。考量亮布制作的每個環節,紡紗、捶布等步驟適合引進新材料和新工具,而織布、染布等環節則是保持亮布原真性的關鍵。根據調查,紡線是比織布更加費時費力的過程,使用購買的棉線進行手工織造,不僅節省了時間和成本,織出的布也更加結實耐用。一些婦女直接購買窄幅寬的機織白布進行染色,雖更加節省時間,但機織布更為規整,與土布手感仍有不同。染色和后整理是傳統侗布制作的重頭戲,是保證侗族亮布特殊質感和外觀的重要工藝[3]。染布環節,有村民使用化學試劑,雖著色更好,但色澤和味道都變了,既不符合環保要求,也破壞了亮布的形象。為了提高色牢度、減少染布次數,可以在藍靛染液中加入特定的菌株,這種微生物能加快還原反應速度,提高染布效率。在接下來的捶布過程中,還可引進已在鎮遠等地普及的電動捶布機,工作效率能提高十幾倍。通過這些新材料和器具的引進,亮布的制作周期縮短、制作成本下降,固色難和易舊的問題也得到了緩解,亮布更加普及。一方面,讓當地村民習慣在常服、盛裝、表演服裝中都穿上傳統亮布制作的服飾,以自己的身體力行作為宣傳載體,增強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單位時間內生產的亮布總量提高了,除了提供日常生活的內需之外,還有余量進行再設計和售賣。若亮布制作既能產生可觀的經濟價值,又不占用太多時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便可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學習,可使亮布朝著活態傳承的方向發展。
傳統亮布的核心特質是其獨特的光澤和硬挺的質地。一般的紡織面料很難做立體造型,在服裝中若有夸張的廓形設計,多需要襯墊、魚骨等予以支撐,而亮布可塑性極強,且自帶閃光效果,在T臺上多有運用。在秀場上,它與織錦、土布、蠟染等傳統紡織品一樣,主要作為局部面料出現在服裝、箱包等的設計中,成為民族元素的點睛之筆。不同的是,亮布由于面料硬挺、難以清洗,很難像其他紡織品一樣大量應用到成衣和家紡中,可見傳統亮布若要尋求發展,必須另辟蹊徑。根據亮布的面料特性,可作為紙張的替代品,轉向3D立體工藝品設計,向折紙、剪紙、紙雕藝術等方向發展。紙,可以隨手一折,做成紙飛機;可以剪成吉祥紋樣,刻成立體紙雕,或激光雕刻成鏤空圖案。紙的創新形式多種多樣,將亮布作為紙的一種替代品,進行多技法的創新,可以增強亮布的視覺空間感,打破亮布給人帶來的沉悶感[4],大大增加了其傳播途徑和普及面。若該民族地區以外的消費者能更多地了解亮布、使用亮布,拉動亮布的外需購買力,便能讓更多的人自愿投入到亮布的生產中,形成良性循環。一開始可以邀請獨立設計師工作室設計一些高端禮品作為宣傳,制作一些平價產品投入市場。根據市場反應及時改變設計方向和銷售策略,待銷量提升后,請職業經理人以亮布品牌的方式進行運營,創新的亮布工藝品、傳統的亮布服飾都可以作為品牌商品,讓傳統文化與創新設計相映成輝,達到生產性保護和活態傳承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