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杰
(鄭州商學院,河南 鄭州 45120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是由辛勤的勞動創造的,人世間的美好夢想,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實現;發展中的各種難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輝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鑄就[1]。社會的發展進步需要廣大人民群眾去創造,因此,必須要尊重和崇尚勞動,重視勞動者主體地位,鼓勵勞動者進行創造性的勞動。
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最崇高、最偉大、最美麗的道理[2]。這些重要的論述為高校深入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堅定不移地在新時期創造性地開展勞動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
“勞動托起中國夢”,不僅是全國人民的共識,也是鄭州商學院全體師生不斷努力追尋的目標。
2004年起,鄭州商學院培育、涵養著一個工程——勞動育人工程。勞動育人工程包含基本勞動、團體勞動、勤工儉學三種勞動教育形式,即在大一學生中推行每天半小時的基礎勞動,在大二、大三、大四中開展團體勞動和勤工助學,讓勞動教育在學生大學四年的教學過程貫穿,發揮勞動教育在育人過程中敦品、增智、益美的作用,為立德樹人打下堅持的基礎。
“清早起,掃庭院;惜晨光,勤讀書……” 作為發揚傳統文化的教育家,鄭州商學院創辦人王廣亞博士在辦學初期,就堅持在學生中開展勞動教育,并總結出一套成熟的勞動育人的理念。2004年,鄭州商學院建校后,結合實際情況,學校學習、借鑒、傳承了創辦人多年開展勞動教育的經驗與精神,把“立德樹人、重在品質;敦品求實、貴在日常”的樸素育人觀融入勞動教育中,創立了勞動育人工程這一學生工作品牌[3]。
勞動育人工程明確的告訴每一位鄭商學子:“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勞動才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勞動育人工程,回歸細節,回歸日常,提醒著青年學子做事先做人,做人先敦品,敦品起于細,勞作錘煉人,將日常生活與理想追求緊密結合,培養學生形成勤奮、互助、堅毅的良好品質,引導學生踐行和諧、平等、敬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
勞動育人要發揮其強有力的育人作用,離不開健全、科學、完善的保障體系。15年來,鄭州商學院上下齊心推進勞動教育工程,形成了“領導重視、制度完善、管理規范、抓手多樣、教育及時”的勞動教育體系。學校董事會每年投入250萬元資金供勞動教育工程的推廣和發展;學校建立健全勞動教育機制,將勞動教育工程分為基本勞動、團體勞動、勤工儉學勞動2個部分,并將基礎勞動列入“廣亞養成教育”的必修教學內容;學校專門成立勞衛科,設立并完善制度20余項,構建科室總體規劃、輔導員督導、勞動小組長示范、全員參與的勞動管理模式。為保障勞動教育工程的順利進行,各班級劃分勞動區域,通過勞動小組長領頭示范打掃,班級考核評比、期末激勵表彰、主題征文教育等讓工作落到實處。在完善制度和規范管理的保障下,勞動教育工程得以穩健開展,發揮著其顯著的育人效果。
整潔的校園總能讓人想到每天打掃衛生同學的身影,想到拿著工具言笑晏晏時的互助與和諧;校園里絢爛的彩繪,也總能讓人感受到同學們對專業的執著、自信和那份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面對別人的贊譽,也總能想起同學們在一屆一屆傳遞中留下的那份自豪、榮光和堅定。大音希聲,大道無形,作為校園環境建設的參與者與維護者,一份小小的責任既是壓力也是動力,講述著自助者人助之的道理;勞動小組長引導和勤工助學形式的推廣實行,讓同學們在自食其力的同時,也感受到管理與維護的不易;在多種形式的經驗分享會、征文比賽、期末表彰大會中,同學們梳理、總結、交流的體悟,也讓人更加明白,只有思想上的先行,才有行動上的動力,這些都承載著智慧的厚重,在青春的歲月里,涂抹上一層亮麗的底色。
“一段好春藏不住,粉墻斜露杏花梢”,在全體師生努力下,勞動育人工程以其獨特的育人特質受到了教育部門及社會各大媒體的廣泛關注。2012年1月,因勞動育人工程成績顯著,學校獲得河南省教育廳頒發的“河南省高等教育校園文化建設和社會實踐活動先進集體”榮譽稱號;2018年11月,榮獲全國民辦高校學生工作協會2018年度全國民辦高校學生工作創新二等獎。人民網、中國網、中國青年網、等20余家國家級、省級主流媒體轉載并報道了我院勞動育人工程,社會各界人士紛紛點贊留言。
黨的“十九大”提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4],”這為近階段教育領域開展人才培養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5]”,再次提升了勞動教育在人才培養目標中的重要地位,是對高等教育營造崇尚勞動的一次強有力的倡議。
目前在高校大學生群體中,忽視勞動教育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大多數學生認為,進入高校就是學習的,勞動教育應該是學校保潔人員的事情;甚至有學生狹隘地將勞動視作一件丟人的事情,勞動意識淺薄,抵觸學校的勞動教育并踐踏別人的勞動成果,影響惡劣。毛澤東有句名言:一切壞事都是從不勞而獲開始的。高校和社會應該通過多種多樣、層次豐富的宣傳,引導大學生明白勞動是世界上一切歡樂和美好事情的源泉,因為勞動,人類社會才會不斷進步發展。同時幫助大學生樹立“勞動最光榮”的意識,尊重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為將來成為一名優秀的勞動者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育部目前沒有明確規定強制高校開展勞動教育課程,只是發布過多個文件,指出要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志愿活動、公益服務和科技發明等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因此有部分高校忽視勞動教育,認為課程中設置的實踐教學環節包括勞動教育部分相關內容,所以沒有必要設置專門的勞動教育課程,導致勞動教育在高校被形式化和忽略化。高校管理部門忽視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學生就會相應地更加不重視甚至排斥,長此以往,勞動教育在高校開展會更加困難。
各高校應該結合實際情況,將勞動教育列入教學計劃必修課程,創新性地設置勞動教育的內容、操作形式、考核辦法及學分規定,循序漸進地挖掘具有可操作性的勞動教育資源,最終建立成熟的勞動教育體系。在摸索的過程中,可以借鑒高校勞動教育開展較好學校的經驗,比如鄭州商學院將勞動教育分為基本勞動、團體勞動、勤工儉學3種勞動教育形式,并且設立校級管理部門,頒布相應的規章制度,明確教室、宿舍、操場、學校道路等學生學習和生活區域的勞動教育的相關規定,在校外則延伸到校園周邊志愿公益服務活動和學生家庭勞動教育活動,真正將勞動教育落實到實處。
在高校勞動教育的開展中,應該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都在倡導和踐行“生活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也是其重視勞動教育的源泉[6]。陶行知先生不但在理論上大力倡導勞動教育,而且常常穿上草鞋和學生一起投入勞動。身教重于言教,教師默默地躬身親為所形成的感召力,更能觸動學生的內心世界,對學生的教育影響更深入。
高校大學生肩負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使命,必須要認識到勞動的價值和意義,要形成關于勞動的正確思想與觀念,培養尊重和崇尚勞動的意識,用腳踏實地的艱苦奮斗去實現個人價值,為社會發展及美麗中國夢的實現作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