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偉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高職院校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區和輻射源,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可以推進高職院校教育改革發展,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遼寧石化職業技術學院高度重視校園文化建設,提出了構建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文化、區域文化、產業文化和校園文化為一體的“五位一體”校企文化新模式,形成了“和精行”校企文化體系,促進了高水平現代化高職學院的建設,對加強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大學之大,應該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應該有最高的精神價值取向和追求。”精神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靈魂與核心,自然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點。學院通過對校園文化建設進行整體規劃設計,建設CIS 形象識別系統,形成完備的、適應學院發展需要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特點鮮明的精神文化體系,確保校園文化建設的整體性、系統性、先進性和特色性,避免零敲碎打造成的無主題、無特色,以此培育現代高職教育精神,提升辦學軟實力,增強組織凝聚力,擴大社會影響力。
構建了獨具特色、內涵豐富的“和精行”校企文化精神文化體系。“和”“精”“行”校企文化的提出本身就是“五位一體”的結晶。“和”的基本內涵:和合、和諧、融合、中和;“精”的基本內涵:精品、精通、精細、精準;“行”的基本內涵:知行、敏行、篤行、慎行。“和”字為先,取自中華傳統文化的最高價值——愛好和平,崇尚和諧。融合了“誠信、創新、業績、和諧、安全”的石化公司的核心經營管理理念。“精”和“行”字體現的是企業以“精品、責任、執行”的石化新圖騰。進入新時代,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我們凝心聚力的興國強國之魂,是我們砥礪前行的強大精神動力。錦州是英雄的城市,這里的人們更加珍愛和平,“勇于犧牲、敢為人先”,已積淀成錦州人民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內化為錦州人民最為根本的價值追求。2002 年,成立于1952年的遼寧省石油化工學校和成立于1958 年的錦州石油化工職業大學組建遼寧石化職業技術學院,2017年,遼寧省農業經濟學校并入遼寧石化職業技術學院,對于這所融合組建而成的高職學院,強調“和”字,既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是學院發展的現實需要,“和”是學院發展的基礎,是講人性、人文、和睦。強調求同存異,和而不同。貫以“精”字,融入了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工匠精神”,要建設精品校園,在治學方略上要“吃粗糧,產精品”,在治學態度上“精益求精”,一絲不茍,提升內涵水平。落實“行”字,就是執行力,是把思想轉化為思路,物化為辦學實效的關鍵,就是辦學活力、反應力和群策群力。
按照“和精行”精神文化體系,我們集體創作了新校歌——“和精行”之歌,唱出了“和精行”的內涵、勇氣和力量。我們命名了學院的兩橫三縱主干道的路名,兩橫路一條為樹森路,取自第一任校長甄樹森名諱,道路兩側林木茂盛,取立德樹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寓意;一條為進喜路,取自鐵人王進喜名諱,又寓意學院在前進的道路上要繼續埋頭苦干、拼搏進取。三縱主干道為和合街、精技街、行遠街。形成比較完整成熟的校園精神文化系統,并使之成為全院師生員工共同追求的價值取向。
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礎和載體,是規范教職員工行為的框架。校企文化建設必須制定一套規范的制度,在強調制度的可執行性和執行力度中,讓教職工知道做、懂得做、愿意做。由于學院教職工普遍認同一種“和精行”精神文化,我們把精神文化“裝進”制度,加速這種認同過程,使之成為教職工的自覺行動。一是健全完善制度體系,重新修訂制度標準。在制度建設過程中,重視《學院章程》的制定和在制度建設中指導引領作用的發揮,形成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的制度體系,理順和完善學院各單位部門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相應的工作規程,形成了規范、科學的內部管理制度體系,提高了學院管理的規范化和科學化水平。在制度的制定、實施、修改中,學院積極組織全員參與、廣泛討論,充分調動各方參與制度建設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凝聚推動學院發展的合力,使制度建設成為深化改革、促進發展、增進和諧的有力推手。二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與企業簽署聯合培養協議,實施現代學徒制,將企業制度和操作程序、工作標準融入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中,從制度上落實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方案,建立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加強校風、學風、教風“三風”建設,使辦學模式、管理環境、教職工行為融為一體,讓制度融入教職工的行動中,逐漸形成優秀的制度文化,實現學院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物質文化是精神文化的體現、成果和標志。學院以精品化校園建設為目標,按照“五位一體”校企文化新思路,全面美化綠化環境,建設彰顯“和精行”的物質文化。突出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背景文化,包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遼寧老工業基地區的工業文化,錦州的紅色文化等,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墻、甲子石化頌文化墻、“嚴謹 求實 創新 和諧”“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標語牌。二是教學樓前的“篤行善學”主題雕塑,四方的大理石底座寓意學院扎根錦州這片英雄的沃土,3 根不銹鋼立柱架起政府、企業和學院三方育人的橋梁,交錯的連環融通知識傳授、技能培養和社會服務三大職教功能,頂端的圓球預示學院將努力成為中國高職教育一顆璀璨的明珠。三是校史文化,包括序廳、光輝歲月、專業版圖、實踐天地、榮譽之門、校園風采、桃李芬芳、尾廳。四是多功能思政活動中心,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展示(即時更新)中心,師生朗誦、唱歌、書法、舞蹈等各類文化活動中心、周末文化影院、學生思政體驗課課堂等。學院以EAP 心理健康服務中心為載體,加強對師生的人文關懷,促進師生身心健康和諧發展,使學院不僅具有外部環境上的和諧、美麗,而且具有文化內涵上的豐富、厚重,形成優良育人環境,為人才培養提供強大精神支撐。
學院新鋪設的瀝青柏油道路平整清新。路的兩側是成排的銀杏樹、櫻花樹和玉蘭樹等,樹叢間是成片的草坪和馬蓮等綠植,建有月季花壇,開花時節百花齊放、姹紫嫣紅,校園充滿生機和活力。學院建有和精行文化景觀、音樂噴泉、流水樹石景觀,文化廣場,防腐木棧道,整潔的運動場,行業領先的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優美、潔凈的校園環境,彰顯“和精行”的校企文化特色。
校企行為文化是學院優良校風、精神風貌、人際關系的動態體現,是校園精神、辦學理念、師生綜合素質的折射。學院實施師德引領示范工程,干部員工素養提升工程和強化學生素質養成工程,形成了以教學、科技、藝術、體育、文化節主題素質教育活動為核心的行為文化,不斷創新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載體,提升育人水平,培育學術、合作、教學質量、專業、教師、課程、實訓等文化品牌。開辟“文化講壇”“讀書論壇”,通過工匠、校友講述技能精進、經驗積累、工作體會、生命感悟等,引領、激勵在校生樂于上進、苦練技能;通過教師開展文化講座,培育廣大師生的人文精神和情懷;通過學生代表講述各自獲獎、學習等經驗、感受,激勵引導廣大學生見賢思齊、刻苦進取。
建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廣中心”,通過介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舉辦主題講座,開展實踐活動,引導廣大師生關注——了解——認同——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而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所體現的民族精神、哲學思想、倫理道德、理想信仰、是非觀念、行為習慣,培養師生的家國情懷、社會關愛和人格修養。
總之,在“五位一體”校企文化新模式下“和精行”校企文化體系的建立,提高了教學質量,提升了學院綜合實力,為創建高水平現代化品牌特色高職院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