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錚
隨著科技類場館教育功能屬性的日益凸顯,場館與學校之間的聯結合作越發緊密,館校合作的形式和內容不斷擴充,而科學教師的專業發展則成為館校合作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不僅關乎教師本身職業發展的可持續性,更是促進館校合作有效深入推進的重要保障。在教育界,教師的專業發展歷來是重要的研究和實踐內容,而科學教師的專業發展同其他教師專業發展相比又具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在學科內容上不再是單一學科的教學,而是融合了數學、物理、生物、化學、地理等多學科的內容,具有跨學科性;另一方面,教學目標在傳統教學的知識層面上更加注重科學探究的過程和實操技能的掌握,教學效果的評估具有多維度、持續性等特點。在館校合作的大框架下,科學教師的專業發展離不開場館為其提供的各類軟硬資源支持,這類資源被賦予了鮮明的科技場館特色,以期對教師的專業發展起到支撐和促進作用。
在國外的館校合作中,教師往往通過申請或選派的方式,即可參與場館為其特別設置的教育課程并獲得專業發展,且參與科學研究等活動還能夠得到相應的津貼[1]。教師在培訓過程中,不僅個人工作能力得到了提升,而且能夠獲得寶貴的教學資源和不同于正規學習的教學策略。
美國舊金山探索館從1984 年開始設立“教師學院”(Teacher Institute,TI),專門為中學數學和科學教師提供專業培訓和資源支持服務。培訓人員包含具有博士學位的科學家和專業科學教育研究人員,以吸引更多科學教師參與。波士頓科學館在全美率先開展了基于工程學基礎的教師培訓工作坊(Workshops),主打工程學教學培訓,突出“學生中心”“探究學習”等理念,以滿足美國新的科學框架中對工程學的要求。國外其他場館,如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芝加哥科學與工業博物館、安大略科學中心等均已在此方面開展了許多工作,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科學教師培訓經驗,所采用方式方法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目前,我國的科學教師專業發展處于初級階段[2],部分場館在教師培訓方面也進行了一定嘗試,如中國科技館曾針對在校教師開展學科主題的集中式教學培訓;廣東科學中心在館校合作工作中探索了不同形式的科技館教師培訓,包括邀請科技教師了解展館已有的各類展項并結合中小學課程標準進行教育資源再開發,根據已開發的教育資源,邀請優秀的科技骨干教師培訓展館科技輔導員,參與或指導展館教育活動現場教學[3]。鄭州科技館開展“未來教師”項目,組織師范學院中即將成為科學教師的學生進館實習,主要圍繞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依據該年齡段的學生身心發展特征,結合科技館資源設計某一主題的教育活動并對活動效果進行評估。
除上述場館外,國內部分科技館也開展了相關教師培訓,但總的來說,內容和形式都相對較為簡單,講座形式居多,缺乏完整的培訓體系和規范流程,還未形成規模以發揮聯動效應,在頂層設計和方式方法上還需進一步探索和完善。
安大略科學中心官網開設“師生樂園”(Teachers & Students)欄目,主要為在校師生提供服務,其中為教師提供的服務包括三大類:一是為在校教師提供與場館相關的,同時可補充課堂教學內容的教學資源包;二是圍繞場館內容,針對不同主題,開展常規培訓和特色培訓,為教師特別制定培訓計劃;三是邀請教師實地參觀考察場館,了解場館內容,以更好地制定教學計劃。針對上述3類服務,科學中心已開展如下工作:
1)提供教學資源包??茖W中心網站為教師提供了豐富的場館、教學等相關資料,以文件和視頻的形式呈現,教師可自行觀看或下載學習。這些課程資料具有很好的銜接性,可用于初級(JK—3)課程、初級(4—8)課程和高級(9—12)課程,并且針對每一個年級都有相應的教學主題和教學目標,教師可在線查詢1—4 級所對應的場館內展品探究活動教學素材(5—10 級的資料需聯系學校辦公室獲?。?/p>
2)開設教師培訓課程。安大略科學中心為教師提供的常規培訓包括“探索科學中心”課程和“挑戰者學習中心-空間任務”課程?!疤剿骺茖W中心”課程是面向100~400 人的教師/準教師團隊免費開放的,提前預約即可參與。課程內容所指向的學生對象從幼兒園小班到12 年級全部覆蓋,課程由經驗豐富的教育家授課,以啟迪教師應用新技術、新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積極性。另一種培訓形式是圍繞某一個主題開設付費課程/工作坊,符合條件的教師均可報名申請參加,如該中心開設的“課堂中的Arduino 編程(初學者)”,就是以工作坊的形式為教師介紹Arduino 編程及相關的電子學教學內容。參與培訓的教師可使用Arduino Uno 微控制器、傳感器、面板和其他相關設備直觀了解代碼是如何控制物理組件的。同時,工作坊還會為教師講解包括電路搭建在內的電子學教學方法,并將一些新的學習技能融入課堂。培訓結束后,教師將收獲一份與課程相關的資源包,以便更加方便地應用于課堂教學。
值得一提的是,安大略省的教師通過出示教師證等相關證件或電子信息即可免費參觀科學中心。
新澤西自由科學中心官網導航欄中的“教育”(Education)欄目下設有“教師”(Teachers)專欄,專門介紹為教師群體提供的資源與服務,主要包括4 個方面:一是圍繞科學中心所開展的各項活動,提供STEM 主題的教育資源包;二是根據學校及教師教學情況,提供科普進校園的服務,包括線上和線下兩種模式;三是為教育工作者提供專業發展培訓課程;四是提供場館參觀的各項服務及支持。
1)科學中心每年在官網發布《STEM 教育計劃指導》并提供免費下載,內容包括該中心的STEM教育方案的完整目錄,含展覽展品、教育活動、課程等,其中的所有內容均符合新澤西州新一代科學標準(NJSLS-Science)。
2)提供科學進校園服務。該服務面向澤西市140 英里范圍內的學校開展,以科學中心屢獲殊榮的STEM 教育團隊為主體,根據學校、教師、學生的具體需求,可以“量身定制”相關的課堂研討會、系列課程、課后探索學習計劃等。比如根據學校正在開展的主題活動,策劃一個科學實踐活動站;根據教學的具體情況,為教師規劃一個適合學生的“課后計劃”等。同時,科學中心的STEM 教育工作者也可根據教師課堂教學需求,深入探索課堂教學中的科學主題和必備技能,以“課堂工作坊”的形式為學生們帶來不一樣的科學體驗。
3)提供教師主題預覽日服務。教師通過網絡預約服務,可以在預覽日活動中參觀科學中心,提前了解科學中心部分STEM 項目,體驗動手制作和小型實驗室活動,觀看主題電影,享受歐式早餐以及禮品店的折扣。每位教師可免費攜帶一名陪同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節奏安排行程。
對于教師群體來說,預覽日活動可以幫助他們更深入地了解科學中心的特點及優勢,學習借鑒其場館教育理念,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有積極作用,同時也能更有針對性地安排團隊實地參觀,提升參觀效果。參與這項活動的教師還可以獲得3 個“專業發展時長”,受新澤西州教育部認可。
4)提供教師專業發展培訓。隨著新一代科學標準的采用和實施,教育界對循證學習,科學現象探索和科學話語日益重視,教師群體面臨新的挑戰,教育者需要能夠反映這些新的學習焦點的專業發展經驗?;谝陨媳尘?,科學中心為教師提供以下兩類專業發展培訓課程,教師可將其所獲得的經驗應用于課堂教學中:一是專業發展研討會??茖W中心與埃克森美孚教師研討會合作,為教育工作者提供專業發展經驗,以支持他們的課堂教學和學??茖W教育計劃??茖W中心會在網站上公布近1—2 年內的課程培訓計劃,包括課程時間、主題,適用年級等信息。該服務為收費項目,所有參與者均需預定。二是教師小組工作坊??茖W中心為教師提供不同主題的學習討論小組,如“新一代科學標準的研究學習”“探究式學習活動研究”“技術工程領域實踐研究”,并且可以根據參與者的需求進行個性化定制。有些教師小組甚至可以與科學中心的學生項目相結合,以達到更好的培訓效果。
5)提供團體場館參觀支持。科學中心在其官網展示與學生群體密切相關的實驗活動、球幕影院等信息,教師群體可根據需求安排帶團參觀計劃,同時也可以將參觀需求及團體信息在線上提交,中心會根據所提交的信息給予反饋,為團體在參觀過程中提供幫助與支持。
6)提供遠程學習服務。除在現場組織開展的科學活動外,科學中心也提供遠程學習服務,通過遠程通信技術,將精彩的科學活動/課程在線呈現到學校課堂中。
首先,具有科技場館特色的教學資源(包括工具包、教案等)是能夠為教師群體提供的最為直接的幫助。安大略科學中心和新澤西自由科學中心結合場館內容策劃制作的學習資源覆蓋全年級,不僅為教師提供了更具有連續性的教學素材,也便于使教師了解各年齡段學生所應具備的科學意識和科學知識。
其次,教師群體是場館和學校之間最有效的“溝通橋梁”,為教師提供免費參觀及其相關服務,對教師來說不只是一種“福利”,而是幫助教師更加充分細致地了解非正規教育的一種方式。場館內的展品、展覽、教育活動等所有元素都投射出不同于學校課堂教育的另一類教學模式,深入了解場館內容,為豐富教師課堂教學素材,促進教學模式多元化和提高教學效果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最后,教師群體與任何一個領域的工作群體一樣,都需要職業發展規劃和專業能力提升。而教師的專業能力顯得更為重要,因為它承擔著“傳幫帶”的使命和責任??茖W教師因其學科交叉融合和實踐多于理論等特性,更需要不斷學習,創新教學方式,融入新方法新內容。而科技場館為教師提供專業培訓服務,就是以教師自身職業發展為出發點,提高教師群體整體水平為目的所開展的針對性服務,一方面使教師在科學教育的過程中不斷學習、實踐、反思、進步,為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從長遠來看,也使整個地區的科學教育水平保持較為穩定的提升,更好地促進該職業的良性發展。
根據對以上兩個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兩個場館在館校合作背景下開展的教師服務及培訓既有共同點,又顯示出各自鮮明的特色,但將科技場館的資源系統化地融入教學當中,借助場館豐富的教育資源,從事課堂外的學習、研討、實踐、創造的科技活動,對學生、教師、教育研究者等群體發展都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4]。
科技場館方面,應注重場館與學校以及教師群體的深入連接,通過挖掘場館自身的資源優勢、團隊人才優勢,為教師群體提供相關資源與服務,最大程度地滿足教師群體在職業發展、教學實踐等方面的實際需求,是推動館校合作“雙贏”的關鍵。具體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提升:一是充分挖掘雙方各自優勢,以活動、課程、培訓項目為抓手,以教師為紐帶,推動場館與學校形成合作長效機制。建立館校合作的整體框架,明確目標愿景和合作思路,充分調動教師積極性,根據各個場館和學校的實際情況開展相關工作。二是圍繞館校合作內容,策劃相關的教師培訓課程。培訓課程應進行充分深入的前期調研,強化頂層設計,具有完整的內容體系和長期應用性,并具有相應的評價標準。培訓課程充分體現科學的探究性和雙向互動性,盡可能引導教師掌握直接經驗,使教師在交互過程中掌握非正規教學技能,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之處。同時,還應結合教師職業發展需求,盡可能地為教師提供有益于自身發展的實用性培訓。三是加強場館信息化服務能力,打造權威科學教育平臺,一方面著力教學資源的建設,圍繞場館展覽、展品內容,結合課程標準或學科體系,根據不同年級學生所對應的學習目標,開發設計相應的教學資源(如場館活動教學資源包),提供給教師使用,另一方面針對教師群體建立線上工作平臺,為教師提供館校合作的定制化服務。線上平臺作為促進場館與教師、教師與教師的溝通交流的渠道,是增強教師群體與場館黏合度、提高館校合作信息化水平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