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顏
出版企業的發展歸根到底取決于人,人才是出版社發展的根基和競爭源泉,只有建設好、使用好一批高質量的出版隊伍,才能推動出版事業不斷向前發展。本文以某一地方出版社為例,分析了編輯隊伍現有的問題,并在人才培養、體制建設、薪酬待遇等方面對促進編輯人才隊伍成長提出個人見解。
近年來,此出版社圍繞“四書四力”圖書出版特點,不斷加強人力資源招聘-培養-成長體系建設,通過完善績效考核制度、創新培訓工作機制、培養任用年輕干部等措施,激發員工干勁,取得了一定成效。此出版社編校質檢人員共有百余名,入門門檻較高,特別是近幾年,大學本科是起點,985、211 院校畢業生更好。從業人員人數女性明顯高于男性。在職稱方面,中級人員較多,高級人員較少,中間斷層比較嚴重。
以醫學編輯為例,醫學板塊是此出版社的重點發展板塊,近幾年來,醫學編輯一直比較緊缺,但一直招不到合適的人選。應聘人員學歷條件普遍不高,條件較好的人員一般都會選擇去醫院工作,985、211 高校畢業的人員很少愿意進出版社做編輯。經濟壓力和社會的多元選擇,使得能夠沉淀下來從事出版工作的優秀畢業生少之又少。近兩年,此出版社有將近20 位編輯人員辭職或轉崗。編輯的培養過程非常緩慢,需要長期的積累和沉淀,至少需要五年時間,個人的職業方向才能漸趨穩定,達到穩中求進的階段。而在此過程中,能否耐得住寂寞,并獲得職業成就感和個人成長是出版業人才去留問題的關鍵。
此出版社前幾年在北京成立了分公司。成立幾年來,北京分公司出版了一大批在有重要影響力的高端圖書。引進了一大批高端院士作者,大大提升了此出版社的競爭力,在社會效益方面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這方面,我們可以考慮股份制經營,吸引民營資金甚至個人資金入股,依托北京地區的出版資源和地域優勢,重金吸引人才,打造一支在出版界有一定影響力和知名度暢銷書編輯隊伍,進一步提升核心競爭力和創新能力。
人才是企業發展的源泉。為了鼓勵編輯人才成長,此出版社制定了《編輯分級管理辦法》,長期開展優秀編輯與校對評選活動。此出版社每年都鼓勵員工積極參加出版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考試,讓每位員工順利“持證上崗”,更加專業化、職業化。對于通過考試的人員在崗位工資方面給予體現,這樣就大大激勵了新進員工考證的積極性。
就集團層面來說,建議從以下幾點做起:首先要加大投入,設立人才發展方面的專用資金,為人才培養與隊伍建設提供強有力的基礎保障。可以推出“四有”人才培養工程、后備編輯培養工程、高端急需專家培養工程、青年編輯涵養計劃等計劃,分批、分步實施,為各類人才的培養提供可可靠的政策指引。其次設立人才培養專項津貼,助力高素質青年人才培養。
只有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才能穩固出版產業的思想根基。可以定期邀請相關專家舉辦講座,加強編輯隊伍的作風建設,加強對編輯人才價值觀、職業觀、合作觀的教育,增強員工的忠誠度和事業心。此出版社近年來開展“青年講堂”,效果非常不錯,從理想信念、業務培訓到家庭教育,全方面對于職工進行引導,激勵大家立足本職、愛崗敬業,為推進集團出版事業發展建功立業、做出貢獻。如安徽出版集團在井岡山設立黨性方面的教育基地,舉辦黨員理想信念教育方面的高級培訓班,并在省委黨校開辦青年干部培訓班,開展黨性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值得借鑒。
此出版社設立編輯中心。每位新進編輯均需在編輯中心實習。一般先從校對開始,學習基本的編校知識,總編室會定期對新進員工進行培訓。熟悉編校流程之后,會讓新編輯嘗試做一些簡單的稿件,進行初審,然后會有復審、終審編輯進行手把手指導。這樣經過一兩年的歷練,具備編校能力以后,才會把新進員工分到科室,進行編輯工作。
進修方面,10 多年前集團推出的上海財大MBA繼續教育計劃就非常見成效。此計劃為整個集團及各家出版社奠定、選拔了一批人才,奠定了集團及各家出版社的核心人才骨干。培訓方面,一名編輯每年要參加的最基礎的培訓包括:專業課培訓、省人社廳組織的公需課培訓,這些培訓的目的,只是為了責任編輯注冊和職稱評審,對本身的技能提高作用并不大。希望集團能制定一套完整的培訓計劃,對編輯進行針對性的培訓,將這些培訓計入學時,不僅可以切實提高大家的業務水平,也能節省成本,提高大家參加培訓的積極性。
前幾年,此出版社通過自愿報名、競聘上崗等程序,成立宣傳創新小組、直營網店運營創新小組、“百位作者養成計劃”創新小組、立體化教材建設創新小組等,大膽地進行機制創新、人才創新。創新小組在現有部門內設立,突出項目主導型、任務主導型,體現創新和融合;創新小組擬報的創新項目由競聘者自己確定;社委會、創新小組所在部門和創新小組共同商定考核指標及考核方式。社內對創新小組給予政策支持、資源傾斜。創新小組不設定數量限制、不限定方向。創新小組的設立激發了員工的創造力,加快年輕職工的成長,使出版社在新一輪的媒體發展中搶占先機。
為進一步優化組織架構,整合優勢資源,增強發展動力,加快轉型升級,推動單位高質量發展,此出版社每年年初均會進行年度機構改革和雙向選擇。改革重在加強意識形態管控、質量管理、風險管控等關鍵環節,進一步明確編輯部門市場化職能,提高出版創造價值的能力;部門一律只設正職,減少中層職數,壓縮管理層級,提高運營效率。堅持競爭擇優,推動干部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充分激發干部職工隊伍活力,激活人力資本,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每位員工均可以選擇自己擬去的部門,部門主任可以根據本部門崗位名稱及數量要求,選擇本部門需要的員工,引導廣大員工比學習、比才干、比貢獻。破除機構、板塊、專業等傳統壁壘,加大人才交流力度,暢通人才流動渠道。此出版社的機構改革和雙向選擇切實做到了不走過場,嚴要求,真改革。工作中嚴明紀律,講究方法,既保證了改革順利進行,又保持了改革大局穩定。通過改革,此出版社進一步理清了管理體制,激活了管理機制,減少了管理層級和中層職數,充分調動了廣大員工的積極能動性和創造性,為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創造了有利的環境,對下一步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招聘人才和培育人才之中,薪酬問題非常重要。出版社制定有非常完善的《薪酬管理制度》,堅持以人為本,尊重知識、尊重勞動、尊重崗位、尊重業績、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原則。堅持公開、公平、公正、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維護單位和職工合法權益,充分調動廣大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和工作積極性。建立以崗位評價為基礎,以崗位績效為核心的薪酬分配制度,堅持所有崗位歸單位所有,因需設崗、以崗定酬、以效拿薪,合理拉開收入檔次,打破身份界限,實現同工同酬的原則和員工能進能出、職務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原則。堅持單位薪酬總額與經濟效益掛鉤,單位薪酬總額增長幅度低于單位經濟效益的增長幅度,職工平均薪酬增長幅度低于單位勞動生產率增長幅度的原則。堅持走群眾路線,保證員工的知情權、參與權、發言權、選擇權、監督權的原則,由職工代表大會討論通過。堅持崗位薪酬、績效薪酬向生產一線崗位和重要崗位傾斜的原則。讓員工在競爭與合作中不斷提高、提升,不斷成長、成才。
綜上所述,面對種種挑戰,傳統出版社要積極建立健全人才引進、培養和激勵機制,面向公司戰略發展方向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強績效考核,完善績效考核制度,建立適合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考核體系;加強人力資源平臺化建設,進行人才評價,提升專業素質,打造創新創業機制,培養項目骨干、科研骨干等關鍵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