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云南省委黨校,云南 昆明,650500)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運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圍繞治國理政發表了系列重要講話,其中蘊含著的知古鑒今的歷史思維、防患未然的底線思維、蹄疾步穩的辯證思維、與時俱進的創新思維、高瞻遠矚的戰略思維、靶向發力的精準思維、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判斷法,鑄就了習近平科學的思想方法和領導方法,有其鮮明的執政風格。他以巨大的理論勇氣、卓越的領導能力,集中全黨智慧,既部署“過河”的任務,又指導解決“橋或船”的問題,工作思路新、招法實、規矩嚴、效果好,贏得了黨心民心,為厚植黨的執政根基提供了銳利思想武器。習近平思想方法和領導方法的產生與發展與一定的社會發展客觀需要相適應,有其獨特的風格,對于培養領導干部科學思維能力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2013年11月,習近平就《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向全會作說明時指出,我們強調,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抓住關鍵問題進一步研究思考,著力推動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打鐵還需自身硬,繡花要得手綿巧,習近平一直強調要居安思危,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不斷提高自己的執政能力和水平。初任最高領導人的習近平,就直面問題,毫不避諱,他說:“我們自豪而不自滿,決不會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我們黨面臨著許多嚴峻挑戰,一些黨員干部中發生的貪污腐敗、脫離群眾、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問題,必須下大氣力解決。在俄羅斯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時,習近平指出,中國也面臨著地方政府債務、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等問題,這些問題處于可控范圍之內,我們正在采取措施解決。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強調,解決群眾住房問題是一項長期任務,還存在著住房困難家庭的基本需求尚未根本解決、保障性住房總體不足、住房資源配置不合理不平衡等問題。面對環境污染問題,習近平談到,我們正在全力進行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我希望,北京乃至全中國都能夠藍天常在、青山常在、綠水常在。疫苗問題,習近平指示,一查到底嚴肅問責,堅決守住安全底線,要以猛藥去疴、刮骨療毒的決心,完善我國疫苗管理體制,全力保障群眾切身利益和社會安全穩定大局。習近平在多個場合,引用前人的故事、名句,以古鑒今。“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攔。”在地方工作時,習近平常引用南宋詩人楊萬里這首詩,提醒自己“常懷憂患之思”。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告誡黨員干部,全黨要牢記毛澤東同志提出的“我們決不當李自成”的深刻警示,牢記“兩個務必”,牢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古訓。“奢糜之始,危亡之漸。”習近平用“亡黨亡國”來警示腐敗問題的巨大危險。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習近平引用《道德經》中的名句“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告誡全黨要增強憂患意識,立于不敗。
急癥選西醫,治得快;緩癥選中醫,去病根。隨著全面從嚴治黨戰略的深入推進,面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形勢愈演愈烈,習近平提出并貫徹“打虎拍蠅”“獵狐”“零容忍”等“治標”理念,他認為,一些黨員干部中發生的貪污腐敗、脫離群眾、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問題,必須下大氣力解決。十八大之后不久,改進作風的重要一步,“八項規定”出臺,成為衡量領導干部作風的基礎底線,“截至2016年底,全國已累計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15萬多起,處理20多萬人,給予黨紀政紀處分10萬多人。”國家集中整飭黨風,斗爭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全面從嚴治黨取得顯著成效,繼提出“八項規定”幾個月后,自上而下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拉開序幕。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習近平強調,作風建設是永恒課題,要標本兼治,經常抓、見常態,深入抓、見實效,持久抓、見長效,通過立破并舉、扶正祛邪,不斷鞏固和擴大已經取得的成果,努力以優良的黨風政風帶動全社會風氣根本好轉。五年來,不敢腐的目標初步實現,不能腐的籠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壩正在構筑,但是防范貪腐問題的長效機制還沒完善,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諳“打虎拍蠅”只能取效于一時,不能從根子上鏟除茲生腐敗的土壤,只有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才是根治腐敗的治本之策。近兩年來,調整全國紀檢監察機關機構、加強巡視工作、加快海外追逃體系建設等一系列“制度”反腐部署使得反腐敗體制機制發生了巨大變化。既以刮骨療毒、猛藥去疴、壯士斷腕的勇氣和腐敗現象作斗爭,又健全制度,扎緊籠子,預防腐敗問題的發生,“標本兼治”成為了習近平鮮明的領導風格之一。
遵循規律“不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習近平說:“摸著石頭過河,符合人們對客觀規律的認識過程,符合事物從量變到質變的辯證法。不能說改革開放初期要摸著石頭過河,現在再摸著石頭過河就不能提了。我們是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失誤,一旦出現就無可挽回、無法彌補。同時,又不能因此就什么都不動、什么也不改,那樣就是僵化、封閉、保守。要采取試點探索、投石問路的方法,取得了經驗,形成了共識,看得很準了,感覺到推開很穩當了,再推開,積小勝為大勝。”“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習近平善于從全局角度、以長遠眼光看問題,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發展趨勢和方向,恢宏的戰略思維,令人豁然開朗。2014年12月,中央政治局就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進行第十九次集體學習。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加強頂層設計、謀劃大棋局,既要謀子更要謀勢,逐步構筑起立足周邊、輻射“一帶一路”、面向全球的自由貿易區網絡,積極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商建自由貿易區,使我國與沿線國家合作更加緊密、往來更加便利、利益更加融合。2016年5月27日,習近平在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時指出:“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區兩個新城,形成北京新的‘兩翼’。這是我們城市發展的一種新選擇”“在新的歷史階段,集中建設這兩個新城,形成北京發展新的骨架,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
“片語可以興邦,一言可以辱國。”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表達觀點的重要工具。語言風格是一個人駕馭和運用語言的本領和內在素質的外在表現。講好群眾語言,是新時期領導干部素質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是提升領導能力和人格魅力的組成部分。習近平的語言風格,“或大開大合,或娓娓道來,或振聾發聵,或和風細雨,或酣暢淋漓,或回味無窮,給人以新風撲面的思想之美、語言之美、力量之美”。[1]他的“習式語言風格”既是我們學習群眾語言的生動教材,人們愛聽、愛讀、愛看,也是其親切感和震撼力兼而有之的領導力來源,是領導能力、治理思路和執政風格的折射。縱觀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各種場合發表的系列重要講話,其語言風格形成的獨特的思想方法和領導方法表征為以下幾個方面:
引經據典,擅講故事。無論是會議上發言,調研時講話,還是出訪時的演講,習近平都善于旁征博引,引經據典,信手拈來,用故事傳情達意,感染別人。他引用的典故,洋溢著“中國智慧”,他講述的通俗而深刻的故事,彰顯著“中國力量”,這一語言特色折射出了習近平深厚的人文情懷和哲學底蘊,成就了他鮮明的領導風格。“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天地之大,黎元為先”“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等等,無不傳遞著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備豫不虞,為國常道”“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常制不可以待變化,一途不可以應無方,刻船不可以索遺劍”“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等等,彰顯了習近平治國理政的大格局,體現因時而動、順勢而為的大抱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察魚鱉,其尤勝者觀蛟龍”等等,既有“修齊治平”的成長之道,也有“棟莫若德”的治國之道,凡此種種,不勝枚舉。“講好故事,事半功倍”,習近平通過講故事,講述治理之道,二世而亡、黃炎培之問等廉政故事,講述“吏不廉平,則治道衰”;“把淚焦桐成雨”、康熙不取靈芝的品格故事,講述“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為政于天下”;英雄出少年、治學三境界等勵志故事講述“學所以益才也,礪所以致刃也”。“誰會講故事誰就能贏得受眾,誰就會擁有話語權”。[2]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在習近平的內政外交中,抽象理論通俗化、深奧道理淺顯化,故事讓他的思想變得易懂、易記、易傳播。
接地氣,大白話,講群眾語言。長期基層工作的經歷,使得習近平和群眾有著天然的感情,話語風格自然又貼切。比如,牛欄關貓是關不住的;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不能吃共產黨的飯,砸共產黨的鍋;黨不能淪為“私人俱樂部”;不能為一己之私把一個地區乃至世界搞亂。他用“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這樣樸實無華的話來闡明每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用“塊頭大不等于強,體重大不等于壯,有時是虛胖”來比喻說明只有經濟總量而沒有先進科學技術支撐是不夠的;用“益智補腦”來比喻學習;用“缺鈣”“軟骨病”來比喻理想信念的缺失;用“玻璃門”“彈簧門”來形容阻礙民間投資的體制障礙;用“墻頭草”“推拉門”來描述干部隊伍中的好人主義等等。他講改革要辯證施治,“既要養血潤燥、化瘀化血,又要固本培元、壯筋續骨”;講樹典型不能用“開小灶”“吃偏飯”的方式來催生;講一個國家發展道路的選擇,“鞋子合不合適,自己穿了才合適”。[3]反駁中國威脅論,他說“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但這是一只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談解決全球性問題,他說“如果我們能為這個世界打造一把精巧的瑞士軍刀就好了”。凡此種種,無論內政外交,都有一些活潑有趣、非常生活化的語句傳播開來,既接地氣,又妙趣橫生,被媒體形容為“極好地傳達了親和的形象”,展示了“中國魅力”。
拉家常似的敞開心扉、談心式話語平易近人。講話是一種交流互動,和群眾打交道,習近平不打官腔,不抬官架,話語中充滿著親和、隨和。2015年元旦前夕,他發表的新年賀詞中,用流行網絡用語稱贊干部們“也是蠻拼的”,表示要為他們“點贊”。2016年新年賀詞中,“只要堅持,夢想總是可以實現的”鼓舞了全國人民。2013年11月,習近平來到湖南西部貧困的十八洞村,苗族大媽石爬專把習近平迎入家中,非常客氣地問習近平:“怎么稱呼您?”習近平自我介紹:“我是人民的勤務員。”首次談到“精準扶貧”他說不能“手榴彈炸跳蚤”,要下一番“繡花”功夫。談到民生,他說:“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待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這樣的語言一下子拉近了距離,沒有高調和口號,讓人倍感親切、溫暖和感動,不經意中感化人和引導人。
思想深邃,講話有氣場。習近平講話,大開大合,有很大的氣場。比如,他接受記者采訪時能一口氣說出10多位俄羅斯作家的名字和大量俄羅斯名著。他在闡述中國夢時講到,“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談到中阿關系,他提出“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國品如人品,無論是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還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都要站在天下最正當的位置,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對黨走過的92年光輝歷程,他高度概括為“集中體現為完成和推進了3件大事”。“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習近平強調,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他批判歷史虛無主義,批判娛樂至死的裹挾,要求銘記英雄功勛,守望共同的歷史記憶。
敢于亮劍,引起共鳴和民意井噴。談現象、說問題,習近平敢于“唱黑臉”,直面矛盾。比如,說到干部作風問題,他批判“作秀”,不能虛情假意對待群眾;他直指“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現象,強調絕不能讓群眾為難;說到干部本領恐慌問題,“新辦法不會用,老辦法不管用,硬辦法不敢用,軟辦法不頂用”,毫不留情;講到特權現象,他談家風,談民為本,直指病根;“山頭主義”“關系圈”“潛規則”,對扭曲的政治生態直言不諱,不回避矛盾和問題,不隔靴抓癢隔山打牛。為了讓官員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意義,他用中國游客到國外買馬桶蓋和電飯鍋的故事來給他們“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