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進課堂的主要目的,是動員廣大非思政教師參與思政教育。這就要求無論是教學還是考試都要圍繞對學生理想信念、愛國主義、品德修養、知識見識、奮斗精神的全面考查。這既是教師隊伍的職責,也是踐行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人才的目標。
《影視聲音設計》課程是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攝影專業本科教學的必修課程,包含聲音的技術錄制和聲音的藝術構思。該課程探討的是人聲、音樂與音響,在廣播、影視等聽覺體驗中應該遵循的一般規律,讓學生從理論及技術兩個方面解決聲音創作的基本問題、具有很強的實踐性。
從開設這門課程開始,教學目標主要圍繞畫面和聲音在影片中的相互關系,學習影視聲音從感受、認識、理解到表達的全過程;了解影視音響聲音的特征、語言與情感表達的對應關系以及影視音樂的功能等,從而實現聲音創作的藝術性。
筆者發現,課程所涉及的聲音創作具有多面性。這就要求學生要以“獨特的觀點看事情”,必須給學生創作自由,還要在規則與良知中把握平衡。可從以下三個方向把關:
①育人目標:增強對國家和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其顯性特征表現在該課程在中國的發展現狀與前景分析。②知識與技能目標:課程實踐的價值引領和指導。其隱性特征表現在作品主題的觀念、創作思想和價值觀的總和。③方法目標:守好課堂意識形態的陣地,做好對信息傳播的把關。
電視編導專業的《影視聲音設計》教學,要結合本專業的教學條件與教學特點,課程具體內容包括:理論部分主要為講解電視或電影作品中人聲語言、音響效果聲和音樂的相關知識;實踐部分結合錄音制作技術進行聲音的創作。通過建立寬泛的知識體系,讓學生認識聲音制作的復雜、艱苦性。
教材的選用要涵蓋“錄音技術”的基礎理論、電影電視聲音的構成框架以及影視聲音設計的基本要求,基本展現影視作品創作的全過程。由教師把握知識點的分配,強調學生親力親為的經驗積累,結合本專業學生學習特點和學習期限,調整課程知識結構;而教學安排以及作業布置則根據學生創作能力,因人而異,循序漸進。
除了課堂教材的使用,還要準備好參考資料。資料的選用包含三個類型:
①教學書籍,為教學提供有用的知識背景。②錄音技術,包括混音實戰以及學生在互動過程中獲得的經驗交流。③聲景的研究資料,這部分內容強調關注與人耳聽覺、聲音環境的關系。
可以采取興趣引導、講解、示范與討論等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具體表現在:影視作品的聲音分析、常見規律;課堂作業的互動練習、討論與指導;綜合知識的獲取,進行小組實踐創作。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本課的目標之一。對于學生而言,學習方法是學生能力與素質的表現。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特點,課堂可在以下方面進行指導,即感悟、探究和想象。
①感悟。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讓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特點相一致,從親身實踐中獲得感悟。②探究。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評價的機會。對學生進行提問,使他們思考解決問題所需要的基礎知識,從而促使他們去探究。③想象。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把抽象的理論變得具體、生動、易于掌握。
筆者的課堂教學形式是理論授課與分組指導相結合。教學對象是來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大學生,他們對知識的回憶、再認識以及理解能力和技能的形成都能達到一定的認知水平。但是他們仍保持學生的本性,有好奇心、好動還伴隨著階段性的懶惰。維持課堂氣氛,始終保持新鮮感是教學的難點。因此筆者通過興趣引導、講解與討論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將課堂設計為以下三個環節:
1.新學期基本要求
①平時積累:建立素材庫。使用錄音設備采集音響時,應避免噪聲和回音,錄制干凈。②任課教師規定作業主題和完成期限。③期末考試要求:以聲音編輯訓練為目標,制作聲音作品;短視頻創作,以聲音的藝術呈現為創作目標。
2.理論課程環節
①音樂案例分析:幫助學生分析同一音樂主題在配樂時的離合交錯。②音效案例講解:要求學生對音效素材進行分類,并舉例說明。③人聲案例作品欣賞:分析語言多樣性的“廣播特寫”。
3.課堂練習
根據教學條件,進行“卡點”訓練。要求學生下載手機視頻編輯軟件如“剪映”等進行節奏的練習,完成一分鐘的音樂與圖片的卡點作品。
筆者在多年教學中發現,學生學習能力不同、學習興趣不同造成學習者之間的差異,集體課教學很難把握和平衡這種差異。因此在教學中要不斷調整思路,對學生要做到心中有數。
筆者“開學第一課”的教學流程設計從創建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激勵評價入手,使學生保持學習熱情。學習理論、實踐創新、促進教學時效是育人教育的一部分。潤物細無聲,立德樹人要從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開始,才能做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