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背景下,促進高校思政教育創新發展十分重要,一方面關乎高校思政教育水平,另一方面關乎高校學生綜合素養。為了將互聯網技術優勢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發揮出最大化,有關部門應做好創新發展工作,這是保證互聯網技術高效運用的基本條件,也是實現高校長足發展的關鍵要素。因此,本文重點闡述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創新發展途徑。
1.影響學生思想
因為網絡技術的深入發展,使得人們越來越依賴互聯網技術。現在,不只是大人,就連一些兒童也接觸了互聯網。在家長看來,小時候怕孩子耽誤學習,長大怕孩子接觸不良消息,影響其成長。
盡管高校學生已具備了獨立意識,但是這一時期的學生最易受不良消息影響。該階段的學生自以為是個大人,但是其個體意識還沒有完全發展成型,因此,極易受到網絡不良消息影響。互聯網好比一把雙刃劍,既有優勢,也有弊端。因此,應增強對學生的思政教育,以免其走入歧途。
2.沖擊傳統教育模式
傳統的教育模式主要以面對面談話的方式對學生展開思政教育,此種教育模式的運用可以實現教師對學生的針對性的引導,圍繞一個話題同學生進行探討,進而使學生對此有一個系統的認識。但互聯網大量信息的出現,讓有些教師一時失去引導方向,不知道思政教育的重點是什么,進而導致課堂教育效果不能達到預期。且在網絡時代下,幾乎每個學生都有一部手機。課下,很多學生都會選擇回寢室刷劇、打游戲,很少有同學去戶外活動。另外,人們對手機已經產生了依賴,無論走到哪都要帶著,一旦手機沒電仿佛與外界失去了聯絡。因此說,互聯網的出現造福了一代人,也讓這代人的社會交往越發生疏。
當前,網絡可能成為攻擊某個人的武器。網絡上確實有很多弘揚正能量的事件,但是也有一些不良言論。一些內心陰暗的人把網絡當成發泄口,將所有的不滿用網絡發泄出來。因為當前學生對網絡的接觸度愈來愈高,時時刻刻都能接觸到網絡信息。并且,高校學生的思想還未完全發展成熟,其過早接觸不良信息,有可能會被這些不良信息所影響,進而影響到高校思政教育。
如今,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創新發展途徑有很多,其中比較常見的是調動學生學習思政知識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教師課堂活動的引導作用,詳細內容如下:
1.調動學生學習思政知識的主觀能動性
傳統的高校思政教育只是單一地按照教材內容教授學生。高校學生所學的思政內容相比于小學、初中要更加復雜。小學、初中的思政教育內容相對較淺,均是通過理論知識引出案例事件,更容易理解。就算是學生不能完全掌握教材內的理論知識,也能夠通過案例分析理解教材內容。但高校思政教育就有所不同。高校的思政教育更側重理論化,很多知識都具備較強的專業性,且內容十分死板,致使學生對該科目的學習熱情較差。但是把互聯網技術引入教學以后,教師通過運用互聯網,能夠使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變得有趣生動,進而調動學生學習思政知識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學生思政教育有效性。
2.充分發揮教師課堂活動的引導作用
從古至今,教師的引導作用一直都很重要。“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句話充分解釋了教師這個職業的工作內容。又有言曰“欲教書先教人”,闡述了教師這個職業不單單要教授學生知識,還要為學生答疑解惑,肩負教授學生做人道理的責任。通俗地講,教師不但要教書還要教人。教書是為了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教人是為了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在傳統的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師對學生的思政教育只停留在課堂上,只教授一些知識道理。但是在高校中,此種方法不再適用。高校學生都已基本具備獨立意識。此類學生不再適用傳統教學模式。在學生日常生活中不經意地對其加以引導,學生感觸會更深,觸動也會更大。
另外,將互聯網技術運用到學生教育中,也為塑造學生思想意識提供便利。在互聯網時代,群眾可以足不出戶就了解外面的世界。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可以結合互聯網這個特點,在課堂上引入一些網絡熱點讓學生去探討,調動學生積極性,增強其和教師的互動,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此種教育方式更能讓學生記憶久遠,且不會讓學生產生排斥情緒。
綜上分析,互聯網技術的運用為學生學習既帶來促進作用,又造成一些不利影響,可謂是一把雙刃劍。優勢在于可以讓學生利用網絡正能量去幫助他人,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從側面提高思政教育水平。弊端在于網絡中常常會出現一些不良消息,這對于“三觀”還未完全發展成熟的學生而言,負面影響非常大,致使學生受到不良思想的引導,從而影響日后發展。
基于此,高校教師應合理運用互聯網技術,盡可能規避不良影響,積極發揮正面作用,保障學生接受良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