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云南 昆明,650500)
正如恩格斯所言:“我們根本沒想到要懷疑或輕視‘歷史的啟示’;歷史就是我們的一切,我們比其他任何一個先前的哲學學派,甚至比黑格爾,都更重視歷史。”[1]歷史是國家生存和發展的根基。重視歷史學習、遵循歷史規律、運用歷史方法、堅持歷史思維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特征和顯著優勢。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如一,不斷借鑒歷史經驗教訓,不斷完善方針政策,鍛造了堅強的精神品格和科學的領導戰略。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重視對歷史的學習和研究,在一系列重要論述中對歷史相關問題做出重要闡述,形成了具有時代特征的歷史觀。習近平歷史觀,作為新時代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和理論精華,充分體現了新時代下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五大情懷。五大情懷作為習近平歷史觀的立足點和出發點,構成了習近平歷史觀的靚麗底色和鮮明特點。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為習近平治國理政的總目標,同時也是習近平歷史觀的重要價值追求。實現中國夢,作為新時代中華民族的偉大夢想,也是新時代的重要歷史任務,習近平歷史觀的家國情懷就體現于此。
第一,走中國道路,實現偉大復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而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習近平強調:“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2]36中國夢是中國未來發展的總體規劃,是歷史和現實的集中體現。作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夢想,中國夢的本質就是國家、民族和人民的有機統一,只有實現國家富強、達到民族振興、保證人民幸福,才是夢想的真正實現。同時,中國夢還是歷史、現實和未來的有機統一,只有牢記過去歷史經驗、立足現實時代特點、掌握未來發展趨勢,才能為實現偉大復興保駕護航。此外,實現偉大復興,關鍵在于堅持中國道路。走什么樣的道路,事關國家命運、民族興亡,只有找到一條正確的適合的道路,才能真正完成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的目標。習近平指出:“歷史已經并將繼續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3]回溯中國近代歷史長河,可以清楚看到:中華民族遭遇百年屈辱、經歷無數血淚,最終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才真正改變國家命運;也正是在黨的英明領導下,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才真正擺脫貧困落后,走向富強繁榮。在新時代,只有繼續堅持中國道路,堅定不移沿著中國道路奮勇向前,才能最終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從而使得中華民族屹立世界潮頭。
第二,立中國精神,傳承歷史根基。歷史是精神的物化產物,歷史觀是精神的現實表現。在習近平歷史觀中,中國精神一直是其價值實體,是貫穿其中的重要底色。中國精神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主心骨”,包括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首先,習近平歷史觀的民族精神。習近平在一系列有關歷史的論述中,民族精神貫穿始終,包括繼承和創新兩個方面的重要體現:一是民族精神的繼承性,習近平認為充分學習歷史,主要是“為了更好地繼承和發揚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持續奮斗”。[4]民族精神是引領中華民族銳意進取的偉大精神動力,只有充分繼承好、運用好、發揚好,才能保障中國道路行穩致遠。二是民族精神的創新性,創新是文化發展的不竭動力,民族精神的創新主要體現在現實的實踐性上。民族精神,它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凝聚而成的,新時代下民族精神的創新就要落實到現實的實踐應用中,通過與現實情況相結合,不斷發展弘揚民族精神的時代方式和創新理論。其次,習近平歷史觀的時代精神。習近平歷史觀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寓于其中。一方面,面對新的時代方位,習近平歷史觀回答了怎樣看待歷史,從歷史學習的主要內容、重點對象和重要領域等方面進行論述,強調看待歷史的客觀性和科學性;另一方面,習近平歷史觀突出了歷史方法的運用,認為新時代歷史學習和研究應該堅持實事求是的基本立場,同時與時俱進、創新運用歷史思維和歷史方法。
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5]歷史是文明的重要載體,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鑄就了中華文明厚實深刻的內涵。習近平歷史觀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觀,優秀傳統文化是其堅實的思想根基。在繼承的前提上勇于創新,不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推進中華文明革故鼎新,是習近平歷史觀的重要價值底蘊。
第一,挖掘中華文化中的治國理論。在五千多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華民族創造出了燦爛的優秀文化成果,其中蘊含著極為深厚的治國理政智慧。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十分注重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不斷挖掘其中的優秀思想和科學理論,并不斷結合新時代社會現實,逐漸上升至治國理政的高度。首先,繼承中國傳統民本思想,深化以人民為中心。中國自古以來就在強調“民本”,回溯中華歷史長河,民本思想涉及重民、親民、利民、愛民、富民等豐富內涵,這些思想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處理國家、社會和百姓關系,產生了重要的作用。習近平繼承民本思想的科學內核,發掘出其時代價值,結合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創造性提出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習近平指出:“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6]21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將人民置于最高位置,始終保持與群眾的血肉關系。其次,繼承中國傳統法治思想,推進全面依法治國。中國作為最早的法治國家之一,法治思想源遠流長,無論是法家倡導的“以法治國”還是儒家宣揚的“為政以德”,都在國家治理上涉及法治理念。習近平順應歷史潮流,提出“全面依法治國”思想,推進法治中國建設,這無疑是對中華傳統法治思想的創造性借鑒和發展。最后,繼承中國傳統生態觀念,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思想。人與自然關系一直是中國人所關注的重要領域,中國很早之前就形成了較為系統的自然理念。習近平立足人類文明史,把握新時代生態建設現實,提出一系列生態建設理論,形成了新時代治理的生態文明思想,充分發展了中國傳統生態理念。如習近平所言:“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7]208
第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國歷史厚重綿長,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對如何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怎樣創新發展中華文明做出了重要論述,為新時代文化發展指明了方向。首先,優秀傳統文化需要繼承。習近平指出:“不忘歷史才能開創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8]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承載著中國人民的價值追求,孕育了中國人民的精神血脈。回顧中國歷史,無數優秀思想、文化精髓一直推動著每一個中國人的進步,引領中華民族不斷開拓創新。在新時代,只有繼續繼承和發揚這些優秀傳統文化,才能更好地應對新時代的風云變幻,推進新時代歷史文化的發展。其次,優秀傳統文化需要創新。習近平強調:“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9]中華文化并不是墨守成規、一成不變的,與時俱進恰恰是其品格和特色,中華文化得以綿延至今正是得益于中華民族的不斷創新。在新時代,面對紛繁的文化交融,中華文化更應該順應時代潮流、把握時代脈搏,不斷推陳出新,實現創造性發展和創新性進步。
歷史是本質與現象的統一,歷史過程紛繁復雜,這就使得歷史虛無主義有機可乘。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舉著“認識歷史真相”“還原歷史事實”等大旗,以“解釋歷史”為托詞歪曲、否定、篡改歷史事實,抹黑、曲解、抨擊重要歷史人物,四散無端謠言、扭曲歷史事件,最終企圖從意識形態上否定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制度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充分強調對歷史的全面客觀認識,主張正確評價全部歷史、加強歷史教育學習,有力地回擊了歷史虛無主義。
第一,堅定文化自信,回擊無端言論。歷史文化,是一個民族國家之根基。歷史虛無主義通過宣揚西方文明的“優越性”來貶低中華民族文化,試圖在文明發展上“全盤西化”。面對這些錯誤觀點,習近平指出:“外國有益、好的東西,我們要虛心學習。但是,不能全盤照搬外國,更不能接受外國不好的東西;不能妄自菲薄,不能數典忘祖。”[10]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優秀歷史文化,鑄就了中華文化的燦爛基因;同時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全國人民又創造了輝煌的歷史成績。這些是我們寶貴的財富,我們應該不斷批判繼承、創新發展,而不能全盤拋棄、全面西化。此外,歷史虛無主義還以“還原歷史”為幌子企圖虛無歷史,混淆人民對歷史事實、歷史人物的了解,以實現“其動搖國家和民族自信的目的。”[11]習近平強調文化自信,強調要在黨內以及全社會鑄就強大的精神力量。他指出:“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12]“四個自信”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推進其他三個自信的穩步發展;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才能勇立時代潮頭,展現中國形象和中國力量。歷史虛無主義往往通過虛無文化,進而虛無歷史,最終否定道路和制度,文化自信剛好是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有力回擊。
第二,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指導意識形態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始終強調意識形態建設的關鍵性,主張把握意識形態的領導權和話語權。習近平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背離或放棄馬克思主義,我們黨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這一根本問題上,我們必須堅定不移,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有絲毫動搖。”[13]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政黨來說,堅持什么樣的信仰、遵循什么樣的理論,事關其興衰存亡。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經久不衰、之所以能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推翻壓迫取得如今的輝煌成就,關鍵就在于矢志不渝地堅持馬克思主義信仰。進入新時代,意識形態領域問題更加復雜、任務更為艱巨、形式更加多變,只有繼續鞏固好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上的地位,把握意識形態領導權和話語權,才能推進中國道路行穩致遠。習近平歷史觀是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新時代拓新,為當前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提供了現實的方法指導。在新時代,一方面要保持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自覺性和韌性,堅持長期斗爭的打算,推進量變到質變的轉變,最終占據意識形態高地;另一方面,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歷史觀,以科學的方法和客觀的態度把握歷史,并將其與新時代現實相結合,不斷強化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歷史上的活動和思想都是‘群眾’的思想和活動。”[14]“人民”自始至終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關鍵詞,馬克思主義者一直將人民群眾置于核心地位,充分重視人民群眾這一歷史決定作用。習近平同樣如此,其歷史觀將人民群眾作為歷史的主體,強調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把握人民群眾的歷史價值,突出人民群眾對社會歷史的偉大推動力。
第一,人民群眾是歷史主體。習近平重視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突出人民的歷史地位,他指出:“中國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勞、勇敢、智慧,開創了各民族和睦共處的美好家園,培育了歷久彌新的優秀文化……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2]4-5人民就是歷史的偉大創造者,歷史就是人民群眾的歷史。習近平歷史觀突出人民這一歷史主體。首先,人民是歷史的價值主體。人民群眾進行實踐,目的是為滿足自身發展需要。習近平充分拓新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關于人民價值的相關理論,進一步將思想進行深化和推進,最終落實到新時代社會實踐中來。習近平認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15]他始終將人民群眾的利益擺在最高位置,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作為新時代的奮斗目標,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人民”一詞出現高達203次。其次,人民是歷史的權利主體。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國家權力來源于人民,人民群眾通過民主選舉、民主監督等方式參與國家權力的實施和運行。因此,權力是否科學合理使用,事關人民切身利益。習近平提出“三嚴三實”,推進反腐敗斗爭,開始大力整治“四風”問題,將權力真正關進制度的籠子;同時,倡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確保人民主體地位得以實現,使得人民群眾的利益得到切實保障。
第二,人民用勞動創造歷史。習近平指出:“人民創造歷史,勞動開創未來。勞動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16]唯物史觀強調實踐是人類最為本質的活動,認為實踐是全部歷史活動的基礎。習近平充分繼承唯物史觀的觀點,突出歷史的人民性和實踐性。首先,勞動實踐是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習近平認為中華民族之所以取得如此輝煌燦爛的成就,最終要歸功于人民群眾的勞動,正是人民群眾通過不懈地艱苦勞動才創造了如此美好的生活。立足現實、辛勤勞動,通過人民群眾的雙手創造歷史、改變未來。因此,習近平歷史觀強調要堅持立足人民、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推動社會歷史發展。其次,歷史是客觀的,必須遵循歷史規律。盡管歷史現象千姿百態、歷史現實錯綜復雜,終究是有其歷史規律的。不論世界如何變幻,都不能脫離歷史的基本規律。習近平強調要把握歷史基本規律,要立足歷史的人民性與實踐性,全面科學地把握社會主義規律、中國發展規律、黨的執政規律以及世界發展規律。只有把握好歷史的人民性,才能堅持正確歷史立場,發揮好歷史前進動力;只有把握好歷史的實踐性,才能充分立足勞動實踐、認清歷史現實、運用歷史規律,推進社會歷史正確發展。
“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9]文明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存根基,更是這個國家、民族發展的內在精神動力,任何國家和民族都以其自身獨特的文明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習近平歷史觀強調人類文明的交流互鑒,認為人類只有互相借鑒彼此的優秀文明成果,各個國家只有互學互鑒、構建命運共同體,才能更好地推進歷史發展。
第一,世界文明的歷史交融。習近平強調世界文明的交流借鑒,他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借鑒而豐富。”[9]世界文明異彩紛呈,每個民族、國家都在歷史長河中創造了自己燦爛獨特的文明形態。然而,不論多么輝煌的文明成果,假如故步自封、孤芳自賞、與世隔絕,不和其他文明交流融合、不借鑒其他文明的優秀成果,最終只會停滯不前,在歷史的大浪淘沙中銷聲匿跡。習近平歷史觀是文明交流借鑒的歷史觀,其蘊含著鮮明的世界情懷。首先,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習近平強調:“文明相處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只有在多樣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鑒、和諧共存,這個世界才能豐富多彩、欣欣向榮”[7]524尊重文明多樣性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增強本民族本國家的文明自信心,充分參透自身文明的奧秘,增強自身文化自信,推進自身文明成果的創新性發展;二是要以平等的態度進行交流,拋棄自己文明“高人一等”“居高臨下”的不良心態,尊重世界不同文明的差異性和獨特性,珍惜世界一切文明成果。其次,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習近平強調:“我們自己不足、不好的東西,要努力改革。外國有益、好的東西,我們要虛心學習。”[17]故步自封往往走向落后,交流借鑒往往促進發展。進入新時代,世界各國的交流更加密切,文化交流合作異常緊密,只有順應時代潮流、把握歷史趨勢,加強文明交流學習,才能確保不被歷史所遺棄。文明交流借鑒,一方面要學會包容,化解文明沖突與隔閡,確保不同文明和諧相處;另一方面要學會批判,摒棄簡單的復制照搬,以辯證的態度和方法把握其他文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第二,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歷史觀文明交流借鑒的最高形態,其主張將各個國家和民族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有機的共同體,實現世界各國同呼吸共命運,確保人類文明的交流借鑒。世界是一個聯系著的整體,各個國家都不能擺脫這種聯系,世界文明只有在這個共同體中不斷交融,才能獲得不斷發展的養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旨在加強世界各國間的文化交流,促進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實現不同國家人民的心靈溝通交匯。首先,秉承和平發展理念。習近平強調:“偏見和歧視、仇恨和戰爭,只會帶來災難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處、和平發展、共同繁榮,才是人間正道。”[18]和平與發展仍是新時代的主體,只有確保世界和平安全,才能實現文明的交流、社會的進步、歷史的發展。堅持和平發展,以和平化解沖突、以和諧代替矛盾、以發展解決災難,最終實現人類文明的共同進步。其次,培育包容互鑒精神。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倡不同文明之間的包容互鑒,主張求同存異的文化交流理念,尋求人類文明的共同繁榮。習近平呼吁“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6]58-59文明正是因為獨特而精彩,文化正是由于個性而多彩,人類歷史就是由各種各樣的獨特文明所勾勒出的一幅美麗畫卷。辯證看待文明彼此差異,不斷尋求文明共性,在交流互鑒中博采眾長,在相互尊重中求同存異,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歷史觀的現實體現,充分體現出其獨特的世界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