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濟南,250358)
毛澤東有農村生活經歷,對農村有特殊的感情。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他就非常重視農村問題。在進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設過程中,他時刻思考著我國農村的出路,逐步形成了農民合作社思想。在黨中央提倡發展農民合作社的時代背景下,發展農民合作社的任務落在我們這一代人肩上,每個中國人都要挑起發展農民合作社的擔子,掀起發展農民合作社的熱潮。因此,研究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農民合作社思想,進一步梳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農民合作社思想的歷史脈絡和具體內容,是深刻理解黨中央政策精神的客觀要求,是自身時代擔當的具體體現。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毛澤東農民合作社思想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實踐中取得的智慧結晶。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農民合作社思想發展形成主要分為四個階段: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是第一階段,這個階段主要是毛澤東根據自身調查研究過程中的思考,對發展農民合作社進行倡導,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農民合作社思想的萌芽階段。土地革命時期是第二階段,這一階段毛澤東已開始探索發展農民合作社的具體路徑,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農民合作社思想的產生階段。抗日戰爭時期是第三階段,這個階段毛澤東已經將發展農民合作社看作新民主主義社會中社會主義因素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對農民合作社的作用進行了很多論述,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農民合作社思想的發展階段。解放戰爭時期是第四階段,這個階段毛澤東已經將發展農民合作社看作是農村建設社會主義的主要途經,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農民合作社思想的成熟階段。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農民合作社思想的萌芽階段。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對我國農村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對中國農村的發展狀況具有系統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毛澤東開始思考和探索我國農村發展的道路問題,并寫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在這篇文章中,他明確提出發展農民合作社的觀點,點燃了發展農民合作社的“星星之火”。1927年3月,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毛澤東就對農民合作社甚感興趣,強調了發展合作社的重要性。毛澤東指出:“合作社,特別是消費、販賣、信用三種合作社,確是農民勞作需要的。”[1]40在深入了解農村生活的基礎上,毛澤東發出了農民需要合作社的歷史最強音,這是毛澤東對農民客觀需要的準確把握,是他對農村發展趨勢的科學判斷。毛澤東的論斷是符合農村客觀實際,符合農村發展趨勢的。小農經濟讓農民就像一盤散沙,沒有足夠的力量應對天災人禍,只能聽天由命,這是我國古代農民的悲哀。近代以來,面對內憂外患,小農經濟的落后性更加突出。目睹小農經濟對農民的束縛和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阻礙,毛澤東感到深深地憂慮,他替農民將心里話說出來。在毛澤東的倡導下,農民合作社開始興辦起來,實踐也證明發展農民合作社是對的。通過發展農民合作社,農民開始改變一盤散沙的狀態,初步認識到組織起來的力量,獲得了抵抗黑心商人和重利盤剝者的手段,開始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同時也要看到,小農經濟在我國已經存在上千年,發展農民合作社是前無古人的事業,沒有任何具體的經驗可以遵循。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在發展農民合作社的過程中學習發展農民合作社。這一時期,發展農民合作社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農民不僅缺乏將自身組織起來的經驗,也沒有正規的組織法可以參照。在缺乏組織法的狀況下,農民合作社無法有效組織農民,甚至會動搖人們發展農民合作社的決心。正是對發展農民合作社過程中這些問題的思考,使毛澤東開始探索農民合作社的具體發展措施。
土地革命時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農民合作社思想的產生階段。在土地革命期間,國內有國民黨反動派叛變革命,與帝國主義狼狽為奸,瘋狂屠殺無辜群眾,我國社會處于動蕩之中;國際上帝國主義國家加快了侵略我國的步伐,中華民族處于被瓜分的危險境地。國內外反動派的“鐵蹄聲”逐漸驚醒了沉睡在小農生活美夢之中的中國農民,組織起來已成為他們唯一的選擇,如果繼續保持一盤散沙的狀態,不僅會讓自身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更會讓祖國山河破碎。在中國農民逐漸睜開朦朧睡眼的同時,毛澤東不斷理清我國發展農民合作社的思路,認識到我國發展農民合作社的歷史必然性,毅然地探索起發展農民合作社的具體措施,在中華大地上架起通往共產主義的橋梁。在進行農村革命根據地建設的同時,毛澤東已經逐漸知悉如何將農民組織起來。1933年8月12日,在《必須注意經濟工作》中,毛澤東把貧農團看作是發展合作社的基礎。他要求區政府和鄉政府要加強對貧農團的領導,鞏固發展合作社的組織基礎,促進根據地合作社的發展。這是毛澤東對發展農民合作社具體措施的初步探索,為發展農民合作社找到了門路。毫無疑問,面對發展農民合作社缺乏組織法的窘境,毛澤東給的方法就是將黨的領導貫穿到組織農民合作社全過程,讓黨的領導體現在組織農民合作社的方方面面。在農民合作社的組織問題解決之后,毛澤東開始思考農民合作社的具體功能問題。1934年1月,在《我們的經濟政策》中,毛澤東就指出:“我們的經濟建設的中心是發展農業生產,發展工業生產,發展對外貿易和發展合作社。”[1]130-131在這一時期,毛澤東已經將發展農民合作社看作是經濟建設的中心任務,將農民合作社同工農業生產和對外貿易放在相同的地位。這是毛澤東對農民合作社經濟功能的初步認識,為他日后探索農民合作社的其他功能打下重要基礎。
抗日戰爭時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農民合作社思想的發展階段。在充分認識農民合作社經濟功能的基礎上,毛澤東開始對農民合作社的性質進行說明。1939年12月,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毛澤東分析了革命勝利后,我國資本主義因素和社會主義因素的力量對比,指明了合作社經濟是社會主義因素的重要組成部分,肯定了農民合作社對社會主義建設的作用。1943年11月29日,在《組織起來》中,毛澤東對小農經濟進行了尖銳的批判,指明了小農經濟的封建性質。他在點出小農經濟導致農民窮苦同時,也為農民擺脫窮苦找到了藥方,這個藥方就是發展農民合作社。伴隨著對農民合作社認識的逐漸成熟,毛澤東對農民合作社具體功能的認識日趨全面。1945年1月10日,在《必須學會做經濟工作》中,毛澤東提出了關于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社有利于農村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思想,他在這篇文章中指出:“如果不是采取強迫命令、欲速不達的方針,而是采取耐心說服、典型示范的方針,那么,幾年之內,就可能使大多數農民都組織在農業生產的和手工業生產的互助團體里面。這種生產團體,一經成為習慣,不但生產量大增,各種創造都出來了,政治也會進步,文化也會提高,衛生也會講究,流氓也會改造,風俗也會改變;不要很久,生產工具也會有所改良。”[2]1017這個時候,毛澤東已經不僅僅看到農民合作社的經濟功能,也把農民合作社看作是實現農村全面發展的主要途徑,這是毛澤東對農民合作社功能的全面把握。正是對農民合作社功能的全面把握,毛澤東對農民合作社愈發重視,逐步描繪了我國農民合作社發展的美好圖景。
解放戰爭時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農民合作社思想的成熟階段。在解放戰爭期間,我國的階級力量對比發生顯著變化,中國共產黨取得勝利已是必然趨勢。國民黨反動政權已是秋天的落葉般,難以阻擋自身走向衰亡的命運。經過革命風暴的洗禮,充滿生機的新中國即將誕生。在解放戰爭時期,基于發展農民合作社相關經驗的積累,毛澤東對農民合作社的認識日漸成熟,已經將發展農民合作社視為新中國的重要任務,把它看作是在農村建設社會主義的重要方式。1947年12月25日,在《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中,毛澤東斷定我國革命取得勝利之后,農村經濟要經歷由分散的個體經濟到合作社經濟的歷史轉變。毛澤東指出:“革命在全國勝利以后,由于新民主主義國家手里有著從官僚資產階級接收過來的控制全國經濟命脈的巨大的國家企業,又有從封建制度解放出來,雖然在一個頗長時間內在基本上仍然是分散的個體的,但是將來可以逐漸地引向合作社方向發展的農業經濟。”[3]1255這個時候,毛澤東已經將農民合作社納入我國未來發展藍圖。這是毛澤東對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的理性把握,體現了他對農民合作社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歷史舞臺的自信。也要看到,由于歷史背景的限制和缺乏發展農民合作社的經驗,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我國農民合作社的發展道路遇到了些許挫折,甚至搞出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錯誤探索。但是,不管走過多么曲折的道路,發展農民合作社依然是我們要抵達的遠方。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毛澤東描繪的農民合作社發展藍圖已經逐漸具備做強的條件。只有正確發展農民合作社,才能適應我國發展的必然趨勢,為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打下堅實基礎。如果偏離農民合作社的發展方向,我國農村發展就會走進死胡同,甚至會有誤入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危險,不僅歷史不答應,人民群眾也不會同意。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農民合作社思想根植于我國革命斗爭實踐的歷史土壤,散發著真理的光芒。發展農民合作社涉及農村的經濟發展、政治方向、文化進步和村民的日常生活等各個方面,對農村整體面貌的改觀具有重要作用。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倡導發展農民合作社的歷史條件下,發展農民合作社應該穩步提上日程,既不要過急,也不要過慢。現階段,重溫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農民合作社思想的理論內涵,并對其作出新的理解,符合我國農村發展的趨勢,符合人民群眾的內心呼喚,是響應黨中央政策精神的客觀需要,是實現農業集體化的必然要求。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國發展農民合作社的根本目的是讓農村生產關系適應農村生產力的發展狀況,讓農村生產關系適應革命戰爭時期的需要,增加廣大農民的糧食產量,為實現廣大農民的幸福生活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這是確保我國取得革命戰爭勝利的重要保障,也是檢驗農民合作社發展質量的重要標準。毛澤東不僅追求發展農民合作社的數量,將農民合作社的數量視為衡量農民合作社發展水平的重要標準,更對農民合作社的發展質量給予高度重視,將保產增收視為體現農民合作社優越性的首要標準。1933年8月12日,毛澤東在《必須注意經濟工作》中指出:“要大家懂得經濟建設在革命戰爭中的重要性,努力推銷經濟建設公債,發展合作社運動,普遍建設倉谷,建設備荒倉。”[1]121也就是說,發展農民合作社首先要促進農業生產力的發展,確保我國糧食產量逐年增加,讓人民群眾把飯碗牢牢捧在自己手中,保證革命根據地的糧食安全。在發展農民合作社的過程中,不僅要確保革命根據地的糧食供應,讓革命根據地的廣大人民群眾能夠填飽肚子,而且要把糧儲藏起來,甚至要將糧食運輸到白區,將糧食作為同白區進行物資交換的資本,進而打破敵人對革命根據地的封鎖和商人剝削,維護革命根據地人民的基本利益,增加革命根據地人民打敗國內外反動派的底氣。
實現農業集體化是我國農村的必然出路。當社會歷史條件具備之時,必須抓住發展農民合作社的歷史機遇,不能讓機遇從身邊溜走。通過發展農民合作社,讓分散的村民組織起來,讓他們跟小農思想實行徹底的決裂,跟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徹底決裂,才能為實現農業集體化鋪好路,避免農村發生資本主義復辟。這是毛澤東形成并提出農民合作社思想的初心,他為促進我國農民合作社的發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作為一個現實的理想主義者,毛澤東雖然在發展農民合作社方面具有只爭朝夕的緊迫感,但是,他在推動農民合作社發展的過程中也立足我國農村的客觀實際,穩步地推進農民合作社由低級向高級發展。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招待陜甘寧邊區勞動英雄大會上指出:“在邊區,我們現在已經組織了許多的農民合作社,不過這些在目前還是一種初級形式的合作社,還要經過若干發展階段,才會在將來發展為蘇聯式的被稱為集體農莊的那種合作社。”[2]931可以看到,毛澤東已經意識到,實現農業集體化要沉住氣,絕不能妄圖一口氣吃個胖子。農民合作社是實現農業集體化的過渡形式,是實現農業集體化的必然途經。任何將農民合作社與農業集體化劃等號的觀點都是主觀想象,絕不符合客觀實際。將發展農民合作社看作是實現農業集體化的必要一環,才是對待農民合作社的正確態度。受歷史條件的約束,陜甘寧邊區的合作社水平還是比較低的,必然要通過發展農民合作社,才能建成蘇聯式的集體農莊。如果不顧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妄圖立刻建成蘇聯式的集體農莊,只會延遲陜甘寧邊區建設蘇聯式的集體農莊的進程,損害陜甘寧邊區人民的根本利益。
思想問題是一切問題的根源,解決思想問題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途徑,思想問題是比實際問題更加難啃的“硬骨頭”。思想問題得不到有效的解決,辦好事情會比登天還難。小農經濟在我國已經存在千年之久,小農思想對人民群眾具有深刻的影響,甚至難以徹底清除。農民合作社作為嶄新的經濟組織,必然會遭到部分群眾的質疑,甚至是否定。在發展農民合作社的過程中,必然要解決思想問題這個障礙。發展農民合作社的過程,必然是清除思想問題這個障礙的過程。只有勇敢地越過思想問題這個障礙,方可進入發展農民合作社的廣闊天地。在發展農民合作社的過程中,毛澤東也注意到了這一點。因此,他非常關心人民群眾對農民合作社的態度,將人民群眾同意或者不同意發展農民合作社,看作是否辦好農民合作社的關鍵因素。1933年8月12日,毛澤東在《必須注意經濟工作》 中明確指出:“我們一定不能要命令主義,我們要的是努力宣傳,說服群眾,按照具體的環境、具體地表現出來的群眾情緒,去發展合作社,去推銷公債,去做一切經濟動員的工作。”[1]125強扭的瓜不甜,發展農民合作社絕不可以硬來。毛澤東不僅將命令主義看作發展合作社的大敵,要求人們同命令主義斷絕關系,也要求人們在發展合作社的過程中,不要忽視思想問題的解決,要通過思想問題的解決,為農民合作社發展增添精神動力,讓發展農民合作社的觀念走進人民群眾的心坎。這是毛澤東對人民群眾思想觀念的理性尊重,也體現了毛澤東高度重視思想問題的領導智慧。
農民合作社的公有化程度與農村生產力發展狀況相互聯系,雖然公有化程度是農民合作社發展水平的衡量尺度,但農民合作社的公有化程度的提高是生產力相應發展的結果,絕不能與生產力的發展狀況相脫節。要將發展農村生產力視為決定農民合作社公有化程度的根本因素,將農民合作社公有化程度同農村生產力的發展狀況結合起來,堅決反對急躁冒進的“左”傾錯誤。如果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就要沉住氣,根據農村生產力的發展狀況,穩步提高農民合作社的公有化程度。那種不顧農村生產力發展的具體狀況,而盲目追求農民合作社的公有化程度,就會像讓三歲小孩去學高數一樣,根本不符合客觀規律。1948年4月1日,毛澤東在《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為了發展農業生產,必須勸告農民在自愿原則下逐步地組織為現時經濟條件所許可的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各種生產和消費的合作團體。”[3]1316毛澤東的論述表明,農民合作社的公有化程度應該在私有制的基礎上逐漸提高,直到完全消滅私有制。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私有制應該與農民合作社并存,為農民合作社的發展打下基礎。盲目否定私有制對發展農民合作社的作用,必然會讓農民合作社成為無本之木。允許私有制暫時存在,不是破壞農民合作社的發展,而是為更好地發展農民合作社。毛澤東不僅認為發展農民合作社要快干,不能有任何偷懶的心理,更要實打實的干好,絕不能過急過躁。他堅決反對人們不顧生產力發展狀況,而盲目地追求農民合作社的公有化程度的行為。恰恰相反,他要求人們坐在農民合作社的“船”上,劃動私有制的“船槳”,讓私有制的“船槳”推動農民合作社不斷前進,踏實走好發展農民合作社的每一步。
在新時代的歷史條件下,發展農民合作社是實現農業集體化的重要措施,是滿足村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客觀要求,事關廣大村民的根本利益。習近平總書記說:“要突出抓好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兩類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賦予雙層經營體制新的內涵,不斷提高農業經營效率。”[4]發展農民合作社不僅是經濟任務,也是政治任務。我們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在立足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實際的基礎上,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農民合作社思想的指導下,探尋農民合作社發展的具體措施,讓農民合作社在廣大農村遍地開花,為新時代農民合作社的發展貢獻力量。
發展農民合作社是實現農村全面發展的重要措施,是關系農村發展方向的關鍵舉措。面對農村和城市發展差距明顯存在的客觀狀況,只有穩步縮小農村與城市的差距,方可確保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更加合理。如果任由城市和農村的差距不斷拉大,就是對歷史和人民的不負責任。在縮小城市與農村差距的措施中,發展農民合作社是縮小農村與城市差距的可用措施,能為縮小城市與農村的差距提供新動力。
在城市與鄉村發展差距相對較大的情況下,我國農村發展農民合作社的目標,就是在家庭經營占主體地位的基礎上,緊扣實現農村全面發展的任務,逐漸將村民組織到農民合作社當中,推動農村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環境、風俗等方面的全面進步,穩步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徹底改變農村相對落后的局面,讓農村再換“新顏”。農民合作社要拓寬自身職能,不僅要發展農業,也要發展工業。將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的任務承擔起來,確保農村實現工農并舉,讓農村就地實現工業化,盡量將產業鏈留在農村,形成農業與工業相互支撐的局面。
在農村實現工業化的基礎上,農民合作社要采取相應的措施,就近更好地解決村民住房、教育、醫療等問題,有效縮小農村與城市在住房、教育、醫療等資源方面的差距,盡量讓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享有相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更有效地增加農村對村民的吸引力,減少村民向城市的流動,防止農村成為一片荒地,讓農村追趕城市的過程更有人情味。
大海之所以浩瀚無邊,是因為涓涓細流的持續涌入。同樣的道理,辦好農民合作社,也需要持續的付出。站在新時代的歷史舞臺上,唱好發展農民合作社的“戲”要耐得住性子,把發展農民合作社的“戲”逐句唱出來,切莫犯太過心急的錯誤。在發展農民合作社的過程中,村民不僅應看到發展農民合作社的廣闊前景,保持對發展農民合作社的熱情,也要立足農村生產力發展的具體狀況,將發展農民合作社的熱情同農村生產力發展的具體狀況相結合,像呵護嬰兒一樣關心農民合作社的發展。
一方面,在發展農民合作社的過程中,必須要以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中基礎性地位的前提下,穩步地引導廣大村民發展農民合作社,堅決防止和反對各種無視農村經濟發展條件而蠻干的“左”傾錯誤,甚至重演歷史鬧劇。另一方面,在發展農民合作社的過程中,也要深刻把握“星星之火”與“燎原之勢”的辯證關系,不僅要看到“燎原之勢”是點燃“星星之火”的結果,也要看到點燃“星星之火”是形成“燎原之勢”的條件。現階段,雖然家庭經營依然在農業中處于基礎性地位,但部分地區已經具備發展農民合作社的基礎。根據不同地區的生產力發展狀況,積極地推動我國農村發展農民合作社的歷史進程,為農民合作社形成“燎原之勢”不斷點燃“星星之火”,這是村民心中必須緊繃的弦。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在應該發展農民合作社條件的情況下,任何抵制發展農民合作社的思想,甚至破壞發展農民合作社的行為,都會對我國農民合作社的發展造成損害,犯下歷史性錯誤。只有深入貫徹黨中央的政策精神,以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培育好農民合作社的棵棵“幼苗”,讓它們都長成為“參天大樹”,才是對歷史和人民負責的態度,才能利用好農村騰飛的新發力點,確保農村穩步實現集體化。
要想順利發展農民合作社,必須解決思想問題。我國實行小農經濟已經具有幾千年的歷史,發展小農經濟的漫長歷史,也就決定了掃除小農思想的艱巨性。雖然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大村民的小農思想掃除不少,但是受歷史因素的影響,小農思想在我國仍有不同程度的顯現,對部分村民仍有消極影響。
受小農思想等諸多消極因素的影響,部分村民勢必會對發展農民合作社存在疑慮,必須要對他們開展思想政治工作,通過思想政治工作減少他們對發展農民合作社的疑慮,破除發展農民合作社的思想障礙。不難想象,如果不顧村民的認可程度去強制村民發展農民合作社,會讓發展農民合作社走多少不必要的彎路。在發展農民合作社的過程中應該將思想政治工作看作是發展農民合作社的生命線,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發展農民合作社的全過程,通過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減少阻礙發展農民合作社的思想因素,確保農民合作社順利發展。
對村民開展思想政治工作不僅要向村民進行理論灌輸,讓他們頭腦中緊繃發展農民合作社的弦,也要通過客觀事實沖擊他們的靈魂深處,引發他們的思想共鳴。一方面,為順利發展農民合作社,村委會要通過定期組織學習活動的方式,讓村里頗具威望的長者或者深得村民賞識的有為青年向父老鄉親講述黨中央關于發展農民合作社的政策精神,讓他們認識到發展農民合作社的好處,減少他們對發展農民合作社的抵觸情緒,為發展農民合作社掃除思想阻礙。另一方面,為破除部分村民發展農民合作社的思想障礙,村委會應結合本村的實際,組織村民代表或分批組織村民去外地發展農民合作社的地區參觀學習,加強父老鄉親與外界的溝通和交流,讓他們從自己的小天地當中跳出來,讓他們充分認識到發展農民合作社的光明前景,消除他們對發展農民合作社的疑慮,增強他們發展農民合作社的自覺性,讓村民心甘情愿地發展農民合作社。
總之,毛澤東農民合作社思想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閃耀著共產主義的光芒。本文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農民合作社思想的發展脈絡、主要內容及其當代啟示做了簡要論述。然而,農村的客觀狀況處于不斷變化之中,我們要繼續研究毛澤東農民合作社思想,結合農村的具體實際,對毛澤東農民合作社思想做出新的闡述和運用,為新時代發展農民合作社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