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湖南省委黨校 中共黨史教研部,湖南 長沙,410006)
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新中國七十多年歷史、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歷史,是可歌可泣的奮斗史、篳路藍縷的建設史、勇于探索的改革開放史,形成了中國共產黨極具黨性特色、人民特色、革命特色、民族特色、實踐特色和時代特色的黨內政治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革命文化為源頭的黨內政治文化,集中體現和映襯了中國共產黨的黨性文化。黨內政治文化積淀形成發展于中國共產黨的不同歷史時期,業已成為黨始終能夠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凈化黨內政治生態,而保持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銳利武器。
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實現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歷史進程中,鑄就的物質層面、制度層面和精神層面的文化形態和精神價值。作為中國共產黨歷史積淀和傳承發展的寶貴財富,紅色是其最顯著的信仰底色,蘊含著中國共產黨人最強大的基因——紅色基因。紅色基因已成為共產黨人代代相傳的基因,是一種信仰型的革命基因,是共產黨人始終為之追求和踐行的精神信念,一以貫之于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和新時代之中,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歷史飛躍。
紅色基因作為中國共產黨的特有標志和品質象征,是物質層面、制度層面和精神層面之革命文化的映襯和寫照。其所蘊含的理論、政治、宗旨、紀律、道德、作風等六個方面的政治品格和黨性修養,是增強黨員干部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提高黨員干部的理論素養和政治素養、切實增強黨員干部政治擔當,而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最深邃的力量源泉和前進動力。作為偉大革命精神的紅色基因,已成為共產黨人的道德共識、價值共識和革命共識,更是共產黨人革命精神為之創新發展的精神內核,已深深流淌在共產黨人血液中徑流不息、熱血沸騰而迸發無窮力量,成為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為之恪守和踐行的革命精神內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1]紅色基因涵蓋著中國共產黨人爭取革命戰爭勝利、謀篇社會主義革命、布局社會主義建設、開創改革開放和深化改革發展的為黨為國為民的初心本色。
從政治認同、道德共識、精神價值和文化承載看,革命文化與紅色基因同屬歷史范疇,有著深刻的理論淵源、實踐根源和文化本源,本質上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內核。革命文化之所以蓬勃發展、革命精神之所以日久彌堅,皆因紅色基因為之提供成長發展所需的營養要素。縱觀中國共產黨偉大奮斗歷程有高漲有低潮、有勝利有曲折、有甜有苦,每一個歷史時期所取得的成就都是無數共產黨人為之拋頭顱灑熱血、為之艱苦奮斗的結果。并由一個個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一例例催人淚下的紅色故事、一種種砥礪奮進的革命精神演繹而成,構筑了共產黨人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以唯物史觀為核心的世界觀、以革命英雄主義為核心的價值觀、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人生觀的精神世界和最高價值。這集中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最強勁的力量、最深邃的眼光、最豪邁的氣魄、最堅韌的品格,升華為革命文化,馬克思主義政黨之政治本色貫穿始終,就黨內政治文化而言是其源頭。
革命文化作為中國共產黨特有的文化形態,從本質上講,以革命信念和政治信仰為精神內核,是中國共產黨初心使命的寫照,也是共產黨人艱苦奮斗的精神文化的映襯。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面對異常險惡的生存環境、異常艱險的前進道路,何以無往不勝的力量源泉是什么?靠的就是中國革命偉大實踐所孕育的革命文化的價值力量。無數的革命先烈和英雄模范已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中國共產黨人就是靠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革命信念、堅如磐石的政治信仰、堅不可摧的鐵一般的紀律、艱苦卓絕的英勇斗爭精神,團結帶領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實現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歷史飛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無論是弱小還是強大,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我們黨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團結帶領人民歷經千難萬險,付出巨大犧牲,敢于面對曲折,勇于修正錯誤,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攻克的難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2]
革命文化作為中國共產黨人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最崇高的價值共識和最堅定的力量保障,所蘊涵的信念、信仰、紀律、精神,深刻詮釋和體現著中國共產黨和共產黨人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道德共識、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經風雨更堅韌、經磨煉更深厚,已深深鐫刻于中國共產黨的骨子里,彰顯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力量,激發著一代又一代的共產黨人堅守并踐行為黨為國為人民的黨性,時刻保持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使黨始終成為“擺脫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革命文化雖經歷史長河滌蕩,其蘊含的政治品質和精神價值卻仍然熠熠生輝,閃耀著時代光芒,進入新時代迸發出無窮生命力。這為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堅定信心和決心應對“前所未有的機遇、前所未有的挑戰”,為在新的長征路上勇于自我革命、攻堅克難,奪取新時代的新勝利提供了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強大的精神動力支撐。
革命文化一以貫之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新時期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并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影隨,具有政治性、革命性、戰斗性和時代性。中國共產黨先進的科學理論、崇高的政治理想、堅定的政治信仰、正確的政治綱領及路線方針政策,歷史地必然地決定了革命文化的生成邏輯。從文化形態上看,革命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而堅定指導地位、以黨領導的革命實踐為土壤而深深植根其中的“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先進思想文化。革命文化以其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是馬克思主義的內在屬性,展現著共產黨人的世界觀、政黨觀、革命觀和群眾觀,從本質特征上決定了其是黨內政治文化的深厚土壤,滋養著黨內政治文化。
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繁榮發展著革命文化,而革命文化又不斷地培厚著黨內政治文化。二者辯證統一,革命文化是培厚黨內政治文化的累土,黨內政治文化是革命文化的靈魂所在,統一于黨的建設偉大工程之中。新時代,要推進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就必須從政治文化的源頭革命文化抓緊,不斷地培厚革命文化這一累土,以中國共產黨人的紅色基因為精神內涵,通過革命文化蘊涵的中國共產黨人堅定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的思想實質、筑牢共產黨人特有的政治信仰、夯實為人民服務的性質宗旨、踐行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價值追求、展現中國共產黨的品格風范,去傳承發展革命文化。從而,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精神理念和實踐品行,推動黨內政治文化健康發展,進而以黨章為根本遵循、以黨內政治生活為主要平臺來影響和重塑全黨,一以貫之于全面從嚴治黨之中,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3]
中國共產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惟有人民利益,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這決定了黨內政治文化是賡續中國共產黨領導偉大斗爭而形成的革命文化的歷史必然,是與革命文化內在統一于馬克思主義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理論必然,以科學理論引領全黨理想信念,是嚴肅黨內政治生活而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現實必然。這內在揭示了黨內政治文化與革命文化淵源關聯,二者同根同源。
自中國共產黨選擇馬列主義以來,以其為指導思想矢志不渝為之進行偉大斗爭。馬克思恩格斯的經典著作中雖未有“政治文化”一詞,但很多經典論述卻對政治文化的核心問題——意識形態進行了論述。馬克思恩格斯強調:無產階級意識形態作為唯物史觀上的科學理論尺度和精神價值尺度的統一,對物質實踐而言既具批判性、又具超越性,為全人類解放而塑造精神文化環境。[4]此后,隨著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共產主義實踐之發展,列寧實現了重大突破和創新,并明確提出“政治文化”一詞。他指出:“政治文化、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真正的共產主義者,使他們有本領戰勝謊言和偏見,建設一個沒有資本家、沒有剝削者、沒有地主的國家。”[5]由此,對中國共產黨而言,成為其指導思想理論,馬克思主義是精神旗幟,始終以馬列主義為根本遵循。革命文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結晶,同時,以革命文化為源頭的黨內政治文化也必然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以其為“源”、為“魂”,并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予以豐富發展。[6]
革命文化是無數共產黨人用鮮血和生命凝結而成的,鑄就共產黨人從“小我”向“大我”的升華,摒棄非無產階級思想成為具有堅強黨性的馬克思主義先鋒戰士,就必須從政治立場、政治方針、政治方向和政治行動上做到“兩個維護”。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7]而這是貫之于革命文化和黨內政治文化的主線和紅線,是中國共產黨精神內核和價值力量的源泉所在,蘊含的深刻內涵和豐富內容構筑著黨的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革命文化和黨內政治文化都以馬列主義為指導,同根同源保持黨的先進純潔,彰顯著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二者相輔相成和交互融合,是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的精神滋養。
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性修養的關鍵,形成于黨實現初心和使命歷史進程的革命文化,凝結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民性特質。偉大工程必須堅守人民立場的根本立場,決定了黨內政治文化必須也必然恪守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惟有緊緊圍繞以人民為中心這一核心,革命文化和黨內政治文化根本上都是對初心使命的遵循和堅守,亦即: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拋頭顱灑熱血的初心使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為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和實現“四個現代化”而艱苦奮斗的初心使命,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而眾志成城迎難而上的初心使命。新時代,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也就是將中國共產黨的價值追求和人民群眾的迫切需求緊密結合起來,一以貫之、堅定不移以初心使命為主線,確保革命文化和黨內政治文化的精神旗幟更加鮮明,使共產黨人作為革命者、建設者和改革者將黨自身的科學的理論基礎和理論體系、崇高的政治理想和政治追求、執著的斗爭氣魄和信念意志,踐行于黨的初心使命之中,推動革命文化和黨內政治文化不斷發展,并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政治文化則是一個政黨的靈魂,政黨加強自身建設和實現政治目標的關鍵所在。黨的十八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革命文化和黨內政治文化的發展,強調:革命文化是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礎,確保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正確的堅強保障。革命文化業已成為確保黨內政治文化發展的精神動力,是實現“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初心使命的寶貴精神財富。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讓黨所倡導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優良傳統深入黨員、干部思想和心靈……以良好政治文化涵養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8]革命文化對黨內政治文化具有強大推動作用,汲取革命文化的源頭之水以發展黨內政治文化,促進黨內政治文化的健康發展。惟此,才能使廣大黨員干部補理想信念之鈣、強政治信仰之筋、壯使命擔當之骨,形成共同具有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念、情感態度和行為傾向,指引和激勵廣大黨員干部不斷增強踐行初心使命的政治擔當,統籌推進“四個偉大”,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
中國共產黨98年的光輝歷程,就是不斷進行自我革命,團結帶領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實現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歷史進程。中國共產黨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是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歷經“著重思想建黨”的方針和“開門整黨”的方式、“著重制度建黨”的方針和“從嚴治黨”的方式、“堅持黨的政治領導”和“全面從嚴治黨”的方式的歷史推進,保障自我革命的切實效果和時代功能。而此正是革命文化和黨內政治文化對中國共產黨的最根本、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動力和價值力量,確保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緊扣時代課題和歷史使命,明確每一歷史時期自我革命的具體任務和奮斗方向。由此,實現革命文化對黨內政治文化的滋養,進而保障黨內政治生活的文化基礎,指導黨內政治生活的踐行,達到黨內政治生活與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同頻共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價值取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使黨始終成為實現新時代歷史使命的堅強領導核心。
革命文化和黨內政治文化都熔鑄于中國共產黨自我革命,是中國共產黨始終為之堅守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中國共產黨永葆生機和活力的紅色密碼。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革命文化和黨內政治文化層面,進一步總結和強調黨自我革命的經驗,將黨的領導的性質和層次由思想領導和組織領導深化為政治領導。沒有政治領導,就不會有思想領導和組織領導的堅強有力。為此,沒有革命文化和黨內政治文化的底蘊和滋養,就不會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也就不能始終確保黨始終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中國共產黨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緊緊圍繞革命文化和黨內政治文化的精神內核和價值力量,堅定不移地貫徹和踐行唯物史觀之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和創造者,以全面從嚴治黨的方式實施自我革命,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戰略部署。同時,自我革命的歷史推進,又促進了革命文化和黨內政治文化的發展,對進一步認識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執政黨長期執政的發展規律,使全黨始終保持強有力地自我修復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精神凝結和文化沉淀的革命精神,是革命文化的理論升華,同屬于中國共產黨偉大歷史進程的范疇。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確保黨的歷史進程完整而不斷裂,鐫刻著崇高革命理想、鮮明政治信仰、堅定品行宗旨的精神品質,發揚革命文化弘揚革命精神以進一步強化黨內政治文化,不斷維系黨內政治文化與黨自我革命的統一,既保證黨的生機活力,又保證黨員干部的政治擔當。從而,確保黨始終堅守和踐行初心使命,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通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而促進社會認同、社會凝聚,以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實現黨總覽全局、協調各方而實現國家和社會治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就精神層面和價值層面而言,革命精神是革命文化的升華和凝煉,成為革命文化的主旨所在。以革命文化推進黨內政治文化,必須準確理解和把握革命文化這一以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過程而創造的獨特文化形態。它是中國共產黨團結領導各族人民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見證,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的新型文化形態,為探索中國道路、中國制度、中國理論和中國價值提供最有力的保障。新時代,推進黨內政治文化必須“學習和總結歷史,借鑒和運用歷史經驗,是我們黨一貫重視并倡導的做好領導工作一個重要的思想和方法”,[9]方能把握革命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以不斷堅定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社會主義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不可動搖的政治認同。對此,必須重視和加強革命精神的宣傳。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在革命文化的形成發展中,用血與火鑄就了精神碩果——五四精神、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彰顯著黨的政治主張、觀念意識、根本宗旨和理想信念,是偉大革命實踐的精神之魂和保障。[10]
回顧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歷史進程,就是靠發揚革命文化弘揚革命精神,使黨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才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新時代,要使之政治效能和價值功能得到發揮必須把握宣傳的正確方向,大力進行宣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黨對宣傳思想工作的全面領導,旗幟鮮明堅持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牢牢把握正確政治方向。”[11]惟此,才能更好使革命文化迸發生命力,始終堅定和踐行馬克思主義信仰、共產主義信念,以切實增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
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形成發展并不斷豐富,具有鮮明的黨性和時代性、與眾不同的時代價值和資政育人價值,呈現最深厚的底色——紅色,具有最革命、最頑強的紅色基因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一種內在精神、一種內在力量,成為使全黨上下團結一致的精神和力量。推進黨內政治文化必須把握革命文化這一特色,深入挖掘紅色基因,發揚革命優良傳統,以將革命精神不斷弘揚,為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理想信念的樹立和精神家園的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養分,切實發揮增強黨員干部政治擔當、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的實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紅色基因不能變,變了就變了質。”[12]惟此,才能確保黨內政治文化健康發展,推動黨的優良傳統在全面從嚴治黨實踐中的傳承、延續和發展,實現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黨內政治文化是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在黨的思想靈魂、精神價值、行為準則和政治方向上最鮮明特色,與黨的偉大工程建設同向前進,是黨的建設偉大工程的重要內容之一,承載著人民群眾賦予黨的歷史重任和時代賦予黨的歷史重任。時代越發展,越是要傳承和發展黨的優良傳統,進一步豐富內涵和內容,做到增添時代新內涵、注入時代新活力、加強常態化宣傳,使之成效不流于形式。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推進黨的政治文化建設,必須發揚革命文化弘揚革命精神,使其精神內核和價值力量面對時空的轉移變化,依舊具有應有的價值和作用,彰顯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以狠抓黨風建設,大力推行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
政治擔當不僅是黨員干部黨性的最核心要義,更是新時代的最顯著體現。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是必須時刻夯實馬列主義信仰,以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為靈魂和支撐的,實際上就是增強黨員干部政治擔當,堅定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上明確指出:“全黨同志特別是高級干部要加強黨性鍛煉,不斷提高政治覺悟和政治能力,把對黨忠誠、為黨分憂、為黨盡職、為民造福作為根本政治擔當,永葆共產黨人政治本色。”[13]這從本質上,反映黨內政治文化發展的訴求,積淀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深沉的時代精神品格,彰顯著共產黨人積極向上和頑強拼搏的精神品質。這就要求必須掌握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發展的規律,也就是黨內政治文化貫穿于發揚革命文化弘揚革命精神并長期指導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奮斗目標,具有鮮明地革命性、政治性、科學性和時代性。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要團結帶領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必須大力發揚革命文化弘揚革命精神,不斷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以進一步嚴肅黨內政治生活,修復凈化黨內政治生態,確保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培養造就具有堅定政治擔當的高素質的黨員干部隊伍,保證黨所領導的各項事業取得偉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