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玉溪市紅塔區委黨校 教務股,云南 玉溪,653100)
2016年11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上作了講話;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從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中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對國民黨的領袖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的肯定,追溯孫中山畢生奮斗的目標,就是期盼中國成為“世界上頂富強的國家”“世界上頂安樂的國家”,中國人民成為“世界上頂享幸福的人民”,最終達到民族復興的愿望,這個出發點和中國共產黨的出發點是一致的,在出發點一致的情況下,國民黨在中途走到了共產黨的對立面,并最終在大陸走向了失敗。本文從“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角度,談一談國民黨在大陸的失敗。
近代以來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階段。“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是作為這個階段所有能人志士艱苦奮斗的出發點,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孫中山所領導的國民黨以及中國共產黨。
當時為人民謀幸福主要是在于幫助人民擺脫壓迫脫離苦海,解決最簡單的生計問題;而關于“民族復興”對于那個時代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在中國近代史中,孫中山是最早提出“民族復興”這個概念的革命領袖。對于“中華民族”的定義,孫中山也有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早期特指以漢人為主,然后提煉到“五族共和”,再主張用“民族融合”“各族平等”“民族同化”替代“五族共和”,泛指接受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民族。[1]雖然在現在看來,孫中山對“中華民族”的定義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那個時代對于中國甚至對于世界來說都具有深遠的影響。從字面上來看,之所以強調“復興”是因為此時的中華民族從曾經的輝煌跌入到了低谷;從孫中山的思想來看,“振興中華”包含著兩個方面:民族復興與國家振興。要達到這兩個目標,必須依靠民族革命與民族運動,先喚醒人民的“民族意識”。中國人民自古以來是有家族和宗族的觀念,但普遍缺乏民族觀念,當時面對外國列強的入侵,在老百姓的觀念里認為這是針對統治者的入侵,是針對皇帝一家人的事情。孫中山為喚醒民族意識作出了巨大貢獻,通過宣揚民族自決、民族精神、民族獨立、反對殖民壓迫等方式不斷喚醒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為日后的民主革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孫中山認為,國家的責任在于對民族的保護,主張民族興亡乃是政治國家必須承擔的責任,沒有政治國家,就沒有民族的復興與安全。[2]當時的清朝政府對外喪權辱國,對內實行民族壓迫,只有靠暴力推翻清朝的統治,才能實現民族復興。所以孫中山及其所領導的革命黨派是最早擔負起了“民族復興”重任的主要黨派。而“民族復興”也是一個不斷演化的過程,第一階段主要是孫中山領導的“新中會”以推翻清朝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國家,以達到解決民族面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但當時孫中山并沒有反帝的意識;第二階段主要是以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的反帝運動,以北伐來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原因是軍閥有帝國主義的支持,此時的孫中山已逐漸意識到帝國主義是中國民族獨立的主要障礙。關于孫中山及其領導的黨派發起的民族復興運動的階段性劃分在這里不作詳細討論,這里主要是想說明,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派比中國共產黨更早一步當擔起了“為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偉大使命。
歷史的潮流浩浩蕩蕩、滾滾向前,如今,承載著“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重任繼續前進的是中國共產黨,而不是國民黨。中國共產黨早期是孫中山革命事業的支持者和合作者,后期成了孫中山革命事業的繼承者,實現了孫中山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心愿。而原本的繼承者國民黨卻退出了歷史的舞臺離開了大陸,這里從國民黨丟掉“為人民謀幸福”和“為民族謀復興”來進行分析。
在北伐時期,國民黨深受群眾的愛戴與支持,因為北伐能幫助人民解除軍閥的黑暗統治與壓迫。抗日戰爭勝利以后,國民黨和蔣介石的威望達到了頂峰,可在解放戰爭時期,受到人民群眾擁護的卻是中國共產黨而非國民黨,這是因為國民黨丟掉了人民的“幸福”。
一是丟掉了農民的“幸福”。當時中國的“人民”絕大多數是農民,對于農民來說,當時的“幸福”很簡單,無非就是溫飽問題和土地問題,蔣介石的國民黨政府始終沒有解決好這兩個問題。對于農民來說,國民黨政府的苛捐雜稅太多太重,對農民的生存壓力太大;在土地方面,孫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號,在蔣介石時期,這個口號并沒有得到貫徹落實。反觀,中國共產黨通過打土豪、分田地,“減租減息”等方式解決了農民的生計問題,所以在解放戰爭時期,大部分農民都站到了共產黨的陣營里,因為農民嘗到了“幸福”,想保住這個“幸福的果實”。
二是懲腐無力,丟掉了市民的“幸福”。抗戰勝利以后,國民黨官員對城市接收變成“劫收”,大搞“五子登科”,貪污腐敗已經成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蔣介石政府對懲治腐敗軟弱無力,在國民黨官員的包庇下,各種豪門、勢力把持著、壟斷著大量的資產,留給普通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非常狹小,在國民黨政府完成日占區的城市接收后,普通市民的“幸福”感降到低點。
三是發動內戰,丟掉了全民的“幸福”。發動內戰對人民最直接的傷害首先是戰爭帶來的人口死亡的傷害,同時破壞了人民正常的生產勞動,這些破壞,是國民黨預先可以想到的,但破壞經濟,卻是國民黨始料不及的。因為內戰導致國民黨軍費開支巨大,為了彌補這個巨大的缺口,國民黨政府印發了大量的貨幣支持軍費的支出,導致物價狂漲,經濟崩潰,讓人民的生活質量大大下降,廣大人民對國民黨逐漸失去了信心。
在孫中山生前,為了到達民族復興的目標,一切以民族大義為重,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而蔣介石時期的國民黨徹底違背了這個原則。
一是沉迷權力斗爭導致內部分裂嚴重。孫中山逝世后留下的國民黨黨內巨大的權力真空引起內部斗爭嚴重。從北伐結束到全面抗戰爆發前,國民黨內部的混戰就從沒停止過。同擎一面旗幟,同穿一式軍服的軍隊,在短短數年之間爆發很多戰爭,這些戰爭的目的都是為了搶地盤、奪權勢,蔣介石竊取了國民黨領導人的位置,背叛了孫中山的革命綱領,這讓各派系軍閥無法信服,各路軍隊都在各自為戰,以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受損的必然是整個民族的利益。
二是“攘外必先安內”其實是置民族利益而不顧。日本的侵略導致中國的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在面對民族危亡之際,中共在首先提出了民族團結共同抗日時,蔣介石依然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西安事變”之后,蔣介石被迫開始國共合作,可“安內”現象從沒停止,國民黨軍委會成立“防共委員會”,確定“防共、限共、溶共、反共”方針,先后發動三次反共高潮,在日軍眼皮底下,國民黨演出了一場同室操戈、親者痛仇者快的慘劇。
三是投靠美帝國主義拋棄了民族的利益。美國支持蔣介石的目的是實現在中國的利益,因此必須在中國找代理人,而代理人為了達到這個違背民族利益的目標,必然要實行獨裁統治。蔣介石借助獨裁,在為帝國主義服務時,順便為自己撈取好處。抗戰勝利以后,美國的對華政策由“援華抗日”轉變為“扶蔣反共”,蔣介石為了實現自己的獨裁利益,不顧國內外同胞的反對,違背人民迫切要求休養生息、和平建國的意愿發動內戰,徹底拋棄了民族的利益。
解放戰爭前,國民黨的強大毋庸置疑,1945年抗戰勝利以后,國民黨領導的中華民國躋身世界四強,并成為國際組織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與美、英、法、蘇聯同為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在國際上,得到各大國的支持,包括當時的蘇聯,都只承認并支持國民政府這個“唯一合法政府”,甚至向中共表示,如果打內戰,中華民族有毀滅的危險。可事實是國民黨在與中國共產黨的內戰中全面潰敗,最終丟掉了在大陸的統治權,從中可以得到啟示:
在北伐時期,中國共產黨支持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以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為代表的共產黨員紛紛加入國民黨,這是因為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革命政策“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3]。在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起義、投誠的愛國將領比比皆是,這是因為此時的中國共產黨站在了代表人民、民族利益的制高點,自然獲得了人民、甚至是部分國民黨黨員的支持。
不管國外勢力的支持力度有多大,本國人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才是真正的英雄,當初中國共產黨正是憑借為人民而生、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甘愿為人民犧牲的精神,獲得了人民的支持,才得以戰勝強大的國民黨,是人民選擇了共產黨。正是因為如此,中國共產黨必須永遠堅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同人民風雨同舟、生死與共,這是中國共產黨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
實現民族復興的根本基礎首先是要“為人民謀幸福”,人民不幸福,就不存在民族的復興;而要號召廣大人民斗爭,一定又要以為“民族謀復興”為根本出發點。“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強大動力,新中國成立,中國共產黨以“為人民謀幸福”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以“為民族謀復興”從根本上改變了舊中國四分五裂的局面,實現和鞏固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正是這樣一以貫之的結合、這樣執著的堅持,才改變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才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