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維
隨著社會形態的變化,人們對旅游的需求不再局限于放松觀光,而是通過旅行去感知更廣闊的世界,用心體會更廣袤的文化。通過對近年來的旅游業發展的分析可以看出,游客數量和旅游地數量均處于快速增長階段,更突出的是旅游活動的創新和豐富。旅行社和當地地方為配合游客更深層次的旅游文化訴求,結合自身的風俗、歷史等創辦了許多有意義的活動,并建設許多形式多樣的建筑設施。
如通過對2019 年春節黃金周的游客調查統計,游客更樂于投入到各類文旅惠民活動中,呈現出“博物館里過大年”“自然山水間”的旅游方式。人們更愿意盡情地享受美術館的藝術,博物館的渾厚、文化街區的創意、文化匯演的娛樂,多姿多彩的春節旅游活動為人們提供完善優質的服務。
由前文敘述可知,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地方旅游文化發展對當地文化建設具有重要作用。下面,筆者就以浙江余姚梁弄鎮為例,就文旅融合背景下地方旅游文化的路徑進行詳細說明。
梁弄作為浙江省歷史文化名鎮,在近幾年的發展中,高度貫徹習總書記的要求,以“建設老區革命樣板鎮”“鄉村振興樣板鎮”為核心建設理念,結合現有資源優勢,構建集紅色旅游、歷史文化、會展教育、特色農業及智慧宜居為一體的重鎮古鎮。以此推動區域文化及旅游產業的協同發展,提高區域政務體經濟水平。同時,旅游主動還應適應旅游者對旅游文化需要的新變化,深入挖掘地方旅游文化,開發諸多旅游文化產品、打造諸多優秀旅游文化線路,促進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發展,以滿足旅游者對高品質旅游文化的需要。
1)利用紅色革命基因激活全域旅游發展。梁弄作為我國19 塊抗日根據地之一,素有“浙東延安”的稱號。目前,該地境內仍存有很多保存完好的歷史古跡,如中共浙東區委、浙東行政公署、浙東抗日軍政干校、新四軍浙東游擊總隊司令部等。通過現有古跡的合理應用,這可很好的進行旅游文化的拓展,讓人們在欣賞歷史遺跡的同時,了解更多革命事跡,增強游客的愛國精神。
在實際建設中,首先,利用紅色文化完成內涵的拓展。區域內含有的歷史遺跡數量較多,根據對這些文化的深入分析和挖掘,建立以紅村橫坎頭為中心的旅游線,并利用聲、光、電等技術將紅色教育內容直觀的展示在人們眼前。再者,借助社會資金的引入,構建五星稻田、百果農田體驗園等諸多項目,將紅色精神與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渲染良好的紅色文化環境及氛圍。
其次,加強各項配套設施的齊全性。借助紅色文化的名氣和人氣,加大周邊道路、中轉站、服務中心等基礎設施的構建力度,并對現存的歷史建筑予以修繕改造,構建紅色展館、文明實踐站等吸引更多游客的駐足觀賞。此外,鑒于區域面積較為廣闊,還需加大綠化修建力度,營造宜人的旅游環境。
最后,開設特色旅游活動。結合區域現有資源及文化內涵,由浙江省委黨校余姚分校、健峰培訓中心等,根據區域農業發展特色,舉辦旅游節啟動儀式、櫻桃王比賽、非遺展、特色小吃品鑒活動,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各季節內游客的數量,也能夠改善整個區域的服務水平,打響旅游文化區域名聲。
2)用古色歷史文化深化全域旅游內涵。梁弄歷史悠久,文人墨客眾多。區域內弄堂有99.5 條,有浙東第二藏書樓,素有“中華詩詞之鄉”稱號,充分利用這些歷史文化對旅游內涵實行深化和重構,能夠凸顯區域地方特色,激發人們的游覽熱情。相關內容有:
一是對傳統文化內涵予以提煉。通過對浙東唐詩之路文化遺產的梳理和展示,將文化節點及重要文化成果直觀展現在人們眼前,借助對現存的一些詩詞集賦的展示,增強人們藝術欣賞能力,促進人與作品、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這樣不僅能夠提升影響力和知名度,也有助于推動文化向世界的擴展及延伸。
二是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該鎮是首批非遺特色鄉鎮,有非遺展館,非遺一條街,最為著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梁弄大糕制作工藝。該工藝可通過專題文章講解、小吃街設置、雕塑或燈箱設置等方式,展現在國內游客及外國游客的眼前,讓人們不僅能夠品嘗到美味的特色食物,還能夠了解食物的整體制作流程,進而對制作人員產生敬佩之情,對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有更深入的了解。目前,在梁弄內,現有的大糕店鋪達到68 家,周邊臨鎮也有很多商鋪在進行大糕制作,大糕成為一種文化產業。為此,可利用互聯網技術,將大糕這一產品推廣出去,提高大糕銷量,這樣在增大區域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能夠為區域文化傳播提供助力。
3)用金色鄉土風情新辟旅游增收途徑。梁弄內山川、河湖數量較多,這些豐富的自然資源為特色旅游打造及文化內涵渲染提供了保障。四明湖優美自然風光,天然氧吧,是一級飲水源,是真正的金山銀山。還有茶文化是梁弄地區的茶葉種植文化,對于提高地區影響力有著積極作用。為此,可充分利用這一資源開展特色旅游經濟,優化區域經濟水平。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加大農家樂的建設力度,可讓游客在品嘗美食的過程中,體會到小鎮的自然與閑適感,讓游客真正的置身于大自然中,靜下來慢下來,感受自然的魅力。另一方面構建精品民俗。利用區域原有的廢舊集裝箱將其改制成民宿,并結合自然環境要求及文化內涵,設置不同的民宿主題,為游客提供不同的服務體驗,加深游客對該區域的記憶。目前區域內建成的特色主體民宿面積約在1 600 平方米左右,以四合院形式為主,既保留了內部居住空間的私密性,也為游客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外部交流共享環境。另外,還有一些以花海為主題的民宿正在建設中,建成后,相信會為游客帶來更加震撼的視覺效果,讓人們在欣賞和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時,對該區域進行重新認識和評估。
文化要經過時間的洗禮才能沉淀出其自身特色以及深刻意義,而歷史則是文化的見證者和傳承者。地方旅游不應過分對歷史文化進行修改,而是要順應文化浪潮的趨勢,尋找文化中含有的優點并發揚光大,將其科學地融入到旅游產業設計環節中,使處于景區中的建筑、人物、風景、民俗等元素都能蘊含歷史文化的內涵,進而實現當地旅游產業的個性化發展。
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同時也是旅游發展建設的基礎,多數游客暢想的旅游路線是與城市、工業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色與人文歷史,所以旅游建設應按照“天人合一”的思想,合理對現有自然元素進行修飾。即便是完全的人造景區也應對自然元素進行充分的利用,以此更好的實現人的發展與自然的融合統一。
旅游產業對于游客是尋求慰藉的消費,對于政府和企業則是創收的手段,為此,就需要借助旅游核心資源,如地理環境、名勝遺產、人文特色等,進行文化價值的發揮。為此,地方政府應正確認識旅游資源中文化價值的作用,積極引導并利用文化內涵,為廣大游客提供優質的旅游服務。
通過以上分析與論述我們可以獲知,在社會快速發展的當下,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通過旅游的方式來進行放松和休閑,而為更好地推進旅游文化的發展,開發地方旅游特色,就需要當地旅游部門對文旅融合的趨勢進行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充分挖掘本地的文化特色,特別是獨特的鄉土文化、地域文化、歷史文化,打造旅游文化活動,讓游客可以在休閑中更好地放松,并得到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以推進本地旅游行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