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杰,李 濤,彭阿柳,馮水園,董樂樂
(大熊貓國家公園佛坪管理分局,陜西 佛坪 723400)
大熊貓佛坪分局的前身佛坪保護區是1978年經國務院批準建立的以保護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為主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29240 km2,轄區位于秦嶺中段南坡腹地,處在東洋界和古北界的交匯地帶,屬暖溫帶山地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有效積溫大于3000 h,年降雨量約900~1200 mm,多集中在6~9月份。因獨特的地理區位,孕育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在這個生態系統中,有種子植物132科560屬1271種,其中國家Ⅰ級保護植物2種,Ⅱ級8種(未計蘭科);有脊椎動物共29目82科227屬338種(亞種),其中國家Ⅰ級保護種7種,Ⅱ級保護種39種;已鑒定的昆蟲24目165科1353種,Ⅱ級保護種2種[1]。佛坪分局是大熊貓秦嶺亞種的中心分布區,也是全球野生大熊貓種群分布密度最大、野外偶見率最高、大熊貓生境最優良的區域,是野生大熊貓種群繁衍擴大的希望所在。佛坪分局的大熊貓種群是被學術界認為最具保護價值、最有保護希望、最可能保護成功的大熊貓種群。更為神奇的是,自1985年搶救棕白色大熊貓“丹丹”以來,多次觀察并拍攝到棕白色個體,極具科研價值。長久以來,大熊貓佛坪分局圍繞大熊貓及其棲息地,開展了大量科研工作。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豐碩的科研成果是大熊貓佛坪分局開展自然教育的有力保障。
自然教育在歐美發達國家已盛行多年,近年來,自然教育傳入我國,目前正處于方興未艾的狀態。一方面,自然教育是向受眾(主要是青少年學生)科普自然保護、生態學、動植物學、昆蟲學、地質學等科普知識,在他們心中播下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種子,是傳播自然保護理念的有效途徑,和自然保護工作高度契合[2];另一方面,現在的孩子(尤其是城市孩子)普遍與自然接觸較少,而人是大自然的一份子,長久地脫離自然會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造成不良影響,如煩躁、抑郁、焦慮、肥胖等,患上所謂的“自然缺失癥”[3]。通過開展自然教育可以給這些孩子一個親近自然、體驗自然、享受和感悟自然的機會,建立起他們與自然的聯結。
開展自然教育是大熊貓國家公園重要的工作職能。大熊貓佛坪分局自然生態條件十分優越,物種多樣性異常豐富,森林生態系統完整度高、原真性好,是開展自然教育的絕佳之地。長久以來,圍繞大熊貓及其棲息地做過許多課題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此外,中科院動物研究所、中科院武漢植物園、清華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和高校長期在我局從事科研工作,設立了工作站,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將自然教育和科研結合起來,能極大地豐富自然教育課程內容,進一步提升自然教育內涵。
另一方面,大熊貓佛坪分局社區處在一般控制區內,因地處深山,經濟發展落后,開展自然教育能提高居民收入,減少其對自然資源的直接依賴,有助于改變其靠山吃山的傳統生活方式,實現生態保護和社區經濟協調發展。
基于以上種種背景和原因,形成了依托科研的自然教育模式,以科研成果助力自然教育發展,以自然教育發展帶動社區經濟發展,達成了傳播自然保護理念、提供生態服務、促進社區經濟發展的多重目標。
分局各類自然教育活動主要依托“秦嶺人與自然宣教中心”和“涼風埡森林生態探秘線路”。“秦嶺人與自然宣教中心”是一座科普宣傳教育類型博物館,模擬了秦嶺“四寶”等珍稀動植物自然界的生境,布置有大量珍貴的動植物標本和圖文資料,年接待訪客3000余人次;“涼風埡森林生態探秘線路”是經省林業局批準的能較好反應森林生態系統特征的自然教育線路,沿線生物多樣性豐富,年接待訪客1000余人次。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濃厚的科研底蘊為來自各地的大批中小學生提供了高質量的自然教育服務,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
開展自然教育活動以來,通過綜合審查評估,篩選出了陜西駿途旅行社有限公司、科普游子、北京益客研學、化蓋木等優秀的自然教育機構作為長期合作伙伴,力求通過將自然教育機構的組織管理能力和我局的資源平臺優勢的有機結合,形成大熊貓佛坪分局+自然教育機構+學校的合作模式,通力合作、挖掘,不斷提升我局自然教育工作成效。
西安高新一中是國內知名中學,多年來共同開展了包括秦嶺的形成與地理區位 、以“秦嶺四寶”為例探究秦嶺珍稀動物 、探究大熊貓棲息地生境狀況及珍稀植物 、秦嶺昆蟲世界 、保護區功能與科研 、管理局與原住居民社區經濟和諧發展等自然教育和研學活動,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這些活動的開展使學生深入原生態的自然界,激發了教師與學生對自然的敬畏、熱愛和關注,提升了學生素養,鞏固了自然教育成果,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2019年,西安高新一中秦嶺研學基地在分局正式掛牌成立。
大熊貓是我國珍稀野生動物的旗艦物種,保護工作必須放在首要位置,自然教育的開展都要以不干擾大熊貓為前提。依據歷年來巡護監測結果、本局高級工程師馬亦生和雍嚴格的科研成果《基于紅外相機技術對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熊貓季節性空間分布與活動模式的研究》和《佛坪的大熊貓的移動習性》:“大熊貓在5~10月份主要分布在高海拔秦嶺箭竹分布區,11月至次年4月在低海拔巴山木竹林活動”將自然教育路線規劃在低海拔巴山木竹分布區,每年開展自然教育的時間設定在5~10月份,嚴格限制接待人數,有效避免了外來人員與野生大熊貓的接觸,確保活動不會對野生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產生干擾。
傳統的自然教育主要是以自然游戲、自然觀察、自然筆記、自然手工創作等內容為主,我局在此基礎上,依托自身科研優勢和豐碩的科研成果設計自然教育課程。結合我局大量的大熊貓相關科研成果《秦嶺大熊貓:中國中央山脈的遺存》《四川與秦嶺野生大熊貓在形態和生態習性上的差異》《基于紅外相機技術對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熊貓季節性空間分布與活動模式的研究》《氣象因子對秦嶺大熊貓季節性垂直遷徙等活動的影響》《佛坪大熊貓主食竹巴山木竹單寧酸含量的時空變化》《佛坪自然保護區大熊貓主食竹害蟲種類及現狀調查》《佛坪自然保護區巴山木竹種群地上生物量及其回歸模型》《繁殖期野生大熊貓救護——外傷處理》《佛坪自然保護區野外巡護監測結果的初步探討》《佛坪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工作現狀及對策》等[5],設計了大熊貓探秘相關課程內容,主要有大熊貓的進化史、大熊貓秦嶺亞種和大熊貓指名亞種的區別、大熊貓的食性選擇、大熊貓的取食策略、大熊貓的行為生態學、大熊貓主食竹種類和分布、大熊貓容納量、大熊貓傷病救助、大熊貓保護等講解內容,涵蓋了大熊貓相關的許多方面。
同時,以科研成果《秦嶺佛坪自然保護區植被變化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研究》《陜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生觀賞植物調查研究》《陜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蝶類季節變化的調查》《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蝶類多樣性研究》《佛坪國家自然保護區虻類及其分布》《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螞蟻研究》《佛坪自然保護區的蝗蟲種類分布與危害》《佛坪自然保護區的鳥類》《佛坪觀鳥》等為依據,設計了植物講解、昆蟲識別、觀鳥等科普活動,既有趣又有深度,內涵豐富。
自然保護地周邊社區本身就是自然體系的一環,入社區參觀、體驗、訪查也是自然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一方面,通過社區經濟發展調查與分析,尋找社區發展新思路,讓訪客關注社區發展;另一方面,通過自然教育這一載體,讓周邊群眾積極參與,從餐飲、住宿、農產品銷售方面為社區居民創收,同時雇傭社區人員為自然教育安全員、引導員,增加他們的生活收入,尋找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產生活之路。
(1)充分將自然資源優勢和我局科深厚的研優勢有機結合,開發出一系列具有大熊貓保護地特色、知識性和趣味性并存的科普課程,深化了自然教育內容,深受學生、家長和學校的認可。
(2)通過將自然科研成果轉化到自然教育活動上,讓自然教育受眾得以在輕松、愉悅的自然之旅中除了收獲快樂、體驗,還能學習課堂之外知識,讓自然教育的內涵得到升華,本質上區別于一般的生態旅游。
(3)融入大熊貓、羚牛、金絲猴等國寶及其伴生動物相關研究成果的自然教育課程高度契合我局“大熊貓國家公園”的特色及自然教育受眾的興趣點,極大地拉近了學生們和大自然的親近感,加深了他們對大熊貓等國寶及我局自然保護科研工作的了解和認知,產生了廣泛而積極的社會效益,有效地傳播了自然保護理念。
(4)通過將自然教育引入周邊社區,讓社區居民廣泛參與提供服務,為居民增收提供了新思路,生態保護和社區發展和諧統一。
(1)依托分局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結合自然保護科研等成果,有利于開發出趣味性和專業性兼顧的特色精品課程,從而將自然教育做精做強,促進自然教育高質量發展。
(2)現在我國自然教育事業方興未艾,自然教育機構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篩選出具備資質、組織管理架構完善、致力于宣傳自然保護理念的自然教育機構與其合作,是自然教育開展過程規范、安全的根本保證,也是自然教育健康發展,實現生態服務和自然保護雙贏的有力保障,避免過度商業化。
(3)充分發揮社區優勢,一方面,利用餐飲住宿條件能提高自然教育的接待能力,有助于自然教育活動的開展;另一方面,周邊社區也能從中受益,增加經濟收入,有利于社區建設。
(1)繼續將保護、科研成果融入自然教育,注重趣味性的同時,開發更多特色性強、知識性佳的自然教育課程和活動,讓學生感興趣、讓家長和學校滿意。
(2)加強和周邊社區合作,既利用社區現有餐飲住宿條件為自然教育活動服務,又實現社區增收的目的。
(3)大熊貓國家公園各分局既有共通之處,又各有特色、各有側重,應加強溝通交流,互相借鑒學習,把自然教育常規內容做精,同時各自發揚自己的長處,把特色和工作亮點融入進去,從而將大熊貓國家公園自然教育工作整體上做大做精做強,發揮好大熊貓國家公園特殊的生態服務功能的同時為大熊貓保護發聲[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