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階段,逆周期調控政策將逐步回歸正常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7月30日在北京召開,重在分析中國當前及中長期經濟形勢,為今后一段時期的經濟工作定調。本次會議有四大關鍵信息需要關注:
一是本次會議的特點在于兼顧中長期戰略布局。今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在新冠疫情沖擊和外部環境變化的大背景下,會議理性指出當前中國“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強調“持久戰”認識。
因而,本次會議在回顧上半年經濟工作、為下半年宏觀政策定調的同時,也更加著眼長遠,兼顧了對中長期戰略布局的謀劃。其中,研究制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成為重中之重,同時進一步明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預計“雙循環”戰略將貫穿“十四五”始終,成為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的主線。
二是經濟復蘇超預期,刺激政策逐步回歸正常。短期而言,會議提出“經濟形勢仍然復雜嚴峻”,因而前期加大宏觀政策力度對沖疫情沖擊的基調并未改變,政策總體保持了延續性。例如,會議再次強調“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大力保護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六保”和“六穩”仍是重中之重,基本延續“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的要求。
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企業家座談會時指出,目前我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經濟發展呈現穩定轉好態勢,在疫情防控和經濟恢復上都走在世界前列,情況比預料的要好。本次會議也指出“二季度經濟增長明顯好于預期”。在這一判斷之下,繼前期大規模刺激之后,下一階段的逆周期調控政策可能逐步回歸正常,更加注重把控力度、取得實效,從而更好服務于中長期戰略布局,比如積極財政政策強調“質量和效益”,重點保障重大項目建設;貨幣政策強調“精準導向”“確保新增融資重點流向制造業、中小微企業”,結構性特征越發強化。
三是“內循環”不是閉門造車,持續推進對外開放。本次會議進一步明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筆者看來,“內循環”并非閉門造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企業家座談會所說,“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與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因此,“雙循環”戰略事實上對對外開放提出更高要求,7月2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更強調穩外貿穩外資是落實“六穩”工作部署的重要環節。實施“雙循環”戰略,應充分利用巨大國內市場潛力,進一步對外開放,吸引跨國企業投資、保持產業鏈的完整性,繼續致力于推動全球化進程。
四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需要加速推進改革。當前疫情反復不斷、外部形勢嚴峻,從長期來看,中國也存在供給與需求、實體與金融、不同行業與不同規模企業之間發展不平衡問題。本次會議直面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等情況,表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也印證了筆者的觀點。
在筆者看來,加速推進結構性改革,仍是解決發展不平衡、緩解結構性矛盾的良藥。比如推進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推動創新生產要素供給;釋放民營經濟活力,推動教育和科技體制的改革;深化多層次資本市場改革,優化資源配置,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推進農村土地市場改革,釋放要素市場化改革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