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懂年輕人的B站,重新定義“年輕化”營銷
近日,《后浪》刷屏,“后浪”一詞的話題度居高不下,B站(bilibili)市值也因此一夜暴漲34億,這次事件營銷的核心策略就是通過綁定主流媒體的一次“出圈”行為。
究其原因,B站雖然有1.3億的月活用戶,但依舊擺脫不了“二次元”的“非主流”標簽。而此次事件營銷也在向受眾傳達B站正在成為所有年輕人展現自己的主流舞臺。
眾所周知,B站最早是作為搬運動漫視頻的彈幕網站,受日本動漫文化、宅文化影響較深,內容主要涵蓋“二次元”領域。但隨著用戶的擴大和內容的多元化,B站中的游戲、音樂等泛“二次元”內容,生活、娛樂、時尚等多元興趣內容已經成為B站的主要內容,傳統的“二次元”部分僅占訪問總量的30%,B站的定位已轉變為“Z世代”最大的聚集地,幾乎涵蓋了“Z世代”人群興趣的各個方面,成為新生代“網生”文化的一個重要起源與放大器。
“Z世代”是指出生于1995-2009年間的人又稱“網絡世代”“互聯網世代”。《“Z世代”消費力白皮書》顯示,作為數字原住民,中國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Z世代”群體,已有1.5億人。《2019“Z世代”消費力白皮書》則表明,他們每月可支配收入達3 501元,其中35%擁有多樣的收入來源。而B站近82%的用戶屬于“Z世代”,其中大多數是中學生和大學生,主要聚集在一、二線城市,且有較強的付費意愿。
同時B站還擁有高黏性的年輕用戶和強大的“出圈”能力,月均用戶互動量高達25億次,相當于每個用戶每天產生約0.7次互動。這種用戶的高活躍性不僅體現在B站內部社區,其活躍用戶往往在全網各個平臺及論壇都異常活躍,因此B站的文化常常能夠影響至整個互聯網。
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如今許多網絡流行語(如“前方高能”“福利”“老司機”等),前期傳播中均大量依靠了B站彈幕。
由于B站用戶、內容、活躍這三方面的特點,對于品牌營銷來說,適合對年輕人營銷、容易帶動品牌話題性、對優質的內容型廣告接受度更高的優勢異常明顯。
B站營銷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設置官方賬號。B站的品牌官方賬號目前主要集中在影視、娛樂、音樂、互聯網等行業。是否設置主要看品牌的特性與B站主題板塊的關聯度,以及能否保持持續的視頻內容輸出(或者內容版權)。
直播。能夠形成很強的氛圍感,這也一直是品牌營銷的主流方式。杜蕾斯、小米、知乎等品牌都做過B站直播,比如杜蕾斯的“三百人三小時”空氣直播、雷軍的發布會直播……還有些品牌也在B站通過網紅或明星來直播推廣。
彈幕。通常是作為用戶評論視頻用的,品牌方可以借此有效引導用戶的評論氣氛,讓品牌內容與用戶形成強互動。
此外,彈幕也能作為一種品牌曝光手段加以利用,通過彈幕留言植入優質的軟廣信息通常用戶還是接受的,但若是強行做硬廣則會被投訴刪除。因此,品牌方可以事先寫好有趣的彈幕留言,在播放時隱形投放即可。
但更高效的方法是直接與頭部UP主進行內容合作推廣,而品牌方更多承擔引導內容、引發傳播的職能。
目前看,除了互聯網和數碼電子品牌,美妝穿搭、在線教育和游戲和影視類品牌也非常適合B站。但如果篤定想要入駐B站,一定不要把“雙微一抖”的內容照搬到B站,最好是要根據B站用戶屬性,量身定制匹配內容。
毋庸置疑,UP主已經成為品牌與B站用戶之間最優質的溝通媒介。不同類型的產品,都可以找到對應分區的UP主進行投放。B站擁有覆蓋各個文化圈層的年輕人社區,這些社區居住著116萬名具備優質內容產出能力的UP主,覆蓋超200萬的文化標簽,UP主生產的PUGV(專業用戶生成視頻)內容播放量已占到平臺整體播放量的91%。其中,品牌與UP主達成商業合作共識,進行內容共創或產品植入的商單合作最受歡迎。
這種商業化合作在B站非常常見,用戶將它們統稱為“恰飯視頻”。他們并不排斥自己喜歡的UP主接廣告,但另一方面,又是非常苛刻,對于內容真實感與原生度要求極高。如果UP主因為品牌方對產品的缺點和問題避而不談,或生產出的內容不符合日常標準,也會被他們吐槽為“恰爛錢”。而且,相對于軟廣,他們更加青睞大大方方直言這是一篇商業內容的硬廣。
同時,B站UP主也普遍愛惜自己的“羽毛”,所以在接商業內容時也會比較注重內容和廣告的契合度。
與其他平臺不同,品牌在B站與UP主進行內容共創時,需要給予UP主更大的創作空間,且應該注意不要用其他平臺的數據衡量B站、不唯數據論短長,找到與品牌調性相符合的UP主,將創作權交給他們。
有時UP主用官方素材進行二次創作并非品牌授權,甚至充滿惡搞時,只要對品牌沒有傷害,品牌方更應該順水推舟、借勢推廣,而不是聲明抵制。比如雷軍在印度小米4i發布會演講中的一句“Are you ok”,被B站UP主Mr.Lemon重新剪輯成一首MAD(動畫音樂視頻)神曲,因為旋律魔性,成功引發網友病毒式傳播,最終為小米贏得1 580萬的視頻播放量,20.5萬的視頻點贊量,13.6萬的彈幕互動量,這就是UP主自由創作的力量。
品牌出現在B站時,要做一些粉絲無法想到的事情,并且需要考慮如何在有趣的外殼下打包硬核內容。B站是經常生產潮流文化“梗”的地方,如果能通過成功接“梗”產出高質量的視頻,那受到用戶喜愛的概率會大很多。
品牌方想在B站做營銷,不能一味去改變品牌基調去迎合,而是應該尋找自己品牌調性與B站用戶的契合點,以此打入用戶的心智。這一點并不難,但關鍵是要“豁”得出去,在B站尤其如此。
所謂“豁出去”就是要主動放下“我是金主”的心理包袱,真正做到與用戶平等交流。要知道B站用戶并非傳統視角下的年輕人,他們擁有個性化的人格,需要被理解、尊重和認可的程度更高。所以要放下身段,不僅僅指要放棄高高在上的形象,有時“打滾賣個萌、低頭示個弱”反而會獲得用戶好感;也包括要放棄對負面反饋“非打即殺”的慣性思維,不要試圖教育或欺騙用戶,刻意回避有關自己品牌的敏感問題。但是要和這些年輕用戶玩在一起,不是寫個段子、玩個梗這么簡單,而是要下功夫了解平臺的圈層文化,對年輕人的內容興趣、流行語言偏好擁有深度的洞察,用真正能夠打動“Z世代”的內容收割他們的注意力。
品牌出現在B站時,要做一些粉絲無法想到的事情,并且需要考慮如何在有趣的外殼下打包硬核內容。B站是經常生產潮流文化“梗”的地方,如果能通過成功接“梗”產出高質量的視頻,那受到用戶喜愛的概率會大很多。
當然,更高階的玩法是自己造梗,UP主常說“如果喜歡,請彈幕1,不喜歡彈幕2”,就是一種典型的互動策略。還有鼓勵用戶關注時的“確保下次”等。同時可以放棄精致細膩的思路,因為在B站的視頻大多是“速食”,熱點結合得快,內容輸出得快,有趣點也要來得快。
這方面的優秀案例是釘釘,今年2月,通過一條“鬼畜”視頻挽回口碑的案例已經喜聞樂道。但釘釘也不是一上來就開竅的,建立賬號之初只是把B站當成一個宣傳渠道,畫風正經得不能再正經。靈感閃現后釘釘放下架子、示弱賣萌,才彎道超車成為B站品牌號頂流。
此后除了釘釘,阿里全家桶在B站的幾十個賬號都開始畫風突變,在他們發布的視頻中,彈幕評論里最常出現的一句話就是“又瘋了一個”,但這樣的瘋并非貶義,而是對品牌放下身段、用心去接近年輕群體的另一種肯定。
得年輕人得未來,但凡事手心手背,由于年輕人涉世不深,思考問題比較直線、單一,非彼即此的思維方式還是占主導。容易意氣用事,情緒化,更容易被有心之人“帶節奏”。B站這種年輕人扎堆的地方,盲從、愛起哄幾乎是天性。看到了曝光視頻、引導素材,為了維持心中的正義,執行所謂的“網絡暴力”,對品牌而言,這也提出了極大挑戰,搞不好就是“吃不了兜著走”。
如果真是如此,品牌事先要想想Hold得住嗎?所以用不用B站還可以再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