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康
(宏桂集團,廣西 南寧 530000)
當前,社會進入“互聯網+”時代,如果企業不能做到業務流程和組織結構方面的轉型,將落后于市場競爭。當前環境下,衡量企業經營效益和運作效率標準并非只有業務流程部分。舊的企業組織管理結構是職能制結構,是建立在分工基礎之上的,其特點是部門之間相互獨立,缺乏有機聯系,因循守舊,不能做到服務可持續性,組織成員往往將部門目標理解為企業總體目標。在工作任務協作時,有可能造成程序煩瑣、過程漫長等情況,甚至有造成錯誤的風險。所以,結合當前“互聯網+”環境,要打破傳統的組織體系和勞動職能分工,必須將業務流程再造與組織變革結合起來,進一步淡化職能部門之間的界限,建立以經營活動為主導、以業務流程為核心的組織結構體系。在當前“互聯網+”環境下,進一步提升市場企業的應變能力,從企業內部管理角度提高企業績效,創造企業價值。
徹底改革工作流程,才能進一步提升企業質量、成本、服務和速度等運營基礎運營效率。突破現實瓶頸的理念是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邁克爾·哈默和計算機科學公司(Computer Sciences Corporation,CSC)管理顧問企業董事長錢皮提出的,提出的時間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這個年代的主要代表性理念是“業務流程再造”。結合當前“互聯網+”環境,改變舊有的工作方式,才是現代企業業務流程再造的核心思想。需要將流程改變為以經營活動為核心,放棄以往各部門各自經營的組織結構[1]。
部分學者認為,企業組織變革的研究在國外興起,時間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他們認為企業組織變革理論研究發展可以分為2個階段。
第一階段:1998—2005年。關于這方面研究的數量較少,研究內容更多的是信息網絡技術方面發展帶來的挑戰,定性分析法為主要研究方法,研究論文篇幅較短且沒有英文摘要[2]。
第二階段:2006—2013年。研究數量發展較快,全球性金融危機是當時的時代背景,大發展也得益于各國政府的支持,研究的特點是發表的論文文字增多,研究方法增加了定量研究。研究內容包括:員工和人力資源、翻譯外國經典文獻、結合國外理論等。主要理論有:學習型組織理論、復雜適應性系統理論、耗散結構理論等。
當前進入“互聯網+”時代,這是一個“網絡經濟和信息化時代”。隨著中國網絡的普及,業務流程改造和組織變革是推動企業發展的必要手段,通過技術管理推動企業變革是重要選擇。當前企業組織變革的發展主要從類型和維度兩個方面加以劃分。從組織變革的類型方面劃分,可以歸納和總結為以下幾種。
變革程度分類法是當前用得最多的分類方法。該分類法將速度、時間范圍、頻率和層次4個方面作為衡量“程度”的標準,特殊時存在4種因素并用情況。“漸進式變革”和“激進式變革”是當前使用最多的兩類,“漸進式變革”的特征是循序漸進和按部就班;“激進式變革”的特征是一蹴而就、大刀闊斧。另外,還有“進化性變革”和“革命性變革”的劃分,“進化型變革”表示在價值觀不變的情況下逐步進行變革、持續改進的特點;“革命性變革”是從組織結構深層次發生變化。
“轉型變革”和“交易變革”的劃分是另一種劃分方式。其中,轉型變革考慮的主要問題是長期性,變革集中在文化、使命、領導和戰略方面,該變革具有抽象性;交易變革考慮的主要問題是短期性,主要是針對制度、系統、結構、任務要求、個人技能方面,該變革具有層次性。
只劃分兩種變革方式的方法稱為“二分法”,除此之外,采用較多的還有“三分法”。“三分法”中有不同的具體變革分法:一是按照間斷性變革、連續性變革、累加性變革劃分,二是按照微調式變革、轉型式變革、累加式變革劃分,在內在邏輯上具有一致性。
規劃程度分類法是通過規劃出來的方式進行變革,按照既定的方式開展。典型分類是按照“計劃性變革”和“突發性變革”分類,由企業根據發展戰略按計劃發起、依靠全員參與和團隊推動的變革是計劃性變革;由每天發生比較細小的變化、最終突然形成大變化的變革稱為突發性變革。
目前,有兩種復合分類法,指在單獨一個維度上進行分類,一種是結合變革程度和計劃程度兩種分類方法同時分類的;另一種是結合進化型變革、轉化型變革和革命性變革同時進行的變革。
要素導向法的具體方式是選擇某一種要素,然后將該要素作為中心開展組織變革,該分類方法突出要素導向的重點。企業業務流程再造是典型的“流程型變革”,具體操作方法是以流程重新設計推動變革,變革的內容涉及企業文化重塑、流程再造、運行機制設計、結構變革、信息化建設方面。
組織變革的維度是變革的主要內容,簡單來說可以解釋為哪些要素的改變是被涉及的。許多學者對維度方面持有大量不同的觀點。據統計,提出頻率最高的6個維度分別是織結構、人員、文化、流程、制度、戰略,從側面印證了組織變革應該包括的主要內容,為未來分析、研究的發展提供參考[3]。
勒溫的三階段變革模型是當前最普適的模型,模型主要內容是從解凍到改變,從改變到再解凍。由于三階段模型的特點是基礎性和普適性,雖然也有許多學者提出不同的過程模型,但是仍然被歸類為三階段模型。
由此可見,勒溫模型適用于組織變革過程的不同階段的劃分方法,該類辦法所體現的哲學觀點是“一分為三”。雖然許多學者的觀點表述方式不同,但是本質上還是勒溫模型的運用,因此可以認定為同一個觀點。但是勒溫模型仍然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有待補充,例如,企業組織變革三階段中的“改變”階段,這個階段是具有承上啟下作用的重要階段,但是這個階段具體進行和轉變機制的細則研究得不太清楚。具體問題是如何運用變革要素、具體的變革順序、加強聯動、良性循環等方面,這也為組織變革三階段理論未來進一步發展提供空間。
當前,阻礙組織變革的因素方面研究較少,主要從具體的企業變革加以分析,從變革類型和變革情景探索阻礙因素。也有的研究是從共性角度探索變革的阻礙因素。當前普遍認為阻礙企業組織變革的因素主要有不確定性、利益損失、路徑依賴、沖突與混亂、心理壓力、文化限制。具體又可以分為個體、團體和組織3個層面。又因為人是組成團體和組織的最基本要素,所以,研究應該更多考慮人的因素。各種原因綜合起來,造成組織僵化。
企業作為市場發展主體,在“互聯網+”環境下想要取得發展,就必須具備適應當前環境的能力,要根據當前時代背景對自身結構進行組織變革。企業根據不同活動進行部門重新組合,進一步優化現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以提高運作效率,為企業的經營目標提供幫助。企業最終的經營目標是通過組織變革實現所應該具備的所有功能,通過組織變革以最低的管理成本得以實現。因此,在“互聯網+”環境下,企業開展組織變革,需要充分考慮流程再造和組織變革的影響,并結合國內和國外的經驗,在保證權威性的前提下,成立變革組織機構進行牽頭執行和監督,邀請不同崗位的員工成為該機構一員,進一步推動流程再造和組織變革的向前發展。
在“互聯網+”環境下,業務流程是企業的組織結構中的一部分,這是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即使業務流程能做到高效運行,整個企業組織經營也不一定能夠做到高效率。舊的企業組織職能建立在高度專業化的勞動分工基礎之上,這種組織結構較為片面單一,缺乏有機聯動,造成整體管理效率下降。在當前“互聯網+”環境下,低效管理的企業終將被時代淘汰。因此,要徹底打破職能的界限,建立高效率的企業管理體系,需要重新建立以經營為導向的、全新的企業流程,而企業流程再造的基礎是組織的變革,否則新的流程無法付諸實踐。所以,在當前“互聯網+”環境下,要先進行組織變革,才能進行流程在職。為了檢驗改革效果,需要引入企業流程再造和組織變革評價體系,履行制定、落實、監督、評價和建議職能,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和總結問題,在檢驗企業變革成果的同時,形成企業流程二次再造和組織二次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