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小軍 魯學軍
(泰州學院 江蘇 泰州 225300)
近些年,我國高等教育事業持續發展,地方高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學生總數逐年遞增。從1997年開始,高等教育實行收費制度,隨著地方高校招生規模的不算擴大與學費的不斷提高,貧困生比例不斷提高。在此背景下,黨和政府將教育資助政策提高到與落實教育公平同等高度進行深度研究,頒發了諸多資助政策,旨在推動教育公平,補上高等教育資金缺口。由于地方高校大學生群體資助資源的經費數額不斷增加,且項目漸漸增多,如何公平分配大學生群體資助資源也成為政府、學校及各方力量亟待解決的問題。
所謂差異性原則,是指在面向教育資源實施分配工作時,應基于個體真實狀況,切忌單純地追求平均分配。學生個體先天的身體和心理條件、資源情況以及天賦才能的差異性,應在實施教育資源分配過程中加以考量。由于不同社會個體的現實需求亦有所差異,因此在實施學生資助相關政策制定與理論研究過程中,應對這一現實問題提高重視程度。教育工作者應尊重學生主觀意愿,使其按照自身實際狀況擇選教育資源,從而體現教育公平。
一般來說,平等性原則要求政府在進行教育資源分配時,無論社會個體身處哪一階層,均應享有與他人平等的教育權利。應為社會大眾提供追求自身利益的平等機會。應實現起點平等。由于每一社會個體心理、生理與文化背景差異,因此其呈現出的綜合能力不同,在利益實現層面也不同。但是社會對于全體成員的資助、尊重與關懷應做到公平。羅爾斯曾表示,每一個體的權利均應涵蓋在公平中,盡管其或許在財富、地位與權利等方面有所差異,但這一差異要在公平的科學范疇內。可見,教育公平難以實現教育結果的最大限度公平。因此,以結果為基準評價教育是否公平缺乏科學性。教育公平旨在最大限度地減少社會教育機會存在的不公平現象發生,進而努力減少教育結果層面的不公平。
相對于差異性原則與平等性原則,補償性原則更為重視個體經濟利益層面的差距,且對于條件相對較差的個體,會在資源分配過程中給予經濟補償,幫助其走出生活困境。此原則是對差異性原則與平等性原則的有效補充。該原則和羅爾斯所提出的差別性補償原則存在相似性,其表示在教育活動中可允許存在這一具有一定差別性的資源配置,這契合社會群體對于教育公平提出的合理性要求。國內現行資助政策體制,便是面向存在經濟困難的社會弱勢群體,在相關政策擬定過程中,國家便有意識地傾向于貧困地區和弱勢群體,該政策可被社會群體廣泛接受,并且無人提出質疑。
教育公平背景下,合理分配地方高校學生資助資源,是家庭經濟困難生實現全面發展的現實需求。高校教育教學中,需要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作為特殊群體,提升對其資助工作的重視,不斷緩解其在經濟和精神方面的雙重壓力。同時,為了突出地方高校學生資助資源合理分配的公平性原則,也需要采用教育公平的理念,合理開設綠色通道、獎金、貸款、補助等通道,構建多元化的資助體系,幫助學生緩解經濟壓力,樹立學習自信心,以感恩之心,更好地迎接生活和實現積極樂觀向上的學習目標。
公平的學生資助與資源分配工作,能夠保障高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正常運轉,給予貧困生更好的學習機會,充分發揮高校的育人作用和優勢,不斷維護經濟困難學生受教育的權利,不斷將以學生為本的高校教學目標落實到位,促進高校健康長遠發展,提升高校教育質量和辦學成效,不斷為社會培養創新型人才和社會人才。
教育作為社會系統的組成部分,需要堅持公平的原則,促進社會和諧的發展;而且社會和諧也包括教育公平這一重要指標。合理分配高校學生資助資源,能夠推動高校教育資助工作的和諧穩定發展,讓經濟貧困群體能夠在教育公平的背景下感受到教育公平、社會公平、和諧社會的發展,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同時,在以人為中心的社會背景下,學生群體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力量,因此也需要重視教學工作的公平性,要積極關注家庭經濟貧困學生,合理維護教育的公平和保證教育權利的一致性,從而才能實現和諧社會,促進社會穩定的發展。
地方高校推行的資助政策與大學生個體切身利益緊密相關,因此我國始終高度重視學生資助相關工作的宣傳。具體表現在:每年度新生錄取與入學期間,均會采用多樣化方法展開資助相關政策的宣傳工作,從而使學生及其家長深層次了解國家、學?,F行資助政策。但是,學校往往只會為收到錄取通知書的新生郵寄宣傳政府現行資助政策內容的宣傳冊及高校學生與家庭狀況調查表。宣傳冊通常明確介紹各項學生資助項目與資源的申請資格、相關程序。例如,國家級獎學金、國家發放的助學貸款、學費減免、勤工助學與國家級助學金等各項資助項目。然而,多數學生與家長對資助資料缺乏全面了解,因此不知如何有效解決上大學面對的經濟難題。在開學期間,地方高校往往借助海報與媒體平臺等宣傳國家、政府資助資源,但是在學生入學后,部分地方院校并不會面向學生群體展開資助政策層面的教育工作,既導致學生不了解國家與學校的資助政策,又對資助資源公平分配帶來反向影響。
政府作為地方高校學生群體資助資源分配的主體,更注重資助資源分配去向,缺乏對于大學生群體教育公平和資助資源分配內在關聯的關注?,F階段,全國范圍內尚未構建面向學生群體資助資源分配最終結果的科學評價體系。并且,國內學術界、教育界對于地方高校學生群體資助資源分配轉型程度欠缺深度的制度性闡述,對于地方高校大學生群體資助資源分配發展與改變態勢缺乏深入研究。我國政府相關部門無法及時且有效了解資源分配現狀,在擬定與頒發相關政策文件時欠缺科學根據。貧困生、社會及國家難以深度了解資助資源的分配結果,無法對地方高校學生群體資助資源分配工作施加有效影響。
現如今,在地方高校內部,資助政策體現為學費減免、國家級獎助學金、勤工助學、困難補助、國家助學貸款以及校園獎助學金等諸多形式,并且對貧困新生采用綠色通道。然而,據有關研究證實,國家資助資源覆蓋范圍仍較小,總覆蓋面僅有30%。因為國內公共教育資源相對有限,所以地方高校大學生的資助政策整體偏向高質量與高水平高校。這一資源分配的失衡,導致地方高校分化加劇,進一步拉大了地方院校學生得到資助的水平差距,導致地方高校大學生很難得到其應得的資助。盡管學生資助機制以公平為準則、以績效與公平充分融合為基準建立的,但其最終仍難實現預期成效。雖然,新資助政策突破傳統地方高校資助經費由國家承擔的慣例,并且增加區域政府為資助方,但國家對于地方高校大學生所提供的資助資源仍有限,若區域政府具有雄厚的財政經費,則由其負責的地方高校所獲得的資助經費劃撥便較為及時。而如若區域政府在財政經費方面實力薄弱,由其負責的地方高校所獲得的資助經費則難以下撥到位。
資助是面向有需要的學生提供經濟援助,保證資助資源公平化分配是地方高校資助工作的基本要求。地方高校以為社會輸送高素質人才為辦學目標,對于社會經濟發展可做出較大貢獻,因此,國家與各級政府應面向地方高校大學生實施資助工作。資助形式具有多樣性特征,各項資助項目數額亦有所不同;但是,在資助資源分配失衡的基礎條件下,才會落實機會平等,實現資源分配公平。地方高校與政府應按照學生學習水平和家庭狀況的差異,有針對性地給予其資助資源分配,此舉旨在推動地方高校健康發展。國家、學校資助政策和大學生自身利益緊密關聯,大學生群體資助政策的宣傳并非單獨面向學生展開宣傳工作,而是應面向學生家長進行推廣。區域政府相關部門、媒體機構與地方高校應共同提高政策宣傳力度,為高中階段應屆畢業生下發資助政策相關宣傳冊與申請樣表,并增設咨詢處為學生與家長提供資助政策條例咨詢服務,讓學生與家長在開學前充分了解國家、學校資助政策內容,避免符合地方高校入學條件的學生由于家庭經濟影響而輟學。而在學生入學后,地方高校不但應在校內顯眼之處放置資助政策介紹信息,而且還應組織集體學習與主題班會等活動,宣傳、學習資助政策,從而深化學生對于資助政策的了解,為實現教育公平提供前提條件。
在資助資源項目配置的過程中,可以將其分為助學金、低利率貸款、申請資助等方面。在助學金項目資源配置的過程中,可以結合經濟貧困學生的實際需求,做好學習費用和學費的資助工作;可以讓學生以低利率貸款應付生活開支,進而全面解決學生精神和經濟方面的壓力,不斷達到優化資源分配的工作目標。在完善資助運作體系的過程中,需要學生填寫申請資助承諾書,學校要結合申請資助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嚴格審核,加強對助學資金的合理發放。要重新分析家庭經濟狀況,了解學生是否可以獲得相關助學金,從而通過合理的資助項目,將學生資助工作落實到位。
教育公平背景下,地方政府需要結合地方高校學生資助資源分配情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積極調動社會參與學生貧困資助工作中的積極性,進而為學生爭取更多獲得資助的機會,保證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和就業。政府鼓勵企業和個人資助貧困優秀大學生,并且給予資助大學生的相關企業優惠發展政策和制度,全面調動企業資助貧困大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政府也可以采用成立貧困地方高校大學生資助機構和部門的方式,調動社會人員參與捐款活動的積極性,通過合理的資助機構和部門,給予大學生學習保障。在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的過程中,可以采用匯總地方高校全部資助項目、合理配置相關資助項目等方式,充分發揮政府在資助項目分配中的協調作用,提升相關工作有效性。
新時期背景下,加強地方高校學生資助資源的合理分配,有利于滿足高等教育事業健康可持續化發展的需求。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國家采用落實教育收費制度、學生資助制度等方式,不斷緩解貧困生交不起學費的壓力和問題,進而可以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