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宏昕 李丹陽
(揚州大學醫學院 江蘇 揚州 225009)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的理解、認識和重視程度日益增強,因此發出誓言“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醫學生培養過程和成效注定是國家和社會十分關注的焦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教育要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從高校角度來看,在培養好學生專業技能和練就過硬本領的同時,必須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立志服務人民、奉獻國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增強綜合素質,培養創新思維,培養好一批又一批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為祖國醫療事業輸送優秀人才。近幾年,國家和社會更注重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醫學生的成長成才之路漫長而艱辛,需要掌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尤為繁重,臨床技能實踐對醫學生的要求也尤為嚴苛。因此醫學生崗位勝任力的提升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尤為重要。
崗位勝任力,指按照相應崗位需求,具備完成崗位工作任務的基本能力及可以取得優秀成績的素質[1]1。就醫學而言,它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醫學生除了要具備過硬醫學技能之外[1]2,還要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具備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和職業精神、不斷提高自身人文素養和身心健康水平等[2]。研究表明[3],臨床實習有助于提高醫學生崗位勝任力,卻使醫學生在科研能力訓練上有所欠缺。推進臨床教學改革和建立臨床技能模擬教學體系等方式,可有效提高醫學生崗位勝任力[4],但教學改革是政策上發力,其時效性受學生個體差異性的限制,而臨床技能模擬教學體系的建立尚存很多問題亟待關注和解決[5],因此探索和完善因人而異、能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激發職業認同感、以崗位勝任力為目標的醫學生培養方式尤為重要。
結合我院建構的團學視角的醫學生育人體系,圍繞全面提升醫學生崗位勝任力的共同軸心,通過提高學生主動學習能力、科學研究能力、臨床技術能力和人文素養水平等途徑同步強化醫學生醫德和醫技水平。盡管不同國家、不同醫學教育管理機構對醫技內涵有不同解釋和要求,但臨床知識、臨床技能及創新能力是醫學生崗位勝任力的關鍵要素。基于此,我們探索確立了分階段實施高校本科醫學生“臨床能力發展計劃(Clinical Competence Development Program,CCDP)”,即實施一年級“專業認知計劃”、二年級“專業融入計劃”、三年級“專業拓展計劃”和高年級 “專業提升計劃”。通過CCDP實現研精醫術,育優醫德,注重創新,最終培養出具備精湛醫療技術、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新時代醫學人才。
如何提高醫學生崗位勝任力也是目前醫學教育的重點,不僅要做好第一課堂的夯實,注重專業知識、實踐訓練和技能的提升,更要加強思想認識的提高和道德品質的錘煉,著重強化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和人文素養水平。與此同時,包括任教公共課、專業課、實踐課的專任教師和輔導員等在內的高校教師也肩負著重大的歷史責任,要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醫學人才為重點,以提高醫學生崗位勝任力為目標,在引領思想政治教育、夯實專業知識基礎、訓練臨床操作技能、強化職業認同、養成高尚職業道德、培養良好人文素養等多方面著手,力爭培養出一批又一批講政治、有信念,講規矩、有紀律,講道德、有品行,講奉獻、有作為的“四講四有”青年醫生。同時,醫學生崗位勝任力的培養與提升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如師資力量、培養方案、職業認同感、醫患環境、薪資水平、職業發展與晉升途徑等[6],這些都是醫學生崗位勝任力培養提升工程中的著力點。
在我們分階段培養醫學生崗位勝任力的過程中,目標導向不失為一種高效而有力的策略,而職業生涯規劃就是以職業目標為導向,通過綜合職業興趣、職業價值觀、職業環境等多重因素制定符合個人特質的職業發展計劃和策略。因此在提高醫學生崗位勝任力的培養工程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的作用不容小覷。
職業生涯規劃,指個人結合自身情況以及眼前制約因素,為自己實現特定職業目標而確定的行動方向、時間和方案[7],主要包括主觀和客觀層面的自我認知、對家庭、社會、學校等環境的評估、職業目標的確定、實施方案的制定以及適時地評估調整等內容[8]。職業生涯規劃因個體職業理想、興趣、個性、資源、路徑、環境等差異具有獨特性,因分為近期、中期、遠期計劃具有階段性,因多樣復雜的影響因素具有綜合性,因視實際情況需要動態調整而具有發展性。“自古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職業規劃就是“謀”的過程,它對大學生的發展具有激發內在動力、追求高層次人生需要、強化學生自我意識、提升職業選擇的可行性、明確生涯發展目標、促進人職匹配和強化個性特質、增強核心競爭力等重要意義。在自我認知的過程中,可以借助一定的職業測評和心理測試了解和分析自己的職業興趣、職業性格、職業技能、職業認同和職業價值取向,同時通過自評和他評的方式,主、客觀相結合,全方位地認識自我。在環境評估部分,指導學生分別對自身家庭環境、所在學校環境和職業的社會環境進行分析,整合家庭和社會資源等優勢,依靠學校專業辦學條件,把握職業的社會認可度和需求度。在確定職業目標時,結合自身興趣和特長,揚長避短,順應時代特點,理性地制定科學、明確、可行的階段性和整體性有機結合的職業目標。最后在有意識地強化學生職業啟發、職業探索、職業體驗和職業訓練的同時,使學生對自己未來的工作領域有初步的認識,以自己的職業目標為導向擬定切實可行又高效的策略和方案[9]。俗話說計劃趕不上變化,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自身需求的改變,規劃方案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不斷評估、調整和積極優化規劃方案也非常有必要。職業規劃的整個過程,可以為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完善添磚加瓦,也是訓練和提升大學生整合信息能力、思辨能力、核心競爭力等綜合能力的有力途徑。醫學生面臨的學科分支方向非常多,不同專業、科室對醫學生的素質要求不盡相同,所以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做好醫學生職業規劃指導可以讓他們更加明晰自己的努力方向,在浩瀚的醫學知識海洋中找尋自己擅長、自己認同、能更好地發揮自己價值的領域,進而更好地勝任自己的目標職業。
科學的思考、制定和實施職業規劃方案對提升醫學生崗位勝任力具有積極的作用。有研究表明[10],醫學生認識自身的能力、對職業的認可程度、人際交往能力、主動學習意識、學習能力、醫德責任感是用人單位較為關注的特質,而調查發現醫學生自我認知的不全面、就業認知和準備的缺乏、職業規劃理解的不充分,仍是制約醫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問題。職業生涯教育不僅有利于醫學生就業指導工作[11],還可以促進醫學生崗位勝任力的提升。醫學生在制定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可以通過自我認知找到自己更為感興趣的方向,在充分認識到自身優、劣勢的前提下查缺補漏,提高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應用能力;在職業認知過程中,增強對職業的定位及對學科的歸屬感和職業的認同感,進而提高學習效率、強化技能的掌握;在職業目標的確定和擬定實施計劃方案時,在增強自我時間管理能力的同時,加強對職業的啟發、探索和體驗,更好地將書本理論知識與實踐實習結合;在評估、調整規劃和思考備選方案的過程中,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辯證思維水平均得到訓練和提高。針對上述內容我們不難發現,在醫學生職業規劃指導過程中,每個環節的實施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促進崗位勝任力的增強。
職業認同感實際上是一種心理學概念。有研究表明[12-13],個人的職業自我效能感越強,其職業認同感越強。自我效能感這一心理學概念是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的,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它會對醫學生的職業發展產生影響。職業效能的強弱決定了醫學生對職業的堅持程度、影響他們在困難面前的態度和從業期間的情緒。針對二者的聯系,夏小艷等人的研究[14]發現,醫學生的職業認知可以直接影響職業認同,也可以通過職業價值觀與職業效能間接影響職業認同。職業認同感在人的職業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強烈的職業認同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由內而外對醫學專業和醫療事業的認同促使學生渴求獲取相關知識,在學習的探索中增進學習興趣,進而重視專業知識在自己職業發展中的重要性;其次,良好的職業認同感促使學生盡早了解自己的未來職業,增加了對職業的感性和理性認識,也促使學生更加向往踏入職場,早日走進臨床實踐,親身感受醫生職業的魅力,造福患者,實現個人價值;再次,積極的職業認同感使學生為了更好地勝任心目中的理想職業而不斷提升自我、強化理論和實踐訓練,“德術雙馨”的職業追求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加在校期間各類課內外活動,主動投身社會實踐活動,豐富自己。總之,做好醫學生職業認同感的培養可以更好地教育和引導學生,增進對醫生職業的了解,使學生能清楚自己為什么學習、該怎樣學習、學習哪些內容,能有目標、有計劃、有行動的提升個人素質,厚實專業基礎,熟練掌握基本技能,為醫學生的理想和目標而奮斗。因此培養學生積極而良好的職業認同感直接促進醫學生的職業規劃意識,進而提升崗位勝任力。
培養醫學生的職業認同感,積極抓住醫學生職業規劃指導的每個環節,深化學生對職業的認知程度,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技能,增強職業效能感,都對提高醫學生崗位勝任力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