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學 安徽 合肥 230009)
人對親密關系的需求是一直就存在的,這是人的一種固有的情感類的需求。但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具有不同的重要地位。出于人的生存、安全、自我等的目的,親密關系的發展與建立經歷了不同的階段。互聯網社會下,人的發展進入新階段,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系發生了變化,這主要是因為人們之間交流的媒介改變,人對親密關系的認知改變,人的安全等需求得到滿足的介質增多。對于人的親密關系的影響性變化的成因分析,探討網絡游戲、社交網站以及人對親密關系認知等因素,具有重要意義。
人類的產生一開始就伴隨著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建立,這種關系最初的建立是基于人的生存、安全等各種目的考慮,是一般程度的關系。在人類產生之初,關系的建立是以群體生活形式出現的。為了應對復雜的自然環境和外來生物入侵的威脅,人們試圖以群體形式生活。在群體生活中,人們共同采集、獲取食物,抵御外來生物,建造住所等滿足基本生活所需。在這種群體性生活下,人們之間相互依存,建立起依存型人際關系。基于此,人與人之間就產生信任,相互的信任使得人與人之間關系深化。基于相互信任,人開始與身邊的人的關系發生變化,對一個人產生信任,就試圖表達出來,形成人之間的親密關系。人的這種親密關系的建立、演變隨著人的能夠掌握工具的增多、人對自然環境的應對能力的提升而發生改變,這種群體性的生活也發生改變,隨之取代的是簡單的小的家庭生活的建立。同時人的親密關系的建立范圍縮小,演化至小規模的親密關系,即親密關系是基于對某個人而不是對所有人,親密關系的建立具有了界限性。隨之,親密關系的發展朝著更加密切的關系發展。
機器化生產普及,人借助機器進行生產,人類這個群體之間的關系更加密切,人有更多閑暇時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頻繁,滿足人的更高層次所需。因而人的親密關系的建立,不僅僅是為了自身生存所需,更是為了人的交流、溝通等的精神所需。不管是為了自我生存,還是為了情感的交流,人與人之間是具有聯系和交互的,人的親密關系是不斷演化的。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系的建立是在人類社會中實現的,人的親密關系的建立是人多種需求交替的體現。人不是處在與世隔絕、離群索居狀態的人,而是處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的發展的人。即人是社會性的,這種社會性就標志著人之間的親密關系建立的必要性,即人的親密關系的社會性形成。
網絡和智能化未得到普及之前,人的親密關系的表達是在現實的生活中的,是一種真實情感的表達。而在網絡普及化的社會,人與人的親密關系有新的發展,發展出新特點。網絡技術的進步促進人的人際關系演變,擴大了人的交往范圍。通過網絡人實現跨越空間、組織的交往,實現深層次的人際互動,同時也增加了人際交流的直接性,實現了人與人之間互動的便捷性。網絡上的交往的人們基于共同的興趣建立關系,是真實的、親密的人際關系。網絡交流工具的廣泛使用,人隨時可以與遠方的朋友、親人交流,這種交流的頻繁化,從一定程度上來講,有助于人的親密關系的建立和深化。總之,網絡化的普及是對人的固有的互動方式的改變,它促進了人與人間的親密關系的建立。網絡的普及,社交網站的樣化的發展,人的交流與互動也有了新的變化。網絡技術便捷了我們的生活,但也對日常人際關系造成了消極影響。有學者對這種人際關系的負面影響進行論述,認為這種人際關系的建立不利于現實關系的發展。在互聯網上建立的人際關系是不真誠,不穩定的,不利于親密關系的建立。網絡上發展的人際關系是脆弱的。Kiesler認為建立在網絡上的人際關系是對支持的尋求,而不是情感的滿足,是脆弱的人際關系。這說明網絡上人際關系不同于現實人際關系,兩者的立足點不同,建立在網絡上的人際關系削弱現實的人際關系。從對人的親密關系的影響來說,智能手機和應用軟件的便捷化,網站內容的豐富化,吸引受眾的眼球,占用太多時間,與身邊的朋友、親人的親密關系形成造成消極影響。我們花在應用軟件、社交和游戲時間的增多直接影響同周圍朋友、親人的深層次的交流,影響我們同身邊人的親密關系。通過縱向對網絡使用的研究發現,人們在最開始使用網絡的1—2年,人的這種連接感是持續下降的,人們的家庭關系受到極大影響,同家人的聯系與溝通明顯減少。人們花費更多時間在虛擬的網絡空間,自然而然地與伴侶、親人相處的時間少。當我們沉浸在網絡帶給我們更多體驗時,我們很難從其中抽離出來,我們對朋友、親人的日常的生活的情感的表達疏遠,關注度開始下降,交流減少,親密關系隨之日下。
1.網絡技術應用時體驗感的代入
一些網絡游戲和社交應用,對于人的體驗參與有著更多代入感。在網絡游戲中,人的體驗感、參與感的獲得,導致在網絡游戲中投入的時間越來越多,無疑對人的現實關系有著極大影響。我們都知道,大多數網絡游戲的玩家,都將得到愉快的游戲體驗。這種獲得體驗感的經歷構成投入網絡游戲的動機。網絡游戲中,玩家通過在游戲的角色扮演,獲得不一樣的虛擬體驗,可能會彌補現實生活中體驗缺失,對于人沉浸網絡世界中是個合理解釋。網絡游戲本身帶有的體驗感,對于人的自我情感的現實宣泄就具有重要體驗性作用。人參與網絡游戲主要是為了獲得積極的體驗,這種積極的游戲體驗將影響玩家的心理和行為。人沉浸于這種網絡游戲的體驗中,就有可能對人的親密關系的演變造成影響。網絡游戲的人際交往有助于玩家的視野開闊,但也會導致現實的關系淡薄。社交應用也是如此,人投入社交媒體中,也是對現實的交流的缺失的體驗感的帶入。人通過社交網站進行溝通、交流,體驗的是現實交往所缺失的體驗。也就是說,在社交軟件上人的交流與互動,是基于人與人之間的共同的興趣以及新奇感的尋求,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建立經歷一個尋求共同點,之后進行深入互動,是人對新鮮感的滿足與尋求。總之,對網絡游戲、社交網站的新奇感的體驗將對人的現實的親密關系的建立帶來消極性影響。
2.網絡交互下人真實自我的展示
我們利用微信等社交軟件一方面是對現實人際關系的維護,另一方面能夠實現網絡上人際關系建立。社交網絡的環境下,人與人間的交互,由于其不具有地點、身份限制,基于興趣和自我展示的目標性的交互尋求,人真實的展示自己,表達自己的觀點,并期盼得到相應回應。即人的真實自我在網絡上展示是為了獲得關注以及深層次的互動,建立相互的真實的人際關系,為自己的真實的人際關系奠定基礎。有研究發現,人在網絡中的交互展現的是真實自我,進行真實自我表露,使得彼此信任感的建立,有助于深度網絡人際交互。網絡人際關系建立,出于網絡社交的匿名性、開放性特點,自我表達不再局限于現實身份,性別等外在因素影響,人的個性表達,對他人傾訴更加真實。研究認為網絡社交上的交往的匿名性和無門檻性特點對個體的自我表露具有促進作用,形成網絡上的親密關系建立,也使個體更容易與交往對象建立關系。網絡,為我們提供一個去除身份特征與是社會身份特征場所,在這個場所內,個體的交流達到了本真狀態,個人獲得相對寬松與自由的表達環境,這就為個人的潛在的沉浸在網絡交互提供條件。網絡虛擬的交互,無關于現實煩瑣性事物,對于共同的興趣和愛好的交流,分享彼此的快樂與愉悅,使得人難以從這種愉悅中抽離,對于自我的表達與傾訴提供場所,忽略對現實的人際親密關系。再者,網絡上不在場的人的社交關系,更加為人真實性表露創造前提,沖擊現實人際親密關系。
3.網絡交互群體中人的虛擬歸屬的形成
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即人發展離不開社會這個群體,人總歸是要在社會群體之中實現自己的價值歸屬。人要在社會給予的這個大的群體之中,得到自己來自群體認同、鼓勵和支持的,更重要的是人的情感的歸屬的獲得。網絡的發展,網絡社交活動和社交應用的便捷化,人對認同和情感等歸屬的獲得展現出新的特點。人開始借助社交網絡實現人的認同、情感等的歸屬。網絡交互以一種虛擬的方式滿足了我們的現實中沒有得到的社會認同歸屬性,滿足自我需求。因為網絡上的交互是面向大的群體的交互平臺,有著各式各樣人和物,這是現實的人際交往所沒有的,導致人們沉浸于網絡人際關系尋求與建立。網絡好友能夠做到真正了解自己,從而更愿意表達與傾訴,對待身邊的人則是會隱瞞,拒絕真實的表達與溝通,現實的人的親密關系則疏遠。現實交往中個人來自群體、同伴的認同等的歸屬的缺失也可能導致網絡人際關系的建立,影響現實的人的親密關系。有研究者指出,網絡空間中的虛擬的交互是人進行交往的一個廣闊場所,在此過程和空間中人能夠發展他們的自我認同和自我概念。在社交網站上人際關系建立,基于共同興趣、愛好建立,來滿足人歸屬感的需要,這種歸屬感是對現實缺失歸屬感的彌補,為潛在的長時間的沉迷網絡社交找到合理解釋。但這種網絡上的歸屬感的獲得,自我完善都是虛擬的,是基于目的性的需求,不如現實的人際親密關系般具有穩定性。
1.人自身對網絡社交認知改變
人對交流、溝通的認知不再局限于現實生活,局限于面對面溝通與交流。人更傾向于運用社交網站進行溝通,達到交互目的。網絡社交上人的交互不僅僅是現實的朋友、親人,更多的是來自虛擬社交網站的人,因而人對社交網站的應用的認知發生改變。人通過社交網站的應用擴大自己的交際范圍,發展同自己具有共同愛好、同樣以及不同專業領域的人的社交群體,豐富自己業余生活,實現網絡社會人本資源積累。很多網絡社交的應用者認為,網絡能夠改善他們的現實生活,甚至能提供與他人互動的連接。關于大學生的社交如Facebook的使用時間與社團活動參與程度關系研究,發現Facebook的使用具有加強人與人之間交流互動,增加社會資本功能。社交網站的使用也能夠接受到來自虛擬空間的朋友的積極的反饋,改變人對社交網站使用的傳統認知。關于社交網站使用的認知的改變也潛在的導致現實人際親密關系弱化。從對于網絡線上關系的維持來說,線上交際關系的擴大,占用和消耗了人的時間與精力,線下的人際親密關必將受到影響。
2.人對親密關系的影響性認知
人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中建立的關系,對于現實的人際親密關系的弱化的影響往往是認知不到的。這里就涉及人對網絡社交親密關系與現實的人際親密關系的影響性分析,到底是網絡社交關系有益于現實人際關系還是會弱化現實人的親密關系呢?還是說兩者間沒有關聯呢?一項對 66 名網絡社交使用者的研究發現,健康的線上人際交往能對現實的人際關系進行有益的補充有相反的研究則表明,人對社交網站的過多使用導致與家人和朋友的關系變得更弱。由于人對社交網站交互的使用對現實親密關系的影響性的認知缺乏,會對社交網站的使用缺乏理性的認識,對現實的人際親密關系的弱化是明顯的。
人是生存于社會群體中的,避免不了來自社會群體給予資源、群同認同等歸屬感需要。網絡社交的發展為這些歸屬感的需要創造新的空間,網絡社交平臺的自由化、便捷性,以及體驗感豐富,增加人運用網絡社交表達、展示自我,潛在的增加網絡人際關系與現實人際親密關系的矛盾。同樣,人對網絡社交使用認知和影響性認知缺乏,使人疏遠現實的親密關系表達。對于網絡社交人際關系與現實的人際關系的研究值得繼續,也是未來研究者應該探索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