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躍寧
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 蘭州 730060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是在總結全面依法治國取得的顯著成就基礎上,從制度層面規劃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點任務和舉措,是適應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要制度安排,是以法治方式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制度選擇。
我國《民法典》是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民商事法律體系中具有普遍性、綜合性的重要法律制度。《民法典》通過規范民事主體、民事權利、民事法律行為、民事責任等民事制度,規定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等民事制度調整各類民事關系等,與其他領域的法律規范共同調整社會關系,更好地發揮法治在維護市場交易秩序、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的重要保障作用。
我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并規定各類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民法》平等保護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及其他合法權益。這種制度安排從國家治理體系的制度層面確認各類民事主體資格,平等享有合法的身份地位,貫徹司法自治原則,規范各類民事主體的運行規則,平等參與民事活動與社會治理,充分發揮各類民事主體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推進經濟社會的現代化建設。
《物權法》是確認和保護物權、促進物盡其用的基本規則,是保護財產權的基本法,是保障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民事基本制度之一。《民法典》通過確認物權的歸屬和效力保障物權,鼓勵人們創造財富,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同時物權的行使不得損害他人和社會公共利益,破壞生態環境等,權利的行使也應受到一定的限制。
《繼承法》是關于自然人死亡后財富繼承的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于1985年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自1985年10月1日起施行。繼承從被繼承人死亡時開始,發生財產的轉移。保護自然人等民事主體的財產權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我國《民法典》適應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需求進一步完善了民事主體的財產性權利保護。例如,在遺囑繼承的方式和效力方面,增加了打印、錄像兩種方式,刪除了公證遺囑效力優先的規定等新的遺囑形式以滿足自然人處理遺產的現實需要;增加了遺產管理人制度,完善遺贈扶養協議制度,規定了無人繼承遺產的歸屬制度,進一步明確了歸國家所有的無人繼承遺產應當用于公益事業等規定,從而更好地保護民事主體的財產性權利,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保障人民權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治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民事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和發展,對公民的民事權利保護愈加充分。同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國民財富的不斷積累,促使社會主要矛盾也隨之發生了變化。民事主體對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對人身、財產、人格、繼承等權利保護提出了更高的期望。《民法典》的制定和實施,進一步健全了民事權利種類,形成了更加完備的民事權利保護體系和救濟規則,必將更好地維護民事主體權益,激發民事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是法治經濟。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經濟制度。經濟社會發展在法治軌道上運行,受法治規則調整是保護各類市場經濟主體安全運行的前提和基礎。
有恒產者有恒心,產權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法則,確認和保護產權是現代社會有效運行的基石。以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為主要原則的《民法典》為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
《合同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律法,《合同法》是市場交易法、市場規制法,也是經濟組織法,在促進和規范市場交易、維護交易安全、鼓勵財富創造等方面發揮著基礎性的重要作用。
《合同法》是我國《民法典》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現行《合同法》是一九九九年十月一日實施的,《合同法》在保護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解決經濟糾紛、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新的市場主體、新的交易方式等不斷涌現,需要進一步從法律層面完善各類交易規則。
《民法典》在現行《合同法》的基礎上,從維護交易安全、平等交換、公平競爭、促進市場要素自由流動等方面,全面系統規范了合同的訂立、效力、履行、保全、轉讓、終止、違約責任等合同法律制度,進一步完善了非合同之債、多數人之債的履行規則。
為適應我國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的時代需求,《民法典》修訂完善了電子合同的訂立履行規則,將預約合同的規定具體化,格式條款合同細化規定等,為及時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規定民事主體應當按照相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權利和義務訂立合同,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國家根據社會公共利益需要對經濟活動的法律調控,增加了情勢變更的制度規定;為體現對民事主體經濟活動的平等保護,規定當事人違反約定義務不辦理報批影響合同生效的,應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從而完善了合同效力制度;為適應環境保護、友好發展的需要,規定了減少浪費、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的綠色發展原則;為進一步解決司法實踐中存在的執行難問題,強化對債權人的保護,修訂完善了代位權、撤銷權等合同保全制度,細化規定了債權轉讓、債務移轉、債務清償抵充規則、合同解除、終止等制度;為維護交易安全,進一步完善了定金規則、違約責任等擔保相關制度;為適應經濟發展新業態、新形式,優化營商環境,解決社會生活中的一些突出問題,增加完善了保證合同、保理合同、物業服務合同、中介合同、合伙合同、準合同等典型合同的相關制度規定。
市場秩序通過民法、合同等民事法律規范來實現。自愿、公平原則是民法的基本原則,“法無禁止即自由”是私法自治的基本價值。我國《民法典》通過確認和保護各類市場主體依法行使合同自由、公司設立自由、遺囑自由等民事權利制度,通過私法自治,有效激發了市場主體的活力與創造力,鼓勵自由轉讓財產,活躍市場交易,大膽創新,增加社會財富和激發創造等,促進和規范社會經濟發展。
作為民商事領域最基本的法律制度和行為規則的《民法典》,其制定和實施,為我國各類民事主體的民商事活動提供了基本的價值遵循和運行規則,有利于充分調動民事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維護交易安全和市場秩序,營造各種所有制主體依法公平使用市場資源要素,促進市場要素自由流動,公開、公平、公正參與競爭,平等受到法律保護的市場環境,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國家宏觀調控和行業自治自律的良性互動,推進經濟社會有序發展。
“法律的權威源自人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的信仰”。經濟社會的良性發展與《民法典》的頒布和實施存在必然有機的聯系。《民法典》的有效實施和民法精神在市場主體本身行為的內化和普遍遵守,是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重要保障,而法治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只有全面推進法治建設,不斷健全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以法治方式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才能更好地發揮法治在維護市場正常交易秩序、維護交易安全、全面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