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聲文
中共重慶市江北區委黨校,重慶 400020
法律意識是指公民關于法律活動和法律現象的意識。公民法律意識與個人成長、社會大背景息息相關。時下,大多數公民都能夠主動關心國家大事,遵紀守法,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識,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仍有一部分公民法律意識淡薄,依法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能力較弱,不能積極正確地守法、用法和護法。同時,執法人員在執法過程中也存在不恰當的執法行為。
依法治國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方針,“法律”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根本任務中具有重大作用。隨著法治國家建設進程的推進,法律的作用必將隨之增長。公民法律意識的培養是和法治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并行發展的。目前,我國大部分公民因教育背景及其他原因的限制,對法律的認識僅處于感性階段。公民對法律沒有明確的認識,仍然秉持法律是統治工具的原則,對立法、執法、司法等各個環節都沒有清晰的認識,整體法律意識較為淡薄。受傳統法律意識的思維定式影響,同時,法律意識教育的缺失,使得公民的法律意識處于被動狀態。公民自身法律意識錯位,必將影響到法治社會的進展。
法律意識是一種感知與理解,是心理預期與價值評判等意識現象,是人們對現行法律制度和法律活動等總體認知。法律意識是上層建筑的重要內容,體現著一定時期的社會經濟基礎和政治上層建筑,同時也反作用于經濟基礎和政治上層建筑。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必然要求我國當前的法律意識培養堅持社會主義方向,體現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①。我國目前社會法治氛圍仍然有所缺失,在法治建設實踐中有時會出現過度追求程序價值等,不利于公民法律意識的培養。如果一味追求法律意識的培養,而忽視了法律意識培養與社會核心價值觀的有機結合,則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當今社會已經進入“AI+教育”的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對公民法律意識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知識信息化時代,傳統的普法宣傳等法律宣傳教育培養手段顯得更為單一。同時,國內外形勢的變化發展,也對公民法律意識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民法律意識的培養,受到公民個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科技素質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單一的培養手段,很難傳達規則意識、正義理念等現代法律意識的精神內涵。
“徒善不足以為證,徒法不能以自行。”②制定良好的法律,需要人的正確實施。如果執法者或司法工作者缺乏法律意識,不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和較高的法律意識,則很難實施新法。而新法的實施,也離不開公民的支持和認可。公民如果缺乏法律意識,缺乏遵紀守法的道德風尚,依法治國則難以推進。公民現代法律意識欠缺會對社會和國家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公民作為社會主體,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對我國全面實施依法治國具有重要的作用。部分公民法律意識欠缺,法律價值取向不穩定,法律意識淡薄,輕視法律的作用,認為法律可有可無,不具備法律意識,在缺乏法律意識的狀態下從事各行各業必將導致工作不規范,缺乏公平性和合理性,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法治國家建設的羈絆。
國家的發展,法治國家的建設,都離不開人。未來法治國家的發展,關鍵因素就是人的素養和法律素質。公民的法律意識、法治觀念直接決定了公民是否懂法,是否積極正確地守法、執法,是否積極主動地用法和護法。如果黨政領導干部缺乏法律意識,則會導致行為規范意識的失衡,出現行為失范。公正司法是法的精神的內在要求。公正是法的精神和固有價值。當今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關鍵時刻,黨政領導干部缺乏法律意識,會導致執法不公等不良后果,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法治化進程。
健全法律體系是公民法律意識培養的基礎。實施依法治國方略和法治國家建設是黨的重要目標。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健全法律體系,一是要制定新法,二是要確保新法的實施;三是要提高司法公信度。司法公信度是司法權威自我維護的體現,提高司法公信度,司法公正,新法運行,保護公民權利,是使公民對法律產生信仰的堅實基礎。通過健全法律體系,讓公民對法律的重要作用的認識不斷加深,人們要求有法可依、依法辦事。健全法律體系,讓公民日益認識到法治的重要作用,認識到民主必須制度化、法律化,才能獲得切實的保障和有序的運作。健全法律體系,完善法律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就業和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社會管理和維護社會安定團結,為公民法律意識的培養提供良好的環境。
倡導法治宣傳,讓公民對法律有更正確更清晰的認識,不斷提升公民對法律的認知和理解,從而產生對法律的信任感,將現代法律意識根植于公民內心,進而對法律產生信仰。公民法律意識的培養離不開社會環境。加強法治宣傳,讓公民更加堅定對法律的信仰。法治的社會作用分為法律的政治作用、經濟作用和文化作用等。文化作用是法律在管理社會的教育、科學、文化事務等不同層面,推進社會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作用。倡導法治宣傳是充分發揮法律的文化作用,通過法治宣傳,發揮法律的積極作用,對不同階層的社會公民產生積極向上的影響,增進公民的安全感,讓公民正確認識到法治社會的優勢,認識到法律執行社會公共事務,維護公民的權利和義務。
加強全民教育是培養公民法律意識的指導方針。加強全民教育也是公民現代法律意識培育的關鍵。全民教育,要突出“以人文本”。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培養不僅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內在要求,也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價值方向上的必然要求,更是堅持用科學發展觀指導我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事業的迫切需要③。提升公民法律素養,通過加強全民學習,強化公民的個人法律素質和法律修養,讓公民善于站在法律的角度和立場去思考問題,不斷實現對法律知識的運用。加強全民教育,要避免單純法律知識的灌輸,強調現代法律意識的培育,將法律意識培養貫穿教育的整個過程,倡導全民教育,終身學習。
公民法律意識的培養,要優化培養途徑。在培養思路上強調立德樹人,德法兼修。只有不斷優化培養途徑,才能不斷提高公民法律素質。法學院校是公民法律意識培養的重要領域,通過規范引導,強化受教育者的法律意識。改變單一的灌輸教育模式,有效合理地利用“互聯網+”多種手段,突出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公民法律意識培養的效果。對于普通公民,即非法律專業人才,也需要借助AI+教育平臺,通過網絡學習平臺,通過推送微信圖文等多種現代化教育方式,實現培養途徑的多元化。
公民法律意識的培養,依賴于多種因素。加強公民法律意識培養,對推進國家法治建設,維護人民利益具有重要意義。健全法律體系、倡導法治宣傳是培養公民法律意識的重要環節。從某種程度上講,優化培養途徑,營造一個良好的法治環境,是提升公民法律意識的關鍵。
注釋:
①陳紅梅,史新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下法律意識培養[J].榆林學院學報,2009(5):72,71-72.
②《孟子·?離婁章句上·?第一節》[EB/OL].古詩文網.https://www.gushiwen.cn.
③陳紅梅,史新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下法律意識培養[J].榆林學院學報,2009(5):73,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