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嘉
西安培華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5
我國遵循依法治國原則,近年來隨著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和國民法律意識的提升,我國法治化進程發展得越來越迅速。其中民法理論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國的民法理論由民法原則和民法規則兩部分組成。二者雖然擁有獨立的概念,但是在具體應用過程中卻存在著一定的相關性。以司法角度來看,民法原則從本質上來講展示的更多的是經濟基礎特征,可以對案件中涉及的民事行為和抽象價值做出評判,而民法規則更加注重的則是規則體系的構成,相較于民法原則更加具體性,但是只能用于指定領域,適用性較差。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二者雖然同屬民法理論的構成部分,但是也存在著聯系性和差異性,在適用性上二者互為補充,為推動我國法治化進程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也有助于提升判決準確性。
在進行民事立法時,民法原則和民法規則起到了重要作用。舉例來講,《婚姻法》是日常生活中受民眾關注度較高的民事法律,熟知度更高,因此在具體的案件審理過程中,既要凸顯出我國法律公平公正的特點,還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考慮進去,審判的結果既要充分地保護當事人的訴訟請求,保障其合法權益,還要遵守相應的法律法規。一方面考慮使判決結果更具準確性,這樣既可以得到社會上民眾的認同感,也是符合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另一方面,在司法工作和立法過程中充分利用民法原則和民法法則的關聯性,可以增強公信力。
民法原則和民法規則都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可以進行適當的裁量,受表達形式的影響,法律體系無論是在信息傳達或是表達方面都存在問題,在準確性和全面性方面都存在不足,從文字方面來看也沒有完整準確的記錄過程,因此在案件審理時,就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自由裁量,但是要注意必須控制在允許范圍內,不能無限擴大。需要注意的是,審判結果必須符合法律法規的具體規定,如果結果偏離法律法規,會發生越權行為。因此在司法審判的過程中,雖然賦予了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的權利,但是也對其可調范圍進行了管束,以此來起到優化表達準確性的作用,為法官在進行司法審判時提供了法律依據。
民法原則和民法規則在展現民法精神上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無論是主張正義或是釋放人性等精神內容都得到了充分展示。在審理案件時,二者都對訴訟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起到了充分的保護作用。因此,審判結果不能具有片面性,既要符合民法規則,也要將社會主義法治觀念融入其中,使審判結果更具警示性和教育性,讓民眾內心中產生畏懼感,自覺地遵紀守法,從根源上減少違法行為的產生。因此,二者在民法精神中存在的關聯性可以起到引導作用,幫助民眾形成正確的三觀和遵紀守法的意識,從而起到維護公共權益的作用。
因為二者使用目的的不同,因此在內容涉及上也難免存在差異性。以民法原則來說,其構建過程中要將民法理論和實踐等方面的因素都考慮進去,因為實際發生的民事案件一般都較為復雜,因此制定出的民法原則必須滿足民事案件的基本處理需求,這就要求其需要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囊括性,這也造就了其更加寬廣的應用范圍,可以適用于所有的民事案件,為其審判和實踐提供理論依據。而民法法則起到的則是約束作用,因此在內容的制定上都有著較為明確的指向性,只有在審理特定的民事案件時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所以應用范圍較小,只適用于判定固定民事關系,應用范圍上的差異也是二者最明顯的差異體現。
在具體實踐過程和應用方式上,民法原則和民法規則也具有十分明顯的差異性。拿民法原則來說,因審理案件的不同在應用方式上會產生一定的變化。在一般情況下,民法原則通常具有較高的適用性,在審理特殊案件時也可以起到指導效果。而民法規則在應用方式上則是擁有更高的針對性,法官在審理民事案件時,可根據案件自身的實際情況,選取適合的民法規則來起到指導作用,因此民法規則更多的是應用于特定時間上,因為具有時效性,被廣泛地應用于民事案件的審理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若民法規則無法在案件審理中起到指導作用,那么其具體效力也就無處發揮。
民法原則在內容的展現上更具靈活性,在構成要素和后果處理上的要求也不是十分嚴格,所以在實踐過程中,無論是在裁量權的使用或是價值觀的構成上都更加具有靈活性。而民法規則在實際內容的創建上更具嚴格性,引起由要件和結果構成,因此在使用時更具限制性,法官在行使自由裁量權時要注意控制范圍。
作為判定民事案件的主要依據,民法理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為民法原則和民法規則在作用效果上具有一定的差異性。雖然民法規則會對權利的行使起到一定的約束性,但是也為判決結果的準確性和公正性做出了保障,使其結果更具公信力和準確性。而民法原則因其自身擁有不確定性,因此若在使用時稍有偏差,就會對判決結果和實踐效果產生巨大影響。
從民法原則與民法規則的關聯性和差異性來看,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二者既有獨特性又可互為補充,雖然在概念的設定上截然不同,所屬范疇也不同,但是在維護法律權威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民法原則的本質是民法基礎和核心的具體體現,因此若是在實際案件審理時應用民法規則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則需要應用民法原則進行補充。
在單獨應用民法原則時其適用范圍更廣,適用性更強,在進行民事案件審理時,可以起到一定的約束效果,法官并不能完全根據自身的主觀意識對其行使自由裁量權,需要將民法原則所體現的價值同法官的主觀意識進行結合,再應用二者結合產生的要素對案件審理的結果進行判定,通過此種具有約束性的規則完成民事案件的審理和實踐。此外,因為民法規則包含了法律要素和后果,所以在應用過程中更加具有直觀感。但是其也存在著一定的弊端,通過分析以往民事案件的審理結果我們可以看出,并非所有民事案件在應用民法規則后都能起到很好的引導效果,審判結果也存在不恰當性。為了改善這一問題,有法律專業專家學者提出了民法規則的擴充應當遵循誠信原則,既要注重民法理論的優化,也要提升民法規則的實際應用效果。
法律體系的完善與構建是一項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長久工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法律條約也會適當地發生變化。可以說經濟越發達,民事案件的復雜程度也越高,在實際審理過程中,民法原則和民法規則中的不完善性也會暴露無遺。因此,為了確保民事案件的審判結果更具公平性和合理性,如何充分發揮民法原則和民法規則的互補作用,完成條款整合,也成了主要關注點。只有完成二者的深度互補和填充,才能創造出更加完善的法律體系,從根源上減少法律偏私現象的發生。因為民法規則適用范圍較小,無法應用到全部的民事案件之中,所以民法原則除了可以起到補充作用以外,還具有一定的限制力。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民法原則和民法規則因自身的關聯性和差異性形成了特定的互補關系,二者相輔相成,為我國法治化建設貢獻力量。
民法理論體系是我國日常應用較為頻繁民眾熟識度較高的基本法,在民事案件的判決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民法原則和民法規則作為民法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既有差異性也有關聯性,也正是因為它們自身的特性,才使其既可以獨立應用又可以互為補充,為民事案件的審理提供了法律依據,也為民法理論體系的實踐做出了重要貢獻。其中自由裁量權的使用就是其具體實用價值的良好體現。所以,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我們要充分發揮和借助民法原則和民法規則的相關性,并對其產生正確的認知,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對其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究和完善,為推動我國法治化建設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