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浩澤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中小企業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數量十分龐大。與大型企業相比,中小企業規模相對較小,發展起步時間較晚,總體競爭力較為有限。但正是由于中小企業規模相對較小,它們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更加靈活。可以根據行業發展趨勢和市場需要隨時調整發展策略,從而獲得更加廣闊的生存發展空間。中小企業在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穩定就業等方面發揮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小企業生存發展問題日益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與大型企業相比,中小企業的平均生存周期很短。我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為3-4年,每年平均有近100萬家中小企業倒閉,中小企業更新換代頻率非常快。當前,隨著國內外經濟下行壓力的不斷增加,中小企業的生存發展更加困難,大批的中小企業將面臨破產倒閉,發展形勢非常嚴峻。
目前我國《破產法》中并沒有對企業規模做出明確規定,這就意味著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在破產法律規定層面上沒有本質的區別。從實踐層面來講,這顯然不利于中小企業擺脫發展困境。完善中小企業破產保護法律規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完善破產保護法律制度是中小企業自身發展的迫切需求。正如前文所述,相比于大型企業,中小企業經營失敗率高,抗擊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為重要的是中小企業普遍缺少資金,資產負債率過高,在面臨經營發展困境之時很難實現靈活經營和快速調整。此外,中小企業破產重組的失敗率也很高,他們往往都會在陷入極度困難之時才會申請破產保護,這是由于大部分中小企業的資本結構相對單一,申請破產重組對于資本所有者的利益損害最大,當提出破產重組之時企業實際上已經病入膏肓了。許多中小企業的投資人不愿意進入破產保護程序,這是基于對其投資效益最大化及企業社會聲譽等的考慮。絕大部分的中小企業都是獨資或者投資人持有較高比例的股份,如果企業申請破產,那么投資人的前期投入很可能就會血本無歸。在遇到生存困境有可能導致破產之時,這些中小企業的投資人往往想到的是再堅持一下,從而錯過了申請破產保護的最佳時機,反而導致其損失進一步增大。如果完全參照大企業的破產法律規定,這對于中小企業的投資人來說無疑是致命的。實際上,建立破產保護法律制度的初衷正是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企業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確保將其破產損失降到最低程度,這是企業準入退出程序的一項重要規定,對于規范市場發展和優化資源配置具有重要的意義。如果按照目前的情況,企業破產保護法律程序無法實現預期目標,那么就必須要針對中小企業制定相關的政策。正是由于缺乏有針對性的破產保護法律制度,中小企業的生存發展能力才會長期難以得到提高,因此完善破產保護法律制度是中小企業自身發展的迫切要求。
(二)完善破產保護法律制度可以有效地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規范性、有序性等特點。除了要求各類市場主體依法經營、規范競爭以外,還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場準入、重組和退出等法律制度。在制度的約束和引領之下,中小企業的生存發展才能夠進入規范的軌道之中。
(三)完善破產法律制度可以實現與國際市場的全方位接軌。國際市場有著完善的企業破產法律保護制度,用以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和合理配置市場資源。通過完善我國中小企業的破產保護法律程序,中小企業的準入退出標準進一步完善,投資人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維護,也便于國外投資人更好地熟悉國內市場規則,規范外商投資行為,實現本國市場與國際市場的全方位接軌,這對于進一步提高國內中小企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和發展潛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提升對債務人的償還能力,保護企業投資人權益。在現行的法律制度體系中,對于申請破產的企業主要采取債務清算的方式,這種方式雖然可以在短時間內最大限度地保護企業剩余資本,但是相對也剝奪了仍然具有發展潛力的企業得以復蘇的機會。如果這部分企業獲得了破產重組的法律支持,那么將會繼續創造價值,進一步提高對債權人的償還能力,也能夠讓企業投資者的收益得到有效保護,這樣不僅對中小企業有著巨大的利好,而且還能有效維護市場經濟秩序。
(二)維護社會總體就業穩定。當前,我國中小企業為全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為保持社會秩序的總體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如果不針對中小企業破產制定專門的法律制度,那么一旦出現經營發展困難,大量的勞動者就會被迫離開企業,給社會總體就業形勢造成巨大的壓力。通過采取特殊的破產保護,可以讓一部分勞動力繼續保留就業機會,同時通過一系列重組讓勞動力資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
(三)能夠更好地發揮預警作用。根據現行的法律規定,我們很難直接發現哪些企業不符合破產保護要求,法律規定的預警作用發揮不明顯。在現行法律規定中,如果申請破產的企業資產處于持續減少的狀態之中并且缺少重組成功的可能性,那么債權人可以申請停止重組進程,這項規定在破產重組監督方面雖然具有一定作用,但是這個過程相對比較漫長,必須是當破產重組進行到一定階段后無法為繼之時才能夠發揮作用。此外,一部分企業在申請破產重組的過程中濫用了善意原則,一些企業經營者為了實現不正當目的濫用了破產重組和保護,這樣很難讓那些不值得進入破產保護的企業“現出原形”。
為了進一步完善我國中小企業破產法律保護制度,應當采取下列幾方面主要的措施:
(一)適當放寬中小企業的破產條件。在國外,許多專家和學者針對放寬中小企業破產條件進行了系統研究,并認為這是一項行之有效的措施。對于我國中小企業來說,適當放寬破產條件可以有效降低破產成本和對企業投資者造成的損害,也能夠有效防范債務人逃避清償債務的責任,這樣對于中小企業投資人、債權人來講都有重要的意義。當然,這個措施得到有效落實的前提是必須要對中小企業的法律地位進行進一步明確,劃清法律界限。
(二)建立中小企業破產方案評估制度。要在現行法律規定中增加相應內容,規定中小企業在申請破產保護之前必須提供破產重組方案,法院要組織專家對該方案可行性進行系統評估,將評估結果作為是否批準進入破產重組程序的重要參考。在評估過程中,可以引進第三方評估機制,聘用社會專業機構參與破產方案評估過程之中,進一步提高中小企業破產重組方案評估的科學化水平。在對中小企業是否屬于不值得實施破產重組范疇進行評估的過程中,要注重評估體系的科學性、系統性和長期性,正確區分該企業的現狀及其所屬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最終做出準確判斷。
(三)進一步提高法律規定的預警功能。通過完善相關法律制度,要將那些不值得進入破產保護程序的中小企業及時排除在外,充分發揮法律制度的預警功能。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的做法,建立中小企業破產咨詢機構,為中小企業破產重組提供政策咨詢、系統評估等,并且可以為法院裁決提供參考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