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 婷
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公證處,江蘇 南京 210000
隨著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全面的提高,同時社會矛盾特別是經濟糾紛也日益多樣化和復雜化。社會的發展帶來了思想的自由與解放,年輕人恐婚或者不婚,中老年人喪偶或離異后再婚,極大一部分人焦慮于財產問題,各自財富積累增多的同時面臨著家庭財產問題的考驗。而有效防止這類矛盾的一項機制就是辦理夫妻財產約定公證。
夫妻財產約定公證,指公證機構依法對夫妻雙方就婚姻存續期間的財產和債務進行約定所達成的書面協議的合法性和真實性進行證明的活動。
我國《婚姻法》規定了我國現行的夫妻財產制度包括夫妻法定財產制和夫妻約定財產制。法定財產制是指通過法律條款直接對夫妻財產權屬做出具體規定,約定財產制則源于民法中的意思自治原則,是指通過訂立書面協議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自主確定夫妻財產權利義務的方式。
我國《婚姻法》第19條明確了夫妻可以對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二人的財產和債務進行自主約定。夫妻在自愿平等的基礎上,訂立書面協議,確認婚前個人財產和夫妻共有財產的歸屬權以及債務的承擔,明確雙方的對外責任,保護財產安全。夫妻財產約定公證的內在核心就是夫妻約定財產制,當事人通過公證的形式,在法律的規制下,簽訂契約,明確權利義務。
(一)夫妻雙方本人申請。雖然夫妻財產約定公證的本質是對財產權屬進行協議,但是有別于普通協議,它的訂立基于特定的夫妻身份關系,根據公證程序規則的規定,辦理遺囑、委托等與自然人人身有密切關系的公證事項,應當由其本人親自申辦,所以辦理夫妻財產約定必須本人親自申請,不得委托他人代辦。
(二)雙方必須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且意思表示真實自愿。公證程序規則規定,申辦公證的當事人必須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無(限制)民事行為人申辦公證,由其監護人代理,而夫妻財產約定公證與特定身份有關,必須由本人親自辦理,故辦理的夫妻雙方必須遵循雙方自愿原則且具備完全行為能力。
(三)約定內容必須是與財產權屬有關。夫妻雙方辦理財產約定公證僅針對夫妻間的財產、債務等,不得包含子女撫養、夫妻間扶養以及道德層面的內容。實務中經常會有當事人拿著所謂的“忠誠協議”來公證處要求公證,所涉內容不乏“愛家護家、出軌凈身出戶”等字眼,這些都是無法辦理的。
家庭是社會的重要組成,家庭和睦與社會和諧息息相關。夫妻雙方辦理夫妻財產約定公證,保護雙方合法權益,能夠有效避免糾紛,減少家庭矛盾,這對于家庭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一)當事人現實之需,利于維護夫妻婚姻關系。傳統婚戀觀認為夫妻間的財產關系受雙方感情影響比重極大,而隨著社會思想更加開放和自由,許多不穩定因素相繼出現,夫妻財產缺乏穩定的基礎和明確劃分。[1]當下很多年輕人,離異或喪偶的中老年人對于是否結婚或再婚遲遲無法做決定,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對因夫妻財產分配而產生的夫妻矛盾隱患的憂慮。這種意識使建立在情感紐帶上的夫妻財產關系缺乏穩定的基礎,通過辦理夫妻財產約定,不僅能夠維護夫妻雙方各自的財產權,也同時可以促使夫妻雙方更好地約束自己,培養家庭責任感,益于維護雙方婚姻關系的長期穩定。
(二)有利于保障夫妻雙方的合法權益。目前,夫妻離婚除去雙方在民政局辦理協議離婚,通過法院進行離婚訴訟的也不在少數,而訴訟爭議的焦點除了孩子的撫養問題,就是財產分割問題。無證據難舉證是法官對于財產分割認定碰到的最大困難,而此時,夫妻財產約定協議公證就凸顯了優勢。證據是法律制度的根本,夫妻財產公證作為國家公權力機構確認過的法律文書,既降低了財產糾紛發生的可能性,又保障了雙方的財產利益。當婚姻關系終止時,可直接按照公證書協議的內容分配財產,保障雙方的合法權益。
(三)一定程度上緩解法院訴訟的壓力。低結婚率和高離婚率是目前社會家庭的主要形態,離婚率的上升使得法院的審判壓力驟增,法院人力、物力和財力都極為緊缺,離婚案件大量積壓,處理紛爭效率持續低下。[2]我國《民事訴訟法》第67條明確了公證書的法定證據效力,是法律認定事實的根據。公證程序的介入,為離婚訴訟提供了充分的可直接采納的書面證據材料,為法院取證提供了直接的幫助,能夠有效緩解審判壓力。
公證作為法治社會的新興產物,在我國的發展時間并不長,特別是夫妻財產約定公證,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和現行法律的規制,它的適用與普及存在一定的困難。
(一)社會傳統層面上,仍有極大部分人認為婚姻的維系與經營建立在雙方的互相信任之上,婚姻存續期間的財產當然為共同所有,不應區分“你我”,因而人們對婚姻中的理性保護措施就顯得十分反感,認為這使得結婚存在了目的性。[3]夫妻財產約定公證的推行存在一定的困難。
(二)法律層面上,現行法律法規對夫妻財產約定公證的效力缺乏詳細規定。目前僅《婚姻法》第19條第3款籠統地規定了夫妻財產約定的內外效力。根據該規定,夫妻雙方對外承擔共同清償債務的責任,除非第三人明確知道夫妻二人間存有夫妻財產約定。而顯然目前的實務中存在大量當事人舉證困難的情形,因此即便辦理了夫妻財產約定公證,也無法真正保護婚姻中無過錯方的權利,偏離了夫妻雙方辦理財產約定公證的初衷。
(三)夫妻財產約定公證缺乏動態的可撤銷制度。一般來說,經過公證的協議如需要變更,必須雙方當事人同時再次前往公證處重新約定或辦理撤銷。前文已經論述到,辦理此類公證需雙方具備民事行為能力且本人親自辦理,但試想,如若辦理公證后夫妻一方因意外或不可抗力而喪失民事行為能力,而致使之前訂立的夫妻財產約定明顯有失公平,同時無事一方欲對此前的協議進行變更,此種情況下該如何處理?目前實務中相關的法律法規未對此有過詳細的規定,是否可撤銷也無統一的論斷。
為了保障夫妻雙方的合法權益,筆者認為可以從下面兩個角度完善夫妻財產約定公證:
首先,建立夫妻財產約定公證的登記與備案程序。夫妻財產約定公證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各自的財產權益,避免發生糾紛,上文已經談到目前《婚姻法》中對于夫妻財產約定的對外效力只限于“第三人知道”,所以在實務中往往達不到預期效果。建立相關的公證登記與備案程序,既能保護夫妻雙方的財產權益,又能相應程度上降低規避債務的惡意,此外更有益于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權益。辦理完夫妻財產約定公證后,通過公證部門與婚姻登記部門的對接,由當事人將相關公證書備案登記至婚姻登記管理部門,并規定第三人在符合一定條件時可以申請查閱。同時,為了避免夫妻雙方出于惡意逃避債務而辦理夫妻財產約定,公證機關應加強對夫妻雙方財產的歸屬情況和辦理目的的審查。
其次,確定夫妻財產約定公證的可撤銷程序。前文已經論述到在特定情況下由于外部原因夫妻財產約定公證無法根據當事人的意思表示而撤銷或變更,在夫妻雙方之間無法達到意思自治。公證作為一項法律服務行業,應該和法律一樣是動態的,勢必應隨著當事人的具體問題和矛盾而進行變動。公證機構通過和司法部門的對接,確認夫妻財產公證在特定情況下可依據當事人申請撤銷。例如,夫妻一方由于特殊原因成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無法就業而沒有維持基本生活的收入,對于此種情況,原本訂立的夫妻財產約定可能已經顯失公平,此時,公證機構可以根據無(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和夫妻另一方的共同申請,依據法院出具的裁定文書等相關材料,視情況撤銷之前辦理的夫妻財產約定公證。
夫妻財產約定公證作為自主、平等的婚姻財產觀念作用下產生的新興事物,是一種歷史的進步,也是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必然。公證作為提供法律服務的主力軍,是化解社會矛盾的重要力量,在預防和化解矛盾糾紛方面具有獨特的專業優勢和實踐優勢。對夫妻財產約定公證進行研究和不斷的完善,在實踐中形成一套特有的公證體系,這對于維持家庭穩定和諧具有深遠的意義,也必定會對夫妻約定財產制度產生深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