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倩
淮安市中級人民法院,江蘇 淮安 223001
經過多年的基層司法建設,人民法庭無論是在人員配置還是在基礎設施上都有了極大提升,這些全新的變化似乎都預示著基層司法正逐步邁向法治化的目標,但人民法庭的法官也逐漸意識到,創新工作方法、方式,參與社會治理,有益于人民法庭及其法官融入鄉村社會,有益于基層司法實踐的良性循環,有益于鄉村法治環境的培育。
法院審判環境固化,平臺狹小,人員與環境都是相對封閉的,法律的適用只針對相應案件及當事人,因此法律效果所及范圍、教育意義或警示作用也很有限;司法權的行使相較于行政權缺少政策的變通性及可拓展性,甚至易受到外部輿論監督的影響,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法院參與社會治理。
“無訟”是社會的媒體宣傳,還是法院的指標考核,均以案件數論英雄,皆以案多人少為宣傳亮點。而地方政府強調地區經濟建設和地區發展,要求法官從事超出法定職責之外的事務,將招商引資、交通疏導、衛生整治等事務性工作攤派給法官,混淆法官工作職責,徒增訴累,致使法官參與社會治理的效率低下。
在參與社會治理的過程中,存在資源不足的問題。比如,在現階段,政法委統籌了區域內的網格員、調解員等社會資源,擁有自己的矛盾化解資源,但是該資源對法院系統無法共享,或者說只能部分共享,導致參與社會治理的效率不高。司法局派遣常駐法庭從事調解的人民調解員,有些卻未能辦理正式的聘任手續,更談不上工資保險等待遇。其他調解人員,亦無任何報酬或補貼。雖然人民調解逐漸演化為志愿工作和公益工作并非壞事,但其將以逐漸喪失可持續性和發展性為代價。
現階段,很多治理機制和新興治理手段在社會治理的作用中已初露頭角,但效用并未最大化。例如,司法建議制度缺少黨政機關及社會組織的反饋,流于形式主義;陪審員“陪而不審”或“審而不議”現象嚴重;社區與公檢法三方聯動對特殊人員管控,效果不明顯。
充分發揮司法調控職能,軟化矛盾爭端。首先,人民法庭在參與社會治理時,不可違背司法的基本規則,要在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責范圍內行使審判權,堅持適度和公平原則。其次,治理方式由“亡羊補牢”轉為“未雨綢繆”,以預防為主,補救為輔。妥善處理家庭糾紛、交通肇事、食品藥品安全、征地拆遷、勞動爭議等切實關系百姓利益的案件,及時對涉穩風險案件進行評估,并對該類案件提供應急舉措。最后要完善多元化解決糾紛機制,促進訴與非訴的銜接。
人民法庭扎根基層,要把充分發揮明斷是非、權利救濟、定紛止爭的司法功能作為服務大局的基礎和支撐,切實增強司法能力,提升司法質效水平。
一要嚴格遵循司法程序,敢于用證據規則和證明標準來形成內心確信。同時,在保障案件質量的前提下,也要重視提高辦案效率。要立足人民法庭以審理簡易案件為主的優勢,大力探索更多“簡案快審”方法,切實簡化裁判文書,實現審判提速。
二要樹立良好司法形象。無論是司法調解還是審判執行,法官自身的正義形象都能成為促進案結事了的正能量。要強化法官道德自律,牢牢守住道德底線和法律底線,堅守司法良知。要強化群眾工作能力,讓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彰顯出法律的正義精神。此外,在新媒體時代,還應主動強化輿論宣傳引導,積極尋求與相關新聞媒體合作,借助媒體宣傳力量樹立法官正面形象。
三要深化司法公開工作。各人民法庭要切實扭轉將外部監督視為工作負擔的錯誤認識,更加積極主動拉近與人民群眾的距離,全心全意為外部監督創造有利條件。主動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新聞媒體、基層群眾等社會各界旁聽庭審、見證執行,滿足人民群眾對司法公開的合理期待。要加強裁判文書上網和庭審直播工作,將裁判文書上網和庭審直播作為展示司法行為和過程的重要途徑,努力讓正義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
充分利用司法監督職能,創新矛盾調解方式。由法官直接掛鉤鄉鎮,定期參加轄區黨委政府重大案件協調會,聽取相關意見;選派青年干警去各鄉鎮、村(居)掛職工作,積極參與基層重大矛盾調處,深入了解農村。建立健全公開重大敏感事項前的風險評估機制和社會關注熱點的跟蹤回應機制,切實回應社會關切和群眾司法需求。定期編制法庭工作簡報,加強與轄區黨委政府、各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工作交流,服務轄區經濟社會發展。對于發生的涉及農村集中居住和搬遷、農村土地承包、糧食買賣等可能引發群體性事件的案件,及時向轄區黨委政府匯報,及時公開審理信息,力爭大事化小、鈍化矛盾。
法庭不能僅僅是辦案的主力軍,也要成為法院參與社會治理的主力軍,那么必然要加強人員配置、資源傾斜并提高職級待遇,這樣才能更好地服務基層社會治理。考慮到訴前調解工作對基層社會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對人民調解員調解結案的案件,經人民法院確認,已實際履行完畢,徹底化解矛盾糾紛的,可進行補貼。注重在員額法官遴選、評優評先、職務晉升等活動中優先傾斜法庭干警。選派政治過硬、業務精通、善于管理、長于協調的優秀法官擔任人民法庭的庭長、副庭長;選派熟悉農村、熱心農業的青年干警到法庭工作,錘煉自身本領;對法庭干警給予足夠的關心和照顧。大力推進人民法庭基礎設施建設更新升級,充分發揮“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體作用,確保法庭不發生安全事故。主動學習先進地區人民法庭經驗,加強信息化、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審判工作的深度融合,鞏固拓展庭審語音識別、電子卷宗隨案同步生產等信息化建設成果,抓好云柜、文書制作、電子簽章、審判智能輔助等系統的開發建設,切實發揮科技在提升審判質效、優化審判管理等方面的功能作用。
堅持黨建引領,以黨建促審判,一要強化人民法庭黨支部組織功能,嚴格黨內生活,充分發揮黨支部對干警的教育、管理、監督職能,注重運用信息網絡、新媒體開展黨建工作。二要加強黨風廉政建設責任范圍。對人民法庭發生的重大違法違紀案件,在對直接責任人進行責任追究的同時,要按照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的規定,對有關法院領導干部進行問責。依托信息化手段,全面構建符合人民法庭工作特點的廉政風險防控機制。三要采取得力措施,有效開展司法作風建設,提升司法禮儀和司法活動的規范性、嚴謹性,凝聚法庭力量,形成強烈共識,擰成一股繩,提升人民群眾滿意度。將支部建在庭上,高效開展各類矛盾糾紛化解工作,為維護地方和諧穩定和推進鄉村治理能力貢獻法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