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琳 張 華劉 婧
(1.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食品學院;2.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黑龍江 大慶 163319)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新時代中國青年發揚五四精神“要有家國情懷,也要有人類關懷”,要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奮斗”,為新時代青年人更好地做人與立志、培育人文精神樹立了旗幟、指明了方向。大學生是國家的棟梁、民族的希望,肩負著新時代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應當心懷國家、志存高遠,具備高度的人文關懷精神和社會責任意識。五四精神彰顯了五四青年憂國憂民的人文關懷意識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自形成以來以其獨特的方式激勵著青年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而奮斗,為當代大學生人文精神培育明確了方向,樹立了榜樣。
五四運動是由全民族愛國情懷推動爆發的,愛國主義是五四精神的泉源和核心內容。在五四運動過程中和整個五四時期,救亡圖存是愛國主義的主旋律,捍衛國家主權與獨立的愛國精神貫穿于五四運動全過程,無論是致力于改造國民性的《新青年》,還是“不認秘密外交”的學生運動,都是為了挽救民族危亡進行的實踐嘗試與抗爭。正是在這樣的愛國精神的鼓舞和感染下,青年學生、廣大知識分子、市民、工人和商人產生了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積極參與到運動中。“愛國”有不同的時代要求和時代內涵,只有同時代相結合,愛國主義精神才能得到延續和深化?!爱敶袊瑦蹏髁x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1]新時代,大學生傳承愛國精神,要堅持黨的領導,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為國奉獻、為人民服務,這是新時代愛國主義的核心要求。
進步精神是五四精神的實現途徑,五四精神的進步內涵主要體現在指導思想、階級力量、政黨等方面的進步。在思想方面主要體現在對傳統文化的反省和重新審視,對西方民主、科學精神的學習與宣揚,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找到了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在階級力量方面,在五四運動中,政治覺悟和階級意識覺醒的中國工人階級,作為先進的社會力量登上歷史舞臺,成為建設新社會、創造新歷史的主體力量;在政黨方面,在五四運動的推動下,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擁有了先進的領導力量。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工人階級的主體作用和中國共產黨的卓越領導,是中國走出屈辱與沉淪的黑暗時期、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走上繁榮富強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道路的政治密碼。
陳獨秀認為只有民主科學精神“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2]。五四運動以建立民主制度為最高社會理想,提倡個性解放與自由,主張通過建立民主平等的社會制度實現人的自由與解放。因此,五四精神蘊含的民主精神不只是對當時西方民主制度和體制的宣揚,而是對民主價值的認同與追求,體現了先進的中國知識分子對先進的政治文明與政治實踐的思索。五四精神所倡導的科學,并不泛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體系,而是強調要以科學的精神和方法來研究社會,是一種科學的態度、一種廣義上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不僅表現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科學技術,也表現為治國理政的科學理論和思維方法。因此,五四運動提出和宣傳的民主與科學具有深廣的精神內涵,二者均具有實現中國由傳統社會轉向現代社會的進步意蘊,揭示了中國進步與發展的路徑和目標。
五四精神彰顯了一代有為青年“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群體特質、為當代大學生人文精神培育明確了價值方向。由于市場經濟負面影響,當今社會受到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不良思想的沖擊和侵襲,導致大學生理想信念缺失,人生選擇和價值取向功利主義化。任何時代人的精神世界的文明與進步都離不開對前代人優秀的思想觀念和精神品質的傳承和發揚。因此,先進的精神資源是培養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寶貴資源。五四精神凝聚著百年以來中國先進青年的價值共識,展現了五四青年立志高遠和以民族復興為己任的價值追求,昭示了青年人“如何立志、如何做人,做一個什么樣的人”的人生課題,是促進青年全面發展的寶貴精神財富,對當代大學生培養人文精神具有深刻的價值指導意義。
當代大學生精神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但是有一部分大學生或是價值觀念模糊、缺乏社會責任意識,或是道德感欠缺,情感冷漠,精神空虛,自私自利、缺乏對他人的關愛,人文素養較低,人文關懷意識淡薄。同時,當前高等教育過分專注于科學教育,缺乏人文關懷,導致當代大學生精神成長、人格完善落后于知識積累和能力培養。五四精神蘊含的真實生動的歷史、人物、情感直擊人們心靈,向大學生展示了在國家和民族面臨危機時,有志青年的家國情懷與擔當精神,對當代大學生擺脫功利主義和利己主義的價值局限,樹立高尚的人格追求和理想信念,形成超越性的價值追求具有強大的激勵功能和示范作用。
毛澤東同志指出:“中國的青年運動有很好的革命傳統,這個傳統就是‘永久奮斗’”[3]。奮斗與擔當是大學生實現自我發展和社會抱負的關鍵,是大學生踐行社會責任、擔負時代使命的根本途徑,大學生對國家、社會、人民要有應有的關懷意識,對推動社會發展有擔當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青年對五四運動的最好紀念,就是在黨的領導下,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擔負起歷史重任,讓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奪目的時代光芒”[4]。五四精神彰顯了一百年前進步青年關注國家命運的赤膽忠心,昭示了他們為民族復興挺身而出的責任與擔當,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青年始終是國家未來的擔當者,當代大學生必須繼承五四時期的思想追求和精神境界,并以其督促和激勵自己追求理想、自我超越,自覺擔當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
五四精神體現了五四時期有志青年高度的歷史自覺、強烈的時代擔當和鮮明的家國情懷,凸顯了青年人將個人價值實現融入民族與國家發展的前途命運之中的價值選擇,五四以來,這一獨特的價值追求始終厚植于一代又一代中國青年的精神世界之中。在民族危難時期,先進的五四青年自覺地實現人生方向與時代方向、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個人前途、命運與國家前途與命運相結合,與時代同向共進、與國家民族共存亡,樹立了先進青年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尚精神形象,成為青年人的楷?!,F在的大學生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在家庭的過度呵護下成長,稚氣未脫難以以客觀理性、全面的眼光看待世界和社會,更無法認清承擔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作為一種榜樣示范,五四精神激勵大學生不斷完善和超越自我,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并且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在追逐青春夢想與報效國家的過程實現個人價值。引導大學生繼承和弘揚五四精神,要使大學生認清自身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教育他們要追隨時代潮流樹立發展方向,要將個人理想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世界發展融為一體,在有利于國家與社會的社會實踐中,實現個人價值、汲取主體發展的不竭動力。
五四時期的教育思想都不同程度地關注于國民性改造和獨立人格的培養,力爭通過具有現代性的學校教育培育具有現代性的新青年。蔡元培提出“健全人格”的教育目標,指出“養成健全人格,發展共和精神”是教育的宗旨[5],體現了在教育過程中對人的主體地位的關注和重視。1922年的新學制,以注重教育與社會的聯系為指導思想,提倡個性發展和對民主與科學的注重,從制度上確立了培養“健全人格”的教育目標。五四精神的形成、五四青年關懷精神和家國情懷的塑造與學校關照社會、關注人格培養的教育理念的樹立和教育實踐密切相關,正是重視人格培育的學校教育才形成五四以來一代覺醒的新青年。教育的宗旨在于“立德樹人”,形塑學生的自由個性,高等教育必須擺脫功利主義和科學主義的束縛,樹立“培養全人”的教育理念,不僅要培養大學生“知識成才”,還要加強人文教育,推動他們“精神成人”。
校園環境在“學生的價值觀念塑造、道德情操培養和行為方式指引方面起著隱性、持久的影響”[6]。五四時期,大學作為文明傳承和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深受民主、自由、平等、科學等先進思想的影響,堪稱是蕩滌落后文化、宣揚先進文化的前沿陣地,為五四精神形成提供了思想資源。北京大學“以民族國家利益為上、以天地蒼生福祉為念”的價值理念和“自由、包容”的精神傳統,塑造了北大師生追求自由、民主、關懷社會的文化心理和價值取向,給予北大學生良好的人文精神啟迪和現代性啟蒙。清華大學“明恥愛國”的精神基因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從精神上激勵著學生們追求理想、報效國家,成為人文教化的隱性教材。總體而言,五四精神的形成離不開學校文化精神的滋養。因此,要深入挖掘五四精神的人文精神內涵,推動其與學校文化精神和校園物質文化環境建設相結合,將其轉化為校園文化建設的載體,以拓展和豐富五四精神介入大學生的精神生活的方式和渠道,從而有效發揮其影響人、塑造人、教育人的人文教育功能。
五四運動的爆發具有深厚的社會文化土壤,中國知識分子以天下為己任、憂國憂民的民本關懷傳統,新文化運動對中國進行了現代性啟蒙,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都是推動五四運動的爆發的思想文化條件,是五四精神形成的文化底蘊。人文精神的本質在于尊重人的主體地位、關照人的尊嚴、價值和發展,追求高尚完美的人格和理想幸福的生活,其精神內涵深受特定社會文化環境和社會主流價值取向的影響,需要與時代發展潮流和人的現實需要相結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社會文化共識,以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凝聚社會價值共識,是新時代培育人文精神、構建精神家園的必然選擇。大學生的精神涵養和價值觀塑造離不開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和引導。新時代培育大學生人文精神,要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增進人民福祉,關照人民美好生活的價值追求落實到治國理政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和各個環節中去,為培育大學生人文精神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