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師范大學法學院 遼寧 大連 116081)
近年來,隨著社會公眾對司法的關注度逐步提高,在一些具有“道德意味”的案件中,司法裁判會出現公眾接受度不高,與民意發生沖突的問題,如“彭宇案”“瀘州遺贈案”“于歡案”等案件,常常涉及情理、道德與法律的沖突,往往成為輿情民意關注的焦點。這類案件體現著司法對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回應,并且影響公民以后的行為預期,因此社會公眾對其具有更高的道德期待。而法院不符合社會認同的判決很容易使大眾將人情冷淡、道德風氣下降、公平正義觀念缺失等責任歸咎于司法,加劇了人民群眾對司法腐敗,司法不公的負面印象,從而造成司法公信力與司法權威減弱的困境。面對輿論與民意的監督,一方面司法應當積極回應社會公眾的情感訴求,注重裁判的公眾可接受性;另一方面應當理性面對,堅守合法性的底線,不斷提高司法能力,促進司法與民意的良性互動,從而實現司法與道德的圓融。
如南京“彭宇案”與鄭州“電梯勸煙案”等民事案件中,互幫互助,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等傳統美德卻得不到一審法院認可,社會大眾普遍認為一審法院的判決違背了公序良俗和主流道德觀念。而在廣東“許霆案”,內蒙古“王力軍無證收購玉米案”等刑事案件中,法院在罪名認定和量刑上都與社會公眾的預期存在較大出入,頻繁出現重罪輕判或輕罪重判,無罪定有罪的問題,使社會公眾對司法的公正性與廉潔性,以及司法工作人員的職業道德與水平都提出了質疑。
社會的急劇轉型帶來了價值的多元化,越來越多涉及道德敏感與價值衡量的案件給司法帶來不小的挑戰,面對復雜的價值沖突與輿情民意的道德宣泄,司法似乎進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如何調和法律話語與道德話語的沖突;如何在裁判的過程中兼顧合法性與合理性,增強裁判結果的公眾可接受性;如何在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之間、利益與利益之間、價值與價值之間取得衡平,這既是目前司法面臨的困境,也是司法現代化進程中急需解決的實際問題。
當前我國司法面臨的道德困境是多種復雜因素導致的,既有社會環境與社會觀念的混合因素,又有制度的因素,也有司法自身存在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總結:
第一,在傳統立法主導的模式影響下,司法實踐中多追求嚴格的形式主義推理,法條主義盛行,然而立法不能涵蓋社會生活的全部,而且總是滯后于社會發展,面對越來越多的新問題,司法總要做出合理應對,司法裁判的結果應當被社會公眾接受。面對人民群眾的道德情感訴求與對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司法要解決的是官方立場與社會大眾道德立場沖突的問題,如何調和這一矛盾是關鍵。第二,在一些爭議較大的社會熱點案件中,法官往往容易屈從于輿論的壓力,當下司法實踐中易出現當事人一上訪,媒體一曝光,輿論一爭議,司法就容易搖擺不定的情況,然而民意中也往往夾雜著情感宣泄與不理性的成分。如果司法對大眾的道德訴求不加以分析辨別,則可能會陷于不正當司法甚至錯誤司法的巨大風險[1]。雖然在法律的適用過程中離不開價值的判斷與衡量,對社會大眾道德立場的考慮也很重要,但是司法機關仍然應當保持高度的嚴謹性,以理性的態度對輿論的觀點進行考量。第三,相關的一系列制度還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每當司法裁判的結果與社會大眾的道德預期不符時,人們就會質疑司法的公正性。“在有明確的道德評判結果時,人們偏向于根據道德標準審視結果的公正性,較少受社會規范或者合法權威等非道德因素影響。”[2]因此,司法應當與輿論有更多的良性互動,這樣才能讓社會大眾對司法的過程有更多的理解與信任。第四,在司法的道德困境帶來的公信力危機下,人們頻頻對司法能力提出質疑,而在這其中法官個人業務能力與職業道德修養的提升是關鍵。在制度的引導下,如果能提高法官的綜合素質,案件的處理質量與社會公眾的滿意度都將有質的飛躍。
1.進一步完善司法公開制度
在司法面臨道德困境的案件中,有一部分可能是法院的判決并沒有出現偏差,也完全符合法律的規定,但只要與社會大眾的道德立場與預期不符仍然容易受到質疑,這個時候也可能是司法的公開程度還不夠透明與詳盡,社會大眾對案件事實以及處理過程沒有全面的了解而造成的。因此我們應當進一步加大司法公開的力度,除了公開審理與裁判文書的公開,還應當加強從公安機關到檢察機關再到法院整個案件處理流程的公開,在可能使公眾產生誤解的地方,加以必要的說明與解釋,從而減少大眾對司法程序合法性的質疑。
2.完善案例指導制度
案例指導制度是近年來我國司法改革的重大創新,指導性案例具有統一法律適用標準,指導各級法院審判實踐的重要作用。我國最高法院案例指導制度在以下幾個方面還有待完善:首先,目前最高法院發布的指導性案例只有100多個,數量上偏少,而且案例涉及的類型不夠全面,應當加大對各個類型案例的發布力度,以便對司法實踐進行更明確而高效的指引;其次,應當對指導性案例按照案件所涉類型進行歸納與分類,以方便社會公眾查閱和學習;最后,目前指導性案例的生成與運行都充滿著行政化色彩,在司法實踐中可以探索指導性案例的自發性生成與應用方式,使指導性案例的適用更符合實際情況。
3.更好地發揮調解制度的作用
調解制度一直是中國的特色糾紛解決機制,它順應了我們追求和諧社會的傳統文化與治理理念。在大部分案件中,通過具有對抗性的審判方式往往達不到更好的實際效果,而通過調解與協商的方式,有助于更好地化解矛盾糾紛,從而實現案結事了。目前法院應當進一步加大調解的力度,引導案情簡單、爭議不大的民事案件當事人更多選擇調解方式解決糾紛,在調解過程中引導當事人互相謙讓,樹立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同時在許多民商事案件中,法院應當鼓勵雙方律師選擇調解,在法院的推動下雙方律師的協商有助于實現雙方利益的最大化,提高執行效率,也節約了司法成本,實現了更好的社會效果[5]。
1.司法過程應當注重反映民意,增強裁判結果的公眾可接受性
“在能動主義理念中,司法不只是一個把法律適用于具體事實的程式化活動,更是實現其社會功能,追求社會整體利益的具體實踐。”[3]面對當前部分道德敏感性案件公眾接受度不高,裁判結果與社會大眾道德立場沖突的問題,司法機關應當樹立大局意識與服務意識,充分考慮和吸納民意,積極回應人民訴求。同時應當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發展變化的需要,把握主流道德觀念,起到良好社會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2.充分考慮政策、習慣、社會觀念等因素
“法官在裁判案件時既要以嚴謹的法律為依規,在必要時又要以靈活的政策為調劑。”[4]當一些規定不符合社會的發展時,司法機關如果機械地適用法律難以實現良好的社會效果,也違背了法律的初衷。這時應當適度發揮司法的能動性,促進相關制度的改革與完善,順應時代的發展與人民的需要是司法的使命。
3.運用衡平的方法
社會生活充滿了復雜性與多樣性,有許多實際問題,很多時候并不能在法律法規中找到明確的答案,或者有時牽強地適用法律往往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甚至會出現不合常理的結果。衡平是一種變通適用,是對普遍規則的校正。在“王老吉訴加多寶紅罐裝潢糾紛案”中,最高法院終審認為雙方對該包裝權益的形成發展以及商譽積累都做出了重要貢獻,可以共享此包裝裝潢的權益。社會對此判決予以高度評價,贊揚最高法院在法律的范圍內最大化地實現了雙贏。因此在類似案件中,衡平司法并不會違背法治的理念,也能夠獲得更大的社會效益。
1.進一步提高法官的專業水平與職業能力
法官對法律法規的掌握程度以及適用能力是法官職業的基礎與前提,目前基層法院法官的專業水平還有待提高。“于歡案”的一審法官就是在法律的理解與適用上出現了偏差,才造成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后果。由此可以看出部分法官對一些復雜的法律條文理解還不夠全面,應當加強學習與培訓,不斷提高對疑難案件的應對能力。
2.提高法官的職業道德修養
法官應當正直清廉,堅守內心的正義理念,把國家利益與人民的合法權益放在首位,在任何時候都不能逾越法律的底線。同時法官應當良心司法,雖然法律條文是客觀的,但是事實的認定與法律的解釋與適用都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堅守內心良知的法官能在嚴格依照法律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實質的正義。
追求合法性與合理性的平衡,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是司法擺脫道德困境、提高人民群眾滿意度的內在要求,我們應當辯證地看待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關系。
1.嚴格依照法律是實現社會效果的前提
盡管有時候面對個案的不公可能需要司法做出一定的變通,但是對于同樣的情況,公眾更希望能夠得到同樣的判決,同案同判依然被認為是實現正義的最普遍的方式。卡多佐指出,“霍姆斯并沒有說當經驗沉默時應當忽視邏輯,如果沒有足夠的理由,那么就應當不偏不倚,必須符合邏輯”[6]。即正常情況下嚴格的法定程序與邏輯推理是必要的。在司法的輿論監督問題上,應當以理性的態度看待與回應。司法應當充分吸納和反映民意,然而洶涌的民意浪潮中也存在著隨意性、情緒化與不理性的成分,必須堅守合法性的底線,將證據作為裁判的核心,但求公正司法,無愧于自己的良心,不能被輿論隨意左右,畢竟依法裁判、不偏不倚、程序公正就是司法公正的最好體現。
2.實現社會效果是實質正義的追求,是人民群眾的期待
法律效果是手段,社會效果應當是目標。當嚴格的合法性與程序公正仍然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無法滿足人民群眾的期待時,司法應當關注實際的社會效果,最大可能地接近實質正義。卡多佐也指出,“通過訴諸正當理性與良知,并不會犧牲法律的一致性和確定性”[6]。許多時候當司法面臨進退兩難的道德困境時,往往并不是司法自身就能完全解決的,很大程度上是立法的不完善與滯后性,以及相關制度的不完善。不過司法在這些情況下應當盡可能地發揮衡平作用,通過司法對正義的追求促使立法與制度的不斷完善。
“法律審判是法官適用法律和尋求公正的藝術,而不只是一種法律技能。技能追求真,而藝術要在真的基礎上追求美。”[7]司法不應只滿足于依法裁判,而應追求更完美的境界。在司法實踐中,應在合法性的基礎上,從理念、制度、法官個人素質多個角度提升司法的道德應對能力。同時,應當把握好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之間的度,時刻注意二者的平衡,過度倚重其中一方都會偏離正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