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會玲 劉正春
(1.中共濰坊市委黨校 山東 濰坊 262406;2.暨南大學 廣東 珠海 519070)
鄉村振興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可以說鄉村景觀建設是實現“五個振興”的前提和基礎,如何打造合理的鄉村景觀,切實能夠給百姓創造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本文結合農村現狀,提出了一系列鄉村景觀建設措施方法,對于推動城鄉統籌發展,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
我國農村自改革開放以來,發生了歷史性變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邁出新步伐,農業向機械化規模化進軍,農田水利設施有所改善,農作物生產能力有較大提升,拓展了農民增收渠道,鄉村面貌和環境煥然一新,這些成績的取得,為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埋下了堅實的伏筆。與此同時我國的社會結構也發生了變化,特別是農村勞動力的農業轉型,從農業向工業轉移,農村人口的持續流出導致農業產業逐漸衰退,鄉村經濟走向蕭條,城鄉發展失衡問題突出。有些鄉村地區的人口流失嚴重、甚至有的村莊僅有老弱病殘守候土地,生存環境有待提升改善。只有打贏鄉村振興脫貧攻堅戰,才能使百姓過上幸福生活,才能吸引優質人才走向農村,也才能打破城鄉發展不均衡的局面。
1.三農問題
要想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必須樹立正確的農業發展方向。要進一步推進綠色農業、景觀農業、生態農業,在實現農業發展的同時,改善鄉村景觀、提高居民生活環境。要使謀發展與保護環境得到協調配合,真正地建設美麗新農村,保護農村的青山綠水。
2.弘揚鄉土文化
鄉土文化蘊含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在開展鄉土建設的同時,也要保護農村的鄉土文化,發展不能忘本,要將濃厚的鄉情進一步傳承下去。要加強鄉村的文化教育,結合當地的發展現狀加強教育投入。
景觀在一般意義上是指一定區域呈現的自然和人文的地表景色。是一定區域內由地形、地貌、水土、動植物、民風民俗等構成的綜合體。是人類在自然生態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自然與人文相結合的景觀的綜合體,它巧妙地把城市與農村緊緊聯系在了一起。
新時代的鄉村景觀,是在鄉村振興戰略指導下的鄉村生態景觀。跟過去的鄉村治理鄉村整治截然不同。現如今的鄉村景觀,明確了建設和發展的新方向,即充分尊重和順應群眾意愿,堅持因地制宜,優化村莊布局,使鄉村建設規劃成為一個符合發展規律、高起點、高水平的規劃。
鄉村景觀設計是以生態、生產、生活這三大要素作為出發點,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系統化的實地調研分析的,以確保規劃建設的合理性、科學性、可行性。
1.鄉村景觀的內容
鄉村景觀有村落比如民房、聚落等;農田比如耕地、菜園、籬笆等;道路比如村莊道路、田間小道等;河流水系比如自然河流、水塘等;樹林比如房屋前后林、河道林等;其他如祠堂、石碑、石墻、水井、木屋、晾曬作物的架臺等生活場景。
2.鄉村景觀構成
鄉村景觀按類型一般可分為鄉村村落景觀、鄉村文化景觀和鄉村植物景觀三類。
鄉村村落景觀:鄉村村落景觀有別于城市景觀。建筑體量較小,建筑材料多以當地的石材、木材為主,房屋稀疏。
鄉村文化景觀:鄉村文化景觀反映了村落在本地區的地域特征,以及整個發展歷程中所形成的特有的民風民俗等特有文化,是人類活動歷史文化傳承的載體。
鄉村植物景觀:鄉村植物景觀根據當地立地條件,以鄉土樹種為主,適地適生的引種特有樹種,創造一個良好的景觀效果,打造具有當地人文、歷史、社會風情等特色的植物景觀。
鄉村景觀在設計方面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保護型設計、改造型設計、創新型設計。對鄉村景觀的保護是為了讓歷史文脈生生不息;對鄉村景觀的改造是為了讓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對鄉村景觀創新設計是為了挖掘鄉村潛在的文化價值,歸根結底都是為了實現人們心中對美好生活向往。
1.保護型設計
保護型設計彰顯“你無我有、你有我優”的地域景觀特色。這種地域景觀特色主要包含自然與人文兩大方面。從保護鄉村自然方面來講,包含了當地地形、地貌、地質、物種等類型的景觀綜合體,為了讓這種純天然的景觀綜合體在鄉村景觀中發揮出生態高效的價值,在做鄉村景觀設計時,必須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指導依據去對地域特有的自然生態環境實施保護。就保護人文方面而言,人文通常包括當地的歷史、文化、傳統民俗帶來的文化背景。有著濃厚的人文歷史的鄉村,能更好地反映出當地特有的場所精神,因此在進行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時,必須對當地特有的人文歷史進行深入研究與挖掘,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做好相應保護。
2.改造型設計
改造型設計主要是在傳承和保護的基礎上,建設現代化新鄉村。設計遵循生態、生產、生活的三大要素為出發點,大致可以從民居、鄉村綠化、公共空間、庭院幾大方面考慮改造設計。以確保改造設計的合理性、科學性、可行性。
民居改造方面要進行實地調研,分析當地的地形和民居現狀以及住房的構造,將村內建筑劃分為重點區域建筑和其他區域建筑。其次不要搞一刀切,風貌較好的年代久遠的建筑可以加固保留,較差一點的建筑可以結合民居傳統建筑風格適當修飾改造設計,展現原汁原味的地域建筑,呼喚人們對村莊悠久歷史的回憶。
在鄉村綠化改造方面,可在重點部位重點區域規劃設計應景的植物配置,突出特點,烘托氛圍。
在公共空間及庭院改造方面,對一些村莊內荒廢的公共區域重新進行利用改造布置,可以打造成供村民休閑娛樂的小游園、廣場等的公共空間。而對于一些舊庭院的改造和翻建,主要從美觀性、舒適度、經濟性考慮出發,創造出宜人宜居的鄉村庭院。另外,可以考慮適當地提取一些當地的傳統元素、代表性符號來展現地域的特色。
3.創新型設計
創新型設計主要是采用一些創新的方法來規劃與設計鄉村景觀,讓地域景觀特色更好地傳承保存下去。在日新月異的今天,不僅城市在發展,鄉村也要緊緊跟上時代的步伐,以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
鄉村景觀設計的創新要滿足村民生產生活的雙重需求,因為對鄉村景觀進行設計創新的主要目的是在提高村民居住環境水平的基礎上,能夠讓村民在生產上收獲更大的效益及豐富村民精神生活。
1.有利于民俗文化的傳承
不同的鄉村其表現出來的鄉村景觀也是不同的。再具體規劃設計中要深挖當地文化資源,營造當地特有的鄉村景觀,使得村民能夠再次找回家鄉的歸屬感,發現家鄉的美。
2.有利于鄉村資源的整合
我們在尊重自然的同時,對能夠應用的元素盡最大可能整合利用,并最大限度地保護當地資源,從而達到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3.有利于鄉村經濟的發展
特有的鄉村景觀,深深地吸引了城市居民的眼光,他們會通過自駕游、跟團游的方式前往鄉村和田野旅行,欣賞當地的鄉村美景,體驗民風民俗,從而帶動旅游業的發展,村民可通過售賣土特產、采摘等方式增加收入。
隨著城鄉一體化的全面實施,鄉村建設正如火如荼地開展中,當然問題也在慢慢顯現出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缺乏技術規范和理論指導,規劃單位和成果內容五花八門;現代元素加入過多導致景觀雜亂;基礎設施建設考慮不充分不全面,等等。
隨著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推進,廣大設計建設者從建造設計上都趨于鄉村城市化,淡化了鄉土的味道,一味追求鄉村城市的現代化建筑風格,道路的水泥化等,鄉村特色被丟棄,香草露珠的清香也在慢慢變淡。鄉村景觀逐漸向城市化過度,鄉村失去了鄉土味。
在鄉村景觀建設中,過度開發、不恰當的建設不僅破壞了鄉土氣息與自然環境,還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比如,一些村莊在鄉村景觀建設上削坡開挖山體,填埋池塘小溪,房前屋后引種大量園林苗木,建設村子大廣場等,使得原有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這種半土不洋、不城不鄉的鄉村小鎮,既得不到當地村民的認同,也得不到外來游客的青睞,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偏。
在鄉村景觀建設開發中,更多停留在表面的雕琢,沒有深入挖掘當地風土民情,一些人文歷史景觀大量模仿城市景觀設計,千村一面的文化景觀讓游客在游覽過程中體會不到鄉村歷史文化中特有的韻味,容易產生疲勞感、乏味感。
在充分堅持新時代鄉村振興“生態、綠色、環保”理念的基礎上,做好科學調研,當地的自然地形地貌、氣候特征、人文風俗、民情民意基礎設施等進行調查研究,并結合城鄉發展的規劃綱要,對采集的信息科學分析研判,制定出符合當地鄉村建設的規劃方案,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上,實現美麗鄉村的特色景觀建設。
生態環境的保護是鄉村景觀建設的重點,要注重在生態保護中搞好景觀建設。首先要對建設的鄉村建立生態保護區域,比如一些山體、溪流、古樹名木、特色民房、寺廟等,要對其環境進行科學的分析研判,限定開發邊界,制定保護措施,從而加強對原有景物的保護管理,實現自然景觀的完美性。再有就是在綠化種植方面,尤其以本土原有樹種為首選,做到適地適生,最大限度地保護原有生態不被破壞,給當地的生態系統創造良好的自我修復、自我繁育的條件。
在鄉村景觀建設中,要注重做到“村村成景,村村有韻”,在規劃設計時,要從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兩方面著手考慮。在保持自然景觀的完整性和多樣性的同時,還要深入了解鄉村的文化資源,掌握本地特有的名人典故、風俗鄉情、建筑風格等,并且還要與區域經濟產業掛鉤,在充分展現農村特色風貌的同時,實現生產和生態景觀的可持續發展。
鄉村文化傳承保護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充分挖掘整合歷史文化資源,為建設美麗鄉村增添文化魅力,實現鄉村建設與文化建設的完美融合。首先要挖掘當地村民口中的村莊發展歷程和傳統工藝的發展內涵,從而將內容進行科學的加工塑造,融入景觀建設之中,充分體現當地的人文特性。其次要把當地的民風民俗,經過修復加工并利用到景觀建設當中,從而使當地的文化得以傳承展現。
我國地域廣袤,民族眾多,各個地域有著自己不同的氣候特征、風俗文化。鄉村振興下的鄉村景觀建設研究是一項艱巨的事業,如何正確合理地設計建設出具有文化特色的鄉村景觀,還需要廣大設計建設工作者以及當地村民共同努力,以鄉村景觀為重心,以鄉村景觀建設為總抓手,切實筑牢鄉村振興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