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陜西 西安 710126)
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本文以“基石”“路徑”“效果”三維度為切入點,有效提升移動互聯網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導向力。
2019年3月,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在當代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可以肩負帶領人民實現偉大復興的歷史任務,只有始終加強共產黨在互聯網意識形態陣地的思想引領,才能夠把握提升思想層面教育導向力的正確方向。
核心價值觀,確立了不同民族人民在價值觀層面的“共同認可”,為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同心共筑中國夢提供了價值指引。新時代提升對于學生思想層面教育的導向力,需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規范風氣和指引行為。
要使當代思政教育真正深入學生頭腦,離不開思政教育者的“教”與學生的“學”,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進行“充電式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的網絡素養,保證自身能夠對新時代新思想形成全面、系統、深入的認識,在日常事務工作中以最有效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增加思政教育導向力。
移動互聯網媒體運行的規范程度是影響思政教育導向力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因此,對于網絡媒體空間的管理十分必要[1]。只有嚴格審核互聯網信息,不斷提升網絡平臺管理能力,減少網絡媒體平臺各類亂象,才能夠為思政教育導向提供健康環境,為提升思政教育導向力保駕護航。
要想使互聯網下對學生思想層面的教育產生良好效果和價值,就必須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對大學生思想方面的教育[2]。具體可采取以下方法與路徑。
1.寫入教材
在高等教育教材的編訂和改革中,要注入最新理論成果,讓學生能夠在教材中學習最新的理論思想,認識社會的發展方向,從而達到較好的指引和教導作用。
2.走入課堂
思政教育要利用好課堂教育教學的主陣地作用,建立通識教育體系。科學、人文等基礎學科對于傳統課堂有著較強的依賴作用,通過課堂中對最新思想理論成果的解讀和演示,學生才能夠將教材中黨的新思想內化于心,深入理解新思想的實際內涵和重要意義,從而更好地指引學生成長成才[3]。人文學科當中蘊含語言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責任與使命擔當以及人生的價值等,但在對學生課程的調查中發現,大部分理科院校將人文學科記在通識教育模塊之中,并未有明確的學分要求,人文學科的弱化和缺失日趨明顯。因此,從學科體系入手,遵循教育規律,改革課程設計體系,促使在學科體系中提升學科的綜合性,增加人文學科在整體體系中的比重是當前增加人文教育、提升思政教育導向力的重要手段。
1.走進支部
思想教育工作要積極、有效利用班級團支部這一重要陣地,在支部教育活動中開展各類主題學習活動,例如開展辯論賽、知識競賽等活動,帶領大學生學習新思想的基本內容和深刻內涵。
2.走進社團
思政教育工作要充分發揮社團的重要作用,引導社團開展主題校園文化活動,在活動中宣傳新時代、新思想,以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引導其學習、吸收、實踐新思想。
思想教育工作要重視貫徹執行的重要意義,通過組織開展社區奉獻活動、暑期實踐活動等多類型實操性活動,使得大學生能夠將所學思想內容“外化于行”,同時在實踐過程中獲得對新思想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高校需把握時代機遇,通過線上平臺進行宣傳工作。高校各部門可以多層面協同促進網絡宣傳教育工作,利用新媒體技術,依托“學習強國”“青年大學習”App等學習平臺,根據學生喜愛的新媒體產品開展相應宣傳活動,促使大學生真正將新思想學深悟透、融會貫通,進而運用新思想指導自身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做一名有用之人奉獻祖國。
文化主要功能是價值導向和精神引導,會在悄無聲息中影響人的行為。學校要致力打造文化育人的生活空間,打造文化之廊、導學工作間、談心談話間等讓社區成為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互相交流與交往的平臺。同時積極開展文明宿舍的創建,通過全員參與,營造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建設溫馨家園。積極依托學校素質拓展計劃試點工作,打造特色活動,豐富學生文化活動,積極開展創新創業宣講和培訓,通過邀請不同學科的專家學者到學校開展科學與人文的跨學科大講堂,講述科學和人文領域的前沿動態,注重人文和科學的融會貫通[4]。最終將社區場所整合為學生學習生活、探討交流、能力提高和生活服務等在內的素質教育和人文教育的重要陣地,通過正式和非正式教育,構成師生共建的新型育人平臺,盡可能地放大學校內部空間和張力,營造濃厚氛圍,促進思政教育深刻影響學生思想和實踐。
思政教育的關鍵不僅在于內化于心,更在于外化于行,使相關思想成為人際交往和為人處世的準則與價值觀念。學生也應該加強自我教育和管理,從而真正在實踐中實現科學和人文在自身的融合。學校要積極打造以學生和班級為主體的自我管理、教育和服務的育人機制,強化輔導員等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相關方面的教導和服務保障意識,成立同學自治會,使學生成為社區事務管理人,使學生在策劃、組織、協調和統籌中鍛煉和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意識到自身的責任和擔當,注重實踐鍛煉和體驗。只有讓學生在學習中實操,在實操當中進一步獲得感悟,同時將感悟應用于下一步實操,學以致用,才能達到提升教學導向力的目的。
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吸引力對于提升導向力效果十分關鍵,而主體感召力、議題吸引力、話語親和力、視覺沖擊力以及推送輻射力都與增強吸引力息息相關。因此,在導向中要著重通過提升以上“五力”以切實提升作用力。
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演說者要使人信服,需要……見識、美德和好意。”[5]由此可見,在思想層次的教育過程當中,導向的本體需要具備自身感召力,才能夠在教育過程中使被教育者受到觸動,從而達到更好地導向作用[6]。
思政教育主體主要通過自身的獨特品質來使學習者感到被吸引,被教育、被感動、被感化,而具有這樣獨特品質的教育主體存在于各類影視、文學等文藝作品中,也真真切切地存在于現實生活當中。榜樣力量一直在我們每個人身邊鼓舞著我們,例如20世紀,堪稱做人模范的雷鋒,令人敬佩的焦裕祿,為共產黨員做表率的孔繁森,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拼搏奮斗的中國人民。再到后來,長江、嫩江、松花江流域的洪災、2003年全國爆發的非典,2008年傷亡慘重的汶川大地震,這一個個大的天災并沒有打敗中國人民,而是激發了大家團結一致、共渡難關的精神,由此涌現出一位又一位的抗災英雄,他們身上展現出來的優秀品質正是思政教育主體身上無法缺少的吸引力成分。直到現在,2020年爆發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各級黨政軍群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等全社會能夠動員起來的一切力量,都不斷地被動員起來。他們有的夜以繼日攻堅克難,有的放棄休假堅守崗位,他們用簡單的防護,保障著特殊時期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他們默默奮斗在平凡的崗位,用實際行動演繹出時代的最美旋律。以上這些具有優秀品質的中國英雄,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導向的有力教育主體,通過這樣的榜樣引領,才能不斷加大主體的吸引力,不斷實現提升導向作用的目的。
習近平在8.19講話中指出:“宣傳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為基本職責,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思想層面的教育是否能得到很好的傳播,在很高比重上取決于議題如何選取[7]。教育議題直接決定了大家是否被吸引,決定了是否可以引發大家的思考和議論,進一步決定能否將教育內容很好的傳播和吸收。因此,從國家大事出發、從實際生活出發、從輿論熱點出發,這樣選取的議題就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又能得到受教育者的關注和思考。例如在決戰決勝、全面收官的關鍵階段,我們可以以“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為議題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既符合學習者生活實際,又能夠加強學習者對相關內容方面的拓展性學習。通過以上例子,我們可以深切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議題的重要性,因此在日常教育過程中,我們需重視議題選取,通過合適且具備吸引力的議題來完成提升導向力的目標。
思政教育者都會發現,溝通方式會對教育的過程和結果產生作用,而溝通方式則體現“語言”的強大影響力。人們的想法,尤其是抽象想法,很大程度上會受語言所影響[8]。某種意義上講,語言可以通過規范人們的思維過程,指引人們到達目標的思維世界,從而傳達語言背后所蘊含的教育內容[9]。因此,語言是人們思維行動的引路者,對于思政教育具有關鍵的導向作用。
在當今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網絡用語悄無聲息地潛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對于人們的思想方式和語言表達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因此,在思想層面的工作中,思政工作老師采用的語言表達方式至關重要,有親和力、感染力的語言表達可以促進相關工作的順利進行并達到預期教育目的。例如,在教育中,可以借鑒一些正面的積極向上的網絡用語,使教育內容可以以一種更可接受的方式迅速被受教育者學習和接受。
思想政治教育導向的實效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取決于教育載體,采取合適的、生動的、主流的傳播方式能夠對教育內容進行更好、更快地宣傳。移動網絡時代下,大學生網絡教育陣地不斷擴大,因此在微信公眾號、微博、嗶哩嗶哩網站等較熱的媒體平臺設計生動、豐富的思政內容,能夠對學習者產生較強視覺沖擊力,從而使思想層面的內容以更加時尚的方式迅速得到學習者的學習[10]。
如何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輻射力?要以思政教育的高度、廣度、深度、銳度為切入點進行考慮。在當前時代背景下,若想提高高度、廣度、深度和銳度,可通過積極利用的大數據功能,對于不同年齡段、不同偏好等地差異群體設計不同的思想層面教育方式。通過有針對性的分層設計和推送,可以更好傳播思想內容,從而有效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導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