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郵電大學 陜西 西安 710121)
研究生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其中研究生創新能力反映了國家的科研水平和科技發展趨勢。紅船精神包含著創新精神、奮斗精神、奉獻精神,是習近平總書記正式提出來并給予了高度概括的,對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1.近代中國爭取民族獨立是紅船精神形成的歷史背景
帝國主義發動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國內封建專制統治的腐敗不堪,經濟發展落后。所有的矛盾產生的剝削和壓迫全都積壓到人民身上。推翻壓迫人民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是處于危難中的中華民族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2.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是紅船精神形成的思想基礎
俄國十月革命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李大釗等先進知識分子開始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刊物的創立,文章的發表,正是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給落后的中國帶來了新希望。
3.馬克思主義者的大膽實踐是紅船精神形成的實踐基礎
馬克思主義者不僅熱情地宣揚馬克思主義,成立馬克思主義團體,發表馬克思主義文章,還將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一步步落實到革命實踐中去。
習近平總書記把紅船精神概括為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
1.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
在中國內憂外患的狀況下,以李大釗、陳獨秀為代表的進步的青年知識分子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熏陶下,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改變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在艱苦的斗爭和實踐中探索出來的。
2.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摸索中前進,在廣大革命先烈和人民群眾的頑強不屈的斗爭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全國性的勝利。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帶領各族人民進行積極探索,經受住了挫折的考驗并取得了顯著成就。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科技實力、經濟實力逐漸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保障水平得到改善。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人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3.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
奉獻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高貴品質。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為中國革命和中國人民奉獻的歷史。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黨的革命精神中,都蘊含了共產黨人無私奉獻的精神品質。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告誡全黨:“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
弘揚紅船精神,培養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對于提高研究生人才培養質量,推進教育強國戰略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Zetasizer Nano-ZS納米粒度儀(英國馬爾文儀器有限公司);METTLER TOLEDO pH計(瑞士梅特勒-托利多儀器有限公司);UV-1600pc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上海美譜達儀器有限公司);冷凍臺式離心機(美國SORVALL Biofuge PrimoR公司)。
當今世界國家之間綜合國力的競爭和科學技術的競爭日益激烈,但最終都是人才的競爭。我國研究生教育起步較晚,在不斷改革和發展中完善了研究生培養體系。弘揚紅船精神,我們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墨守成規、一成不變,面對新挑戰、新變化,要有大膽創新、趕超前人、獨辟蹊徑的敢為人先的精神。
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是科學研究的開端,需要自己積累知識、搜集資料、撰寫論文,也是一個由不會到會的過程。任何成績的取得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期間最重要的就是堅持。學習紅船精神,體會革命先烈堅定理想、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質,激勵大學生將個人理想和國家理想聯系起來,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
“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崇高理想和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受新興媒體和西方價值觀的影響,新興起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利己主義影響著一部分研究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紅船精神鞭策研究生要堅定理想信念,腳踏實地,將個人理想信念內化到研究生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去。
創新一詞是經濟學家熊彼特首次提出,并在其著作《經濟發展理論》中從經濟的角度解釋了創新的概念。“創新”就是把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即“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其目的是為了獲取潛在的利潤。培養研究生的創新能力也就是將研究生自身既有知識在環境中得到充分發揮,獲得具有社會意義的創新性成果。
根據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對研究生創新能力的調查研究顯示,對于不同專業研究生,創新能力已在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結構素質中占據首位。我國已成為研究生教育大國,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我國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
1.創新意識薄弱
研究生創新意識薄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從研究生學術論文的選題和論文的國際影響力來看,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論文在選題前沿性、寫作水平等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不大,但在論文的國際影響力和原創性、論文的深度等方面還是有很大差距。其次,研究生個人讀研的動機不同。據清華大學相關研究報告顯示,為了選擇從事學術研究而繼續讀研的比例僅為27%,博士研究生比例相對碩士研究生高,但也只有56%。最后,當代研究生習慣了遵守條條框框,不能大膽地發表新理論、指出錯誤問題、獨立解決問題。
參與創新實踐活動是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大多研究生參與學術交流會議的機會較多,參與其他項目的人數相對較少。究其原因,一是創新實踐大賽的主題有限。創新實踐大賽多以理工科專業為主,文科專業研究生缺乏機會和基本實踐能力。二是受以往教育經歷的影響,我國的教育以理論教育為主,研究生缺乏有效的創新實踐經驗和指導。
3.高水平創新成果少
目前我國研究生的創新成果主要通過申請項目、參與學科競賽來完成。學校對學科競賽項目有一定的經費支持,同時要求學生在申請時有一定的學科基礎、創新性強、研究方案合理等,研究生的總體參與性與積極性不強。其次,項目主要圍繞國家科學基金公布的項目進行選題,這樣的選題比較單一,不能使得研究生自身的研究興趣和專業知識很好地結合起來。最后,有些學校通常將學科競賽的成績與研究生的畢業條件掛鉤,很多研究生對此望而卻步,選擇與畢業條件相關的其他項目。
1.研究生招生模式存在弊端
研究生招生模式主要是考試選拔。部分高校在招收研究生的時候,為了保證研究生的基本素質,會對研究生本科畢業院校、本科期間學術成果、外語成績等方面有一定的要求。這種招生錄取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將偏才或者專才排除在外,不利于選拔出真正具有創新力的優秀生源。其次,比起本碩同專業的學生,跨專業考生在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上與本專業研究生存在較大差距,因此影響了創新能力的發展。
2.研究生自身方面的差異
影響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個人因素包括自身的家庭狀況、年齡、性別、工作經驗、心理狀況等。具體而言,性別差異上,男性更擅長概念、邏輯等理性分析,女性更擅長定向、穩定的思考模式。年齡方面,年級越高的研究生積累的學術經驗越多。工作經驗方面,具有豐富的工作經驗的人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上更具有優勢。心理狀況方面,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是進行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基礎。
3.研究生教育資源的投入不足
研究生教育資源方面的支持主要包括研究生導師隊伍、硬件設施、經費投入、研究生教育資源的投入等。從研究生導師隊伍來講,導師應該具備思想政治素養、專業能力素養、創新能力、身體心理素養等方面的能力,才能很好地激勵和引導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硬件設施方面,研究生的培養都需要良好的硬件設施和環境的支持。經費投入方面,我國面對教育方面的投入較多,但用于研究生教育的經費占比較低。
4.研究生改革機制不完善
首先,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多方協同作用的結果。研究生培養模式同時還需要社會、企事業單位、研究生導師為研究生的培養提供有利的環境和機遇。其次,我國的研究生制度層面的改革逐漸完善,但沒有真正發揮研究生在改革中的核心作用。再次,建立有效的研究生創新激勵機制是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和激發研究生學習積極性的基礎。
不同于本科教育,研究生階段教育更多的是深入研究、開拓創新的學習。學校可以通過定期舉行討論活動,討論的主題可以關于當前學科前沿問題、最新動態、發展趨勢,學生在活動中就自己的學習目標進行討論、交流,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也實現了資源共享,增長了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基礎知識。
課程和教學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就要利用好課程這一途徑。擺脫傳統課堂對老師的依賴性,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批判性。研究型課程就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師來引導,采用研究的授課形式。學生在已有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主動思考和大膽實踐,自己查閱資料,組建團隊探索研究。課堂成果通過學術論文或者科研成果來體現。在不斷摸索中,激發學生研究興趣、學術熱情以及與不同學科專業、不同學科背景的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相互合作配合完成創新性成果。
營造有利于創新的學術環境。首先,營造創新的學術氛圍。學術氛圍是指與相同領域或有共同研究興趣的學者進行學術探討,提出自己的觀點,發表自己的見解。其次,建立跨學科培養的培養環境,跨學科培養已成為社會發展的需要。諾貝爾獎獲得者中的眾多成果都是跨學科研究的成果。最后,營造積極向上的學術環境。高校應鼓勵研究生積極參加國內外學術研討會,并采取對應的獎勵措施。創新能力都是在不斷實踐中形成的。
總之,我國作為研究生教育大國,研究生作為我國的高素質高層次人才,只有不斷創新才能適應世界發展潮流。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不僅是國家發展的需要,更應該成為研究生的一種基本素質和必備能力。應讓研究生參與到研究生教育改革中來,關注研究生教育中的自學能力、課程、學術環境,發揮研究生在教育改革中的主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