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工業園區服務外包職業學院 江蘇 蘇州 215123)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我國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相關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基于國家經濟實力愈加鼎盛,在教育事業方面的投入也越來越大,義務教育事業的質量與規模也在不斷提高。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仍有很多學校存在有關學生管理法治化方面的問題。一些學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偏離了國家法治化方面的相關要求,存在諸如有法不依或是執法不嚴等相關情況。這些問題對學校教育管理工作產生了非常惡劣的影響,阻礙教育事業的進步。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民法典的頒布蘊含了民事權利保障、法律義務強化、社會秩序穩定等多重價值,是以良法推進善治的重要抓手,自然也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保證。隨著當今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相關內容實行依法治校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及影響。
其一,對于學校管理方式來說,依法治校是一項重大利好,在傳統教育事業當中,所有教育活動都必須依照教育主管部門的指令與安排,學校無法自主進行管理。教育部門下發的一些文件是學校管理的唯一依據,這就導致學校的很多決策都無法做到民主,教師與學生缺乏主動權,沒有積極性,埋沒了師生的創造性,對教育事業的進步發展產生了影響。因此,學校管理者利用依法行政來改變傳統教育管理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與意義。能夠幫助學校打開管理束縛,從而實現民主化的教育管理[1]。
其二,依法治校可以為校園提供一個優良的法治環境,從而確保教學活動的民主與規范,督促學生遵守相關的規章制度,強化師生自身的法紀意識。與此同時,還能構建一個知法與守法的優良環境。
其三,依法治校可以為學校以及師生自身的正當利益提供強大的法律保證。使學校進行的各項活動都能夠切實做到有法可依,對教師和學生、學校和學生、學校和教師之間存在的一些權利義務關系進行明確,從而對學生、教師以及學校等進行明確的指引,使其始終朝向正確的方向。與此同時,依法治校亦是維護學生、教師和學校三者所具有合法權益,也督促三者切實履行應盡的義務[2]。
對于學生管理法治化來說,有關學生管理方面的程序問題是一項重點內容。相關程序的合法性是確保法制建設的必要條件,同時也是維護學生自身合法權益的重中之重。假如程序違背了法律方面的規定,其實體性權利就無法得到法律的保護,也就無法達到公平正義。目前有關獎懲方面的程序失范情況比較多,通常有如下幾種表現:其一,事前并未公布相關的獎懲內容或者標準,導致學生無法了解到實際情況。新生開學期間,學校通常會選擇集中進行相關的入學教育活動,闡明學校規定以及學校紀律等,同時還會明確學生準則方面的內容,但是宣傳教育的形式通常都比較單一,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其二,有關獎勵申請方面的審查往往存在走形式的情況。獎勵申請單會在院系研究表決后才會進行填寫。學校以及院系的相關工作人員往往對被審核的學生不夠了解,很難實現全面審核;同時也存在相關人員違規操作的情況,從而導致獎學金和諸多榮譽評選的公平性以及可信度等大打折扣,影響了學校秩序的穩定與公正。其三,有關學生處分方面跳過了送達申辯環節,這也導致了學生的申辯權和知情權等都受到了很大的損害,對學生自身的合法權益造成了極大的影響[3]。
對于學生管理的相關工作來說,當學生觸犯了相關的紀律或是規定后,對其進行處罰時沒有切實實現法治化。有關過程法治化的內容主要包括對相關違紀學生處罰前、處罰中和處罰后實現法治化。
1.事前對相關學生進行的紀律教育效果較差
事前法制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與意義。在學生管理的具體工作當中,很多管理者關于事前法制教育方面的認識不足,對學校紀律以及法律常識方面的教育不夠重視,對容易違規的事件沒能做到及時警醒,從而導致原本處于違規邊緣的一些學生踏出了那一步,而學生自身也會付出非常大的代價。
2.學校在對那些違規的學生進行處罰時,往往沒有來自外界的監督,對學生的申辯置若罔聞,這就導致最終的處理結果很可能有失公允
目前很多學校的相關管理人員仍然實現傳統的管理,沒有樹立“以學生為主”的理念,忽視學生的心聲。學校在對某些問題進行處理的過程中,沒有掌握實際情況,不了解來龍去脈,因此對問題的處理上也就缺乏了公正性和全面性,難以對所有人都做到公正與公平的對待。
3.在問題處理后,沒能做到事后的跟蹤與觀察
很多學校管理者都會認為,只要保證程序是公開面向大眾的,那么結果就一定也是公平的,在公布相關的處理結果之后就已經結束了。因此,學校管理者往往忽視了事后對于相關學生的關懷以及疏導的工作,這就導致很多接受處分的學生出現了精神渙散、焦慮或者是自卑等一些心理問題,更有甚者還會出現自殺的念頭,造成難以挽回的局面[4]。
在學生管理的相關工作當中,其程序和保障制約機制往往由于缺乏法治精神而導致管理工作的脫節,出現一些不應有的問題。就田永訴北京科技大學案來說,該案件也從側面展現出了學校管理當中存在的問題。學校認定學生田永在考試時作弊,根據學校的相關規定應該給予其退學處理,而在后續的進程中,學校先后簽發了相關的違規通告以及學籍變動通知,但是卻沒有為該名學生辦理之后的退學手續。田永依然可以正常在校園學習,并參與到學校組織的諸多學習活動當中。與此同時,相關的學籍管理部門依然為該生注冊了學籍,直至在即將畢業之前,田永的學分達到了學校的標準,完成畢業論文并最終通過了答辯。以上種種情況說明,給予該名學生的退學處理實際上并沒有實現。而在田永畢業時,有關部門通知田永所在院系,因為之前對田永曾經做出退學處理,因此無法發放學位證以及畢業證,同時也無法實現畢業派遣工作。在學生管理的相關活動當中,學校應該以正當程序為根本原則,從而確保學生管理行為的公平、公正以及公開。
對于學校權威來說,其具有雙重性,首先是學校本身的學術權威,其次是學校具有的行政權威。學校是國家事業單位當中的一種,其自身同樣也實行類行政化的相關管理,而這也就決定了學校在某種程度上與政府一樣具有行政權威。憑借行政權威可以對各部門工作進行更加有效的管理與協調,確保各部門工作的穩定進行,并且行政權威也能使學校在學生管理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如今,國家授權學校實施學生管理的相關職能受到普遍認可,不過這樣的行政權威并不能保證管理程序方面的公平和規范。另外,學生自身的法治意識也越來越強,控告母校的行為在他們看來并沒有什么不妥,出現這種情況是由于母校侵害了他們的合法權益,并且他們認為這樣做還能夠幫助母校構建更加完善的規章制度和管理方法。通過對這些類似案件的審查,發現學校會敗訴的原因大體有兩個方面:首先是學校體制改革的進程中,其相關規章制度的更新落后于時代的發展,原有制度與新制度并沒有完成有效融合,并且還存在新舊制度之間互相矛盾的情況,而這也就導致了學生抓到了學校的制度漏洞。其次是相關的學生管理者忽視了程序規范的重要作用,學校管理秩序有所欠缺,假如學生管理程序無法做到規范、全面,那么學生管理所具有的權威性就將大打折扣[5]。
長久以來,學生管理的相關工作者憑借著極高的綜合素質在學生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員的更迭,在學生管理者當中有很多閱歷豐富的人員逐漸退居二線,而新上任的管理者往往會因為經驗閱歷的欠缺,還需要很長時間的沉淀才能逐漸掌握學生管理的相關工作技能。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進步發展,在校大學生人數越來越多,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學歷以及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匯聚在一起,這也導致了學生管理方面的難度和任務量在逐年增大,而輔導員的配備往往也無法滿足學生數量增長的需求,對學生管理方面的工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增加了輔導員的壓力,這也導致很多輔導員都會將主要精力投入到行政事務當中,而很少有時間對教育方面的相關法律法規進行研究。并不是所有輔導員都是法律或者思政專業的,他們所擁有的專業背景也各有不同,對于學生管理隊伍來說,其專業化建設還有待提高。另外,輔導員還會涉及轉崗、科研或者是評定職稱等方面帶來的壓力。目前以輔導員作為主體的一些學生管理隊伍往往都存在法律知識薄弱的問題,甚至存在學生自身權益受到侵害,而輔導員不知怎樣解決的情況,更何況應對學校的訴訟案件。
積極構建完整、規范的教育法體系,確保教育法律內容與形式和諧統一,使學生管理的諸多方面都能夠做到有法可依。如今,我國由中央到地方擁有全方位的、完整的立法系統,諸多立法機關根據各自掌握的立法權限而制定的相關法律法規,其產生的法律效力以及調整范圍也都各不相同。我國在高校教育事業方面的立法由于受到立法成本、技術以及立法規劃等各種限制,教育主管部門還會用“紅頭文件”來替代相關的法律法規,并且教育部門偶爾也會以政策替代法律。因此,應該強化教育立法的規范和規劃,促進教育事業立法可以有目的地進行。另外,對一些規范性文件進行分類管控,利用合法合理的相關立法手段將一些主要的規章制度確定下來。如果學校的某些規范性文件存在和法律法規相悖的地方,一定要第一時間進行廢除或者是修改,學校內部所實行的規章制度一定要遵從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規。對于學校內部的規章制度來說,應當保證其科學性、規范性,盡最大可能做到詳盡細致,不可對其隨意改動,應保證學生主體擁有申訴權、申辯權和知情權等相關權益。同時對于規章制度的實際執行要保證嚴肅、嚴格,從而確保其權威性與規范性。
積極進行教育法制監督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管理的相關工作邁向法治化進程,可以有效降低“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等惡劣情況。其一,關于立法方面需要構建一套合理、完善的法制監督系統,從而為教育法制監督提供有效的執法依據。憑借教育法制監督相關體系的健全與完善,不僅可以大大提高教育法制監督措施的規范性與實效性,同時也提升了教育法制監督方面的權威性以及合法性,降低監督工作的隨意性。其二,對于社會監督來說,其應該包括社會輿論、人民群眾和社會組織等三個相關方面的監督。上述監督作用得到最大化的發揮,能夠促進學生管理工作的法制建設[6]。
總的來說,有關學生管理工作方面的法治化建設,是促進大學生自身法治素養的提升、落實依法治校的根本條件,同時也是促進國家法治的一項重要措施。促進學生管理工作的法治化建設,可以使學生管理者整體的工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從而逐步實現學生管理朝著科學化、規范化的轉變。以新時代的法治觀念促進學生管理的相關工作,使其不斷進步、不斷發展,這樣做不但使學生管理的相關內容更加豐富,同時也賦予其時代的特征與內涵,提高相關管理工作的規范性與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