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建筑科技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00)
近年來各大院校順應形勢,將立德樹人作為教學工作的頭等大事,思政教育體系不斷優化。面對思想活躍的大學生群體,高校教育必須靈活應變,創新教育資源利用方式,構建大思政教育體系,確保思政教育煥發勃勃生機。“三全育人”理念為高校思政教學資源拓展提供了保障,通過全面優化教育環節,能夠解決教學資源不合理的現狀。思政理論課是德育教育的主陣地,面對豐富的思政資源,唯有多方面對系統進行整合與優化,全方位嘗試大思政教育體系建設,才會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最終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三全育人”的核心內涵是全程育人、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其出發點是如何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才。其中全程育人體現了一種貫穿于大學生活全過程的新常態,是從入校之初到畢業在即所持續進行且有深度的教育。而全員育人則包含育人覆蓋領域的廣泛性,即在校大學生都需要全員參與,結合本職工作協同育人,因地制宜地實施思政教育,進而提升思政教育意識,擴展教育的寬度。全方位育人則需要多角度的德育滲透,從多個領域采取多種形式進行育人,擴大德育的空間,助力大學生正確思想價值觀的形成。
“三全教育”理念的實施,創新和優化了高校德育教育形式。思政教育不再僅僅局限于課堂之中,而是更多地體現在課外與生活實踐當中。全員參與和各方面規范的完善,能夠確保思政教育質量。此外,“三全教育”注重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學生認知程度和積極主動性都會有顯著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擺脫以往程式化或形式化的通病,更加契合學生成才成長的需要。
高校開展思政教育能夠規范學生的行為,端正學生學習態度,從而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思政教育的綜合地位。以“三全育人”為抓手進行思政課程教學,能夠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社會意識,實現先立德而后育人的目標。思政課程能夠弘揚時代精神,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積極上進。改變以往形同虛設的教學模式,在有效的教學時間內提升學生的專注度,促進校園形成良好的風氣。此外,課程思政覆蓋諸多德育元素,在與“三全育人”充分融合之下,思政教育將在不經意間使學生收到熏陶和感染。
現階段,思政教育受到地域差異的影響。很多經濟相對落后地區的社會資源相對薄弱,而發達地區則具有數量眾多且質量有保障的可調配資源。落后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資源的匱乏對于“三全育人”將會產生持續的沖擊,進而制約教學效果,甚至引發孤立化的思政教育乏力現象,造成麻木僵化學習模式的進一步蔓延。
近年來,國家和政府對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極為重視,習近平總書記頻頻對高校思政教育做出重要指示,在總體上為高等思政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然而在實際工作的落實過程中,很多地區的高校思政教學仍沒有擺脫以往的固守模式,導致整合不到位,思政教育脫離學生生活實際,達不到應有的效果。此外,部分思政工作者自身素質不過關,不會主動對資源進行整合,或在整合過程中缺乏開發意識,資源不能實現有效、系統地銜接。
信息時代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多的資源。在資源整合和利用的過程中,部分高校沒有嚴格的考核要求,缺乏知識整合和創新教學的設計,極少以監督和管理的形式促進思政課堂教學的完善。在缺乏約束和激勵機制的現實下,很多教師有效利用資源的內驅力嚴重不足。教育反饋不佳,監督管理的形式化現象嚴重,不僅加劇了資源的閑置局面,還導致教學方法、課堂流程陳舊,“三全育人”面臨巨大危機和挑戰。
思政資源蘊含于課堂內外,而很多地區的高校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缺乏資源開發的意識,資源開發不夠深入。原因在于學校對相關資源開發的投入力度較小,校內思政資源與校外資源開發并不同步,難以形成有效的合力,造成優質思政資源開發受限。
堅持“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既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基本保障,亦是落實以學生為本思想的重要支柱。整合現有思政教育資源并對其進行優化升級,符合社會主義的辦學屬性。在構建“大思政”教育模式的推動下,高校首先需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更加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特點,按照黨的教育方針的指示和要求,打造與之對應的工作格局與運行機制,進而有效構建與實施頂層設計。
高校在思政教育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引領角色,由于大學生畢業工作在即,即將投入新的工作崗位,人才培養處于關鍵的節點,而德育教育無疑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為此,高校要制定出具有差異化的教育方案,全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形成分層化、多樣化、具有互動效應的工作格局,將“大思政”教育工作與學生的成長發展規律有機結合,深度挖掘高校的思政資源,依托責任規制與監督保障,統籌兼顧思政教育模式的示范性構建。
針對思政教育資源整合的現狀,思政教育工作需要承擔立德樹人的責任。高校既要調動各方面課程改革的熱情,又要提供優良育人環境,積極探索規律、發現問題。在高校內部資源全面配合的保障下,“三全育人”教育將取得階段性的成果,文化育人的工作格局能進一步穩固。此外,“大思政”教育環境下,高校師生隊伍全方位參與,個體價值充分被激發,個性化個體特質隨之凸顯,教師潛心鉆研的激情被點燃,學生形成自覺意識,師生互促共享關系更為融洽,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穩固持久。
“三全育人”視域中,高校要向“大思政”教育模式靠攏,有序排布與整合校內的各種資源,打造協同發展的工作格局,切實提升教育的系統性。首先,作為一種新的教育范式與思路,組織資源的整合要有效吸納師資、課程標準,實施扁平化運行機制,注重資源的協同作用,按照頂層制度設計實行“大部制”改革。當然還需要正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自身屬性,明晰其龐大而系統的工程特點,將組織形態作為決策中樞,及時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舉措,實時擴大其職能屬性,進而形成卓有成效的溝通與商榷機制。其次,教師資源的整合要出臺差異化的評價細則,教師的協同育人機制切不可一概而論,而是要依托有序的分類育人體系,發揮薪酬激勵的刺激作用,從做好頂層設計著手,避免出現質量控制的短板,依托整體建構以不同分層管理方式,探尋教育改良舉措。最后,管理資源的整合要探索新的分層育人機制,采用多元化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以促進學生成長發展為核心,從立德樹人、“三全育人”角度出發,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形成有效的監督評價,確保教育質量與效果。此外,教學資源的整合需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在理念層面達成共識,吸納與借鑒不同教學體系的優勢,通過課程模塊的有機融合,促進課程模塊的孵化推廣,確保“大思政”整體教育格局的形成。
高校思政教育不要局限于課堂,而是要針對學生會和學生社團設置不同的特色學習環節,激發學生黨員骨干力量的政治擔當和思想覺悟,使學生干部能夠發揮帶動作用,以活動為載體,積極開展與學生成長成才相關的組織活動,強化因時而進效應,激發大學生的學習熱情。在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構建中,可以結合組織報告會、建設微信平臺、組織演講大賽、出版校報等形式,全面滲透德育教育,引導廣大青年學生自覺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從而為“三全育人”奠定堅實的基礎。此外,緊密圍繞立德樹人的方針,實時密切關注學生思想動態,重視勞動教育,緊扣時代主題搭建全方位育人平臺,營造濃厚的育人文化氛圍。深入理解“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理念,各職能單位聯動,建設新媒體陣地,建設多層次思政育人平臺體系,使德育學習與實踐育人緊密銜接,做強實踐育人,實現學生五育并舉的全面協調發展。
高校思政教育要明晰教學主體,擺正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地位,建立良性和諧的師生關系,為資源整合奠定基礎。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水平,采取分工模式,對現有師生教育主體資源進行全面的整合。思政教育工作者既要提升掌控能力、教學技能,又要強化網絡科技資源運用能力和開展道德修養創新活動的能力。高校顯性思政教育缺陷一般表現為課程實踐有限、資源整合不足,這就要求教師提升綜合素質,備好課、講好課,不斷擴展課程內容,避免思政課堂教育內容枯燥和空洞的問題。對于隱性思政教育,要注重擴展教育的寬度,以校內、校外思政教育實踐資源優勢互補的方式,營造更加和諧的校園氛圍,打造個性化和人性化兼具的德育活動,促進思政教育取得預期的效果。
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社會對于高素養實用型人才的需求隨之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承擔義不容辭的責任與使命。新時代“三全育人”要求的提出,為思政教育體系的構建指引了方向。為此,高校思政教育要牢牢把握“三全育人”的精髓,不斷探索和深挖其內涵,全力應對時代的挑戰。在思政教育過程中,要從全員育人的角度出發,強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學生健全人格,促進學生積極參加校內外實踐活動,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確保思政教育取得扎扎實實的成效,獲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