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順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深入分析了我國發展環境面臨的深刻復雜變化,在指出我國繼續發展面臨著多方面優勢和條件的同時,也強調了發展面臨內部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外部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帶來的危機與挑戰。如何認識與應對當前的危機與挑戰?全會提出“善于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而在今年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的表述則是另一提法“善于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從“育新機”到“育先機”看似一字之差,彰顯高超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與方法論,為正確看待當前我國發展中面臨的危機、困難、挑戰,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機遇是促進事物發展的外部諸要素的總和,對于事物發展具有支持或推動作用,具體可呈現為一定時空、要素、態勢范疇。機遇的出現看似偶然,不是人為所能把控的,人只能靜等機遇的到來。其實并非全然,機遇的出現在偶然中也蘊含著必然,往往是從它的對立面——危機中轉化而來,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認識與運用規律化危為機,這正是“善于在危機中育新機”所要表達之意。而在“育新機”的基礎上強調“育先機”,則蘊含更為深刻的邏輯。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矛盾雙方的同一性,決定事物內部矛盾著的兩個方面既互相聯結、互相依賴,又可以向著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轉化。但這種同一性是在一定條件下的同一,是現實的、具體的同一。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條件,就沒有任何的同一性。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善于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包含著兩層意思:
一方面,彰顯創造條件、促成轉化的重要性。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人民生命安全與健康面臨重大挑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人民生命安全與健康放在第一位,立即使得危害生命安全與健康和保衛生命安全與健康共處一個統一體中,構成矛盾的同一性,具備互相轉化的可能。同時,創造條件采取一系列最全面最嚴格最徹底的防控措施,加速矛盾雙方斗爭力量的此消彼長,朝著利于后者的方向演進,最終獲得保衛人民生命安全與健康的偉大勝利。在一個矛盾基本解決后,習近平總書記又提出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形成了疫情阻礙經濟社會發展與復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統一體,使得雙方轉化具備了可能。通過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等創造具體條件,推動雙方斗爭力量向利于后者轉化,經濟社會發展最終取得全會中所描述的優異成績。
另一方面,又凸顯把握時機、下先手棋的緊迫性。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事物的矛盾運動表現為量變與質變及其相互轉化,量變與質變的統一在“度”中得到體現,超出“度”的范圍,此物就轉化為他物。在現實生活中,“度”的界限,即事物限度、幅度和范圍,往往呈現為一定的時間范疇。從某種程度上說,誰掌握了先機,誰就把握了事物的“度”,保證事物向好的方向發展,防止向壞的方向演進。在此意義上說“育先機”等同于“先育機”。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黨中央堅決果斷關閉離漢離鄂通道,采取一系列應對疫情的實招,為取得疫情防控的偉大勝利贏得了先機。反觀某些西方國家,面對疫情的暴發打著自由民主的幌子置人民生命于不顧,未能及時采取有效的防控舉措,錯失應對疫情的先機,造成上千萬人的感染、數十萬人的死亡,至今仍處于疫情大肆蔓延的暴發期。
現實與可能是反映事物發展過程的一對范疇。現實是指相互聯系著的實際存在的事物的綜合;可能是指包含在事物中、預示事物發展前途的種種趨勢。現實蘊藏著未來的發展方向,不斷地產生新的各種可能;可能包含著發展成為現實的因素,在一定條件下會轉化為現實。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全面分析了當前我國面臨的深刻復雜的現實。從內看,我國經濟處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關鍵期,存在“經濟長期向好、治理優勢顯著、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同時也面臨調結構、轉體制、補短板等困難與挑戰;向外看,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但世界經濟持續低迷、保護主義與單邊主義上升等帶來新矛盾新挑戰。面對機遇與挑戰構成的復雜現實綜合,蘊藏著各種不同的可能,在不同的條件下會轉化為各種截然不同的現實。
育“先機”,就是要立足復雜的現實綜合,對各種可能作出全面的分析與研判,抓住最為關鍵有利、決定未來趨勢的可能,把握規律、創造條件促使“先機”獲得實現。抓住了“先機”就等于抓住了事物發展的關鍵,抓住了走出危機的“牛鼻子”,盤活其他矛盾的解決,加速事物向最好的方面發展。當前,以人工智能、互聯網產業化、清潔能源等為主導的新科技革命浪潮洶涌而來。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誰抓住科技革命浪潮,誰就贏得發展的先機,英、美等大國的歷史崛起就是鮮活的例子。綜合國內外現實,緊抓新科技革命浪潮全面重塑升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格局,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是完全可能的“先機”,因此全會公報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疫情發生以來,世界各地經濟普遍遭遇重創,而我國正是借助新科技實施“云端銷售”“宅經濟”“新基建”等,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經濟復蘇振興,成為今年前三季度全球首個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我們必須認清“危”中之最需,找準發展之“先機”,全面實施“‘新科技革命’+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戰略,打好化危為機的戰略主動仗。
從“育新機”到“育先機”,就是要在歷史發展的長過程中把握事物發展的總趨勢和方向這一最大的“先機”,這也是我們制定戰略與政策的主要依據。
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內外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有些人認為我國處于重大戰略機遇期這一總趨勢已經發生改變,發展的最大“先機”已喪失,不乏各種悲觀消極的思潮。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在公報中明確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作出這一重大判斷展現了一個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運用規律科學預判未來、把握大勢的能力。面對世界保護主義與單邊主義上升的現實,習近平總書記站立歷史發展的潮頭多次強調經濟全球化是大勢所趨,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恩格斯早在1847年《共產主義原理》中就闡述了經濟全球化是必然趨勢,“單是大工業建立了世界市場這一點,就把全球各國人民,尤其是各文明國家的人民,彼此緊密地聯系起來,以致每一個國家的人民都受到另一國家發生的事情的影響”。個別國家搞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長遠看是行不通的,因其背離資本逐利的本性;面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調結構、轉體制、補短板等困難與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有獨特的政治優勢、制度優勢、發展優勢和機遇優勢,經濟社會發展依然有諸多有利條件”,這些為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提供堅強保障。
增強“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的戰略思維,要防止僅從單一環節或局部過程武斷地得出結論,要能夠抓住歷史發展的趨勢和方向,看到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這一最大“先機”,同時懂得十分珍惜、充分利用這一最大“先機”,更準把握發展新階段,更好貫徹發展新理念,更快構建發展新格局,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贏得優勢、贏得主動、贏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