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航空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江西 南昌 330000)
價值觀是文化的精髓和內核,最能體現文化發展的質量和持久力。儒家思想在古代社會的主導地位除了自身文化底蘊深厚,其價值觀的有效構建對封建社會的統治秩序發揮了關鍵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分析其構建的理念及途徑,以史為鑒,探求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的有效路徑。
儒家文化價值觀形成于先秦時期。以三綱五常為主要內容的儒家文化價值觀最早可追溯到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正統儒學。心懷天下的孔子提出“克己復禮即為仁”的政治主張,企圖通過“正名”來實現社會秩序的穩定和人民生活的美滿。其所說的“正名”是指確定思想的觀念,即如果要談為政,先要把文化思想導正,這便是要將“仁”的理念嵌入“禮”的結構中,這種“以禮治國”的結構設計反映出社會成員各盡其責、各司其職的秩序性。
孔子去世后,儒家學派發生了分裂,遂儒家文化價值觀有了新的發展。荀子在堅持儒家立場的基礎上,又批判吸收了道家、墨家等學說的思想元素,創建了一套獨特的思想體系。他主張君臣、父子、夫婦之間遵守尊卑主從的等級關系。秦朝一統天下后,韓非又在其基礎上進一步深化,他將孔孟儒學提倡的各盡其責的人際倫理關系提升為尊卑長幼的等級關系,正如《荀子·致士》所言:“君者,國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不難發現,通過這樣的制度設計和道德規則使君主成了一國之中最高的權威,父親成為一家之中最高的權威,這樣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由彼此的雙向義務到臣對君、婦對夫、子對父的單向義務,適應了當時建立君主集權帝國的需要。
儒家文化價值觀確立于兩漢時期。秦朝“焚書坑儒”的文化專制政策,企圖通過控制人們的思想來建立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尊卑等級秩序,實則為其后來的覆滅留下了重大的隱患。西漢初期統治者吸取秦朝覆滅的教訓,在百廢待興的形勢下,提出以“無為”的黃老之學治理國家。到了漢武帝時期,封建經濟已經恢復并得到了發展,而中央與地方、漢民族與匈奴貴族、地主與農民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在這種情況下,需要一套新的理論來鞏固政權,彌補韓非“三權”理論的缺陷。董仲舒關于“三綱五常”的理論由此應運而生。他明確地將仁、義、禮、智、信列為“五常”。董仲舒認為,“三綱”和“五常”是王者之道,是天的意志和永恒的“自然法則”,并由此全部納入神的體系。到東漢章帝時,具備“國憲”之效力的《白虎通德論》(又稱《白虎通義》,簡稱《白虎通》)一書,把“三綱”“五常”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原則和思想正式列入國家法典,并得到進一步強化[1]。儒家文化價值觀也得以真正確立。
儒家文化價值觀于宋明時期登峰造極。明初大儒方孝孺:“井田廢而天下無善俗,宗法廢而天下無世家。”這是自北宋以來的歷代大儒多有論述的觀點。如張載曾說:“管攝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風俗,使人不忘本,須是明譜系世族與立宗子法。宗法不立,則人不知統系來處。”[2]因此,我們不難發現儒家文化價值觀蘊含著強烈的家國文化和情懷,這就為儒家文化價值觀在全社會的構建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土壤和感情基礎。
傳統中國社會是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的農業社會,“無論是經濟的、政治的,還是文化的、自然的,都以血緣人倫關系為主導,以血緣倫理的自然性為依據,人文化、制度化為規約,在這種社會形態下,家庭相對于個人,甚至國家,具有相當大的權威和權力。”[3]因此,以家治國、用家庭秩序來代替社會秩序成為儒家文化價值觀有效構建的關鍵。然而這種構建并不是一場單打獨斗的行動,它需要國家、宗族和個人的齊心配合。
習俗和教育對人的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對人的影響具有相對穩定性,因此國家意識形態的整合需要發揮兩者的作用。古代統治者認識到這一點,通過制定符合儒家文化價值觀的社會習俗和學校教育,以實現社會的穩固和統治的安定。第一,在社會習俗方面,具體體現為設置專職督導和制定禮儀規范兩個方面。比如西漢時期模仿古時的法式制度,任命官員擔任“風俗使”巡行天下,這些官員承擔有教化民眾的職責,其通過宣揚“本仁祖義,褒德祿賢,勸善刑暴”的理念,利用中國人“光宗耀祖”的傳統觀念來實現國家治理方略與民眾家庭觀念的無縫對接[4]1。尤其注重教化基層民眾,設置專門官吏具體負責,以加強鄉里民眾對國家意識的認同。此外西漢統治者還注重化禮為俗,把禮的要求變成風俗習慣,成為人們的日常價值遵循。例如古代社會的婚姻關系就遵從儒家“禮”的思想。類似的“夫為妻綱”“婦者服也”都體現了男尊女卑的倫理秩序。另外婚禮的形式和程序也無不體現著“禮”的儀式感,從“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可謂環環相扣,并且一直沿襲至今[5]。儒家文化價值觀就是依靠社會風俗于無形之中嵌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第二,在教育方面具體體現為教育地域的設置、教育內容的規定和受教育者的率先垂范。首先,國家主導建立相對完備的學校教育體系,地域上在中央設太學,又令天下郡國皆立官學。到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則天下皆郡、國曰學,縣、道、邑、侯國曰校。其次,在教育內容上,無論中央的太學還是郡國的官學都將儒家經典奉為唯一的法定教材,地方官學更是將教學內容限定在研修儒家五經。最后,統治者對儒家文化價值觀的躬身踐行也帶動了積極向學的風氣。比如漢昭帝自稱通習《孝經》《論語》《尚書》等儒家典籍,宣帝也曾“師受《詩》《論語》《孝經》”,元帝更是“柔仁好儒”[4]2。傳統習俗是儒家文化價值觀從大雅之堂邁入鄉間田野的重要載體,教育是儒家文化價值觀正式在社會上被廣泛傳播的重要途徑,統治者巧妙地將兩者的優勢結合,有效地傳播了儒家文化價值觀。
宗法家庭和家族是整個封建社會的基石和細胞。正如孟子所云:“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小的國家,國是大的家庭。而家訓作為宗法家訓進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經典繪本,上可達天庭,下可勸下民。統治者利用家訓傳播儒家文化價值觀,比如,“《鄭氏規范》規定:每逢初一、十五合家聚會時,必須朗誦道德歌訣、家規組訓,而且每天還要未成年子弟在‘有序堂’中朗誦男女訓誡之詞”[6]。此外,為了使家訓奏效,許多家族還會使用家法以懲戒違反家規的子孫。正是傳統家訓和國家意識形態的相互表達,鞏固了家國同構的秩序,也奠定了儒家文化價值觀在國家和社會治理的理論基礎。
社會是由一個個形態各異的家庭構成,個人作為家庭中的一分子,通過自我實踐不斷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在倡導“內圣外王”的儒家文化價值觀的影響下,不少儒生往往都具有極強的道德自律精神。正如《大學》中所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先修其身,再齊其家,最后方可治其國。不少仁人志士受這一理念的熏陶,通過自己內心的約束與意志力量來完成道德行為。值得注意的是,“儒家這種自律原則把道德建立在人的自我約束上,它并非是一種宗教信仰,而是閃耀著理性和哲學的光芒”[7]。比如,儒家強調“自省”“自訟”。在儒家看來,自省、自訟既是重要的道德修養方法,又是一種良好的思維和心理習慣,一種優秀的品質。從孔子提倡的“內自訟”“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到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再到孟子的“反身”“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都是對這一品質的推崇。以自律道德為主體來建構儒家文化價值觀,根本說來,是與等級制的社會結構相適應的。
儒家文化價值觀自西漢初步建構,傳承二千余年,表現出了相當持久而強烈的禮治凝聚力、德治感召力和政治整合力,這不僅與它本身理論的建構有關,也和其踐行途徑關系密切。其建構的經驗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具有一定的啟示。
政府的政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以構建的重要保障。一方面,進入新時代,我國的社會習俗良莠不齊,要注重加以區分,可以借助立法手段,制定一系列加強對本國優秀社會習俗的保護與發展的法律、法規,將對優秀社會習俗的保護與傳承提高到法律與制度的層面,給優秀社會習俗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為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重要的文化載體。另一個方面,要建立將核心價值觀融入學校教育有效的制度,以此來保障教育理念的傳遞和承載,讓教育理念具體化實踐化,從而將核心價值觀教育理念轉化為可操作、實踐和持續的行為[8]。具體實踐中,首先學校要形成全員教職工接受核心價值觀熏陶的教師隊伍。二是教師隊伍要系統地學習核心價值觀。不單是要學習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方法,更要深刻理解其內涵和要義。三是將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科教學中,明確規范和考核標準。學校可以與各科任課教師一起設計制定“在學科中滲透核心價值教育的方法表”,教師以課程教學的具體環節將知識點作為切入點,恰當地進行核心價值觀教育。
家庭是人們接受道德教化的第一場所,也是價值觀塑造的起點。國家要提供政策制度的保障。具體實踐中,一是建立健全傳統家訓的篩選機制,明確禁止什么、倡導什么、反對什么、鼓勵什么、進一步發揮優秀家訓家風在涵育價值觀方面的作用。二是通過各種立法手段和法律途徑,嘗試將優秀傳統家訓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遺產加以保護和挖掘。對承載著傳統家訓家風相關的家族宗祠、家譜族譜、祖訓家規等歷史文化遺址要提供法律和制度的保障,并在全國范圍內倡導建立家訓家風的文化研究體系[9]。三是建立健全新時代優秀家訓的長效宣傳機制,增強優秀傳統家訓的時代性特征,符合新時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的需求,涵育當今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導向。
新時期,為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建立一套相對完善的公民道德體系。具體實踐中,一是必須利用社會媒體的力量,讓每個公民對自身權益的意識覺醒,培育他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能力,培養他們公正的品格,以促使公民與公民之間、公民與社會機構之間形成有效的約束關系,最終來實現善行、秩序與利益關系的合理化。二是完善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主要內容的基本規范,引導公民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三是要加強公民道德的制度化建設,這是公民道德得以倡導的穩定劑。進入新時代,公民道德體系的逐漸完善不僅提升了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也將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貢獻巨大力量。
儒家文化價值觀存在數千年,長盛不衰的根源是將家國文化建構成家國同構的二元結構,塑造了中國人民勤勞、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這種建構的理念和路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產生了一定的啟示。因此,應建立健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體制機制,確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我國文化建設發揮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