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 義烏 322000)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是解決農業農村問題的關鍵政策要領,是對鄉村振興戰略的有益補充。全面振興鄉村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振興鄉村文化,文化對于振興鄉村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豐富的紅色資源在金華鄉村地區保留完整,因此鄉村振興過程中需要紅色文化資源為其提供大力支持。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率領廣大人民在進行偉大革命斗爭中匯聚而成的。在新中國建設和改革開放新時期得到繼承和發展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先進文化,與紅色文化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組成部分,兩者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探究金華鄉村紅色文化中的哲學價值和哲學路徑,有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金華,人稱“浙江之心”,管轄著永康、東陽、蘭溪、義烏四市,浦江、磐安、武義三縣,金東、婺城兩區,各地區的紅色文化資源有機構成金華紅色文化。各個地區的紅色文化既有金華大區的共性,也有發展差異的個性,共同描繪金華的紅色之路。義烏的商貿文化、永康的五金文化、東陽的木雕文化等是各地差異化發展的體現。
毛澤東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1]金華市的紅色文化資源是其社會政治和經濟的深刻反映。就革命文化而言,金華早在1925年就建立了第一個共產黨組織,為金華的解放和人民的利益不懈地奮斗,有1000多名革命烈士犧牲。正是這樣的革命歷史文化推動了金華地區的基層民主政治和紅色經濟發展。金華的紅色文化對于浙中紅色文化具有一定影響力。
新中國建設過程中,紅色文化促進了社會政治和經濟發展。當前,隨著鄉村振興的深入發展,金華紅色文化助推紅色旅游發展。紅色旅游資源包括浙江省紅色旅游教育基地——義烏“望道信仰”紅色旅游景區,《浙江省紅色旅游指南》收錄的東陽嚴濟慈陳列館和金佛莊烈士陵園,永康著名革命老區村方山口村等著名的紅色文化遺跡等。當前,金華紅色文化發展呈現百花齊放、各美其美的開放局面,各個地區展示紅色文化共性的同時各顯獨特的個性。
紅色文化是“由馬克思主義先進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特定的地域文化等諸多文化元素交互作用,共時存在、歷時發展,從而融合生成的一種特色文化”[2]。
金華在地理形態方面呈現為“三面環山夾一川,盆地錯落涵三江”的特點,好像鑲嵌在浙中大地上一只巨大的聚寶盆閃耀著璀璨光芒。三面環山的地理環境為革命活動創造了良好的隱蔽條件,也為革命斗爭取得勝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浙東人民解放軍金蕭支隊就曾活躍于金華各縣市,他們開展了浦江黃宅斗爭、金東蓮塘潘伏擊戰、義烏塘西橋戰斗等。在婺文化的深刻影響下,金華革命時期人才輩出,如陳望道、嚴濟慈、吳晗、施光南等。同時婺商文化催生出蘭溪商幫、義烏貨郎,一直延續至今發展成義烏小商品市場、永康五金城、橫店影視城等,成為社會主義經濟文化建設的良好嘗試。
紅色文化是我們黨和人民的寶貴遺產,其存在形態通常可分為兩大類,即物質形態的紅色文化和非物質形態的紅色文化[3]。金華是浙中革命戰爭的重要戰場,保留下來眾多紅色文化遺產,形式多樣,分布廣泛。物質形態方面,金華保存眾多革命遺址、名人故居、紀念館和紀念碑等。非物質形態方面,金華革命戰爭和新中國建設過程中遺留下來寶貴的精神財富,如義烏的創業精神、東陽的工匠精神、浦江的清廉之道等。
紅色文化代表著馬克思主義的先進文化,蘊含著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論和世界觀,對于鄉村振興具有巨大的引領作用。然而,發展中的紅色文化目前也呈現出一些亂象,亟須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其指明方向。
紅色文化中的馬克思主義生存論就是要從現實的人的存在出發,觀照紅色文化存在系統中人的生命存在、生命敘事、生命情感以及生存方式、生存處境、生存價值等[4]。金華革命戰爭中涌現出一大批感人至深的紅色人物故事,是對生存價值的靈魂拷問。如,“我為革命死而無憾”的朱鴻儒。1928年,他與幾位革命同志共同研究成立了中共義烏縣委并被選舉為縣委書記。此后,他滿腔熱血奔走于各大鄉村擴大基層組織力量,加強黨的領導。1929年,任東陽縣委負責人,領導群眾運動。1930年冬,他被叛徒出賣被捕,獄中受盡萬般折磨、威逼利誘仍初心不改。次年,敵人狠下毒手,行刑前他慷慨激昂:“我為革命死而無憾。請告知我父母讓他們多多保重身體,勿以兒為念!”于是高唱國際歌,昂首闊步走向刑場,正氣凜然,慷慨就義,年僅25歲。從這些感人肺腑的紅色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用生命詮釋存在價值,感悟生命情感。然而,鄉村振興中紅色故事的挖掘程度受限,其感染人的教育價值尚未發揮。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在實踐的基礎上主體對客體能動的認識,是從交往實踐中把握主體間的認識交往關系。金華的紅色文化也是金華革命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遺留下來的先進文化。然而,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城鄉差距拉大,鄉村對于物質生活的追求遠遠大于對紅色文化內涵的理解,從而忽視了紅色文化中對于信仰、對于事業的炙熱追求,造成內心空虛、信仰缺失、唯利是圖的后果。鄉村振興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有效途徑,而真正的鄉村振興必然是經濟富裕與文化興盛共同振興的雙贏局面。因此,鄉村振興必然以紅色文化的精神實質為著力點,提升鄉村人的精神涵養。
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中普遍聯系、發展、矛盾的觀點映射于紅色文化體現在紅色文化開發利用要充分聯系實際,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找到發展中的主要問題。金華紅色文化的發展要根據實際情況與時俱進,其下轄各個縣市的發展就要在各具特色的基礎上發揚光大,如義烏的商貿文化、浦江的廉政文化、永康的工匠文化等。紅色文化要獲得可持續發展必然適應時代新潮流,把過去、現在、未來有機聯結起來,當然發展的基礎必然是以“人”為中心的發展。因此,鄉村振興在利用紅色文化時,既要著眼繼承過去的,又要立足發展現在的,更要重視創新未來的。
馬克思主義價值論對紅色文化體現為其對于個體、階級、社會的積極意義,構建紅色文化價值體系使其對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關鍵所在。鄉村振興中紅色文化價值體系就是發揮紅色文化在價值引領、信仰追求方面的內在優勢,豐盈鄉村人的精神世界,凈化他們的思想境界,提升他們的文化修養。它倡導的是樹立堅定的社會主義方向、喚醒村民的紅色情懷,堅定社會主義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底氣。同時,鄉村文化自信的增強能夠大大提升村集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是基層民主建設的取得成效的重要支撐。
紅色文化的科學發展能夠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完善基層民主、增強信仰追求和提升鄉風民風。而哲學路徑的選擇能夠使紅色文化助推鄉村振興的路線圖更加清晰明確、有章可循、有理性基礎。
紅色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教育輻射作用未得到有效發揮。村民“腦袋空,錢袋實”并非真正的振興,只有文化與經濟共同繁榮,才能夠達到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局面。目前紅色文化的開發利用僅限于參觀游覽,而對其內涵的深入挖掘也需要產業布局優化,從現在走馬觀花式的開發轉變為體驗式和參與式的利用,增強教育輻射的深度和廣度。當前紅色旅游成為紅色文化輸出的最主要形式,也是鄉村振興經濟效應的集中體現。然而,簡單的旅游線路設置未能達到文化傳播的作用,反而通過戲劇表演、場景重現、娛樂游戲等深度參與活動和文旅紀念品開發等產業鏈延伸能夠潛移默化地推動紅色文化走進人們心里。
當前人們對于紅色文化的開發利用存在偏頗之處,認為它只是充實鄉村物質生活的一種方式而對于其本質內涵、真摯情感和教育功能認知較少。鄉村振興中,我們要堅持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不能囿于過去的和現在的情景看問題。我們不僅要繼承紅色文化精髓,更要結合時代主題創新其發展模式和內容。鄉村只有文化自信才是由內而外的自信,才是有底氣的自信。創新發展模式就是要充分發揮它的教育功能,實現“扶志”與“扶智”結合,“造村”與“育人”融合。在鄉村振興戰略下,通過“文化傳承”使得新一代不斷繼承和創新先進傳統文化,通過“文化反哺”使得老一輩感知新問題、接受新事物,從而走向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5]。
鄉村振興戰略正在大舉實施,紅色文化精準開發是鄉村發展強大的推手。當然,每個鄉村都有各自的個性和特色,不是千篇一律的,因此紅色文化開發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同樣是紅色旅游,義烏的陳望道故居開發信仰教育,何斯路村探索基層民主,不同的開發路徑獲得同樣的成功。紅色文化不能搞一刀切、照搬照抄,開發需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學會繼承文化中符合個性發展的因素,同時融入地方特色內容,只有這樣鄉村才有振興的文化底氣。
從本質而言,紅色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價值體系和文化傳統[6]。紅色文化中的積極價值導向能夠堅定人的信仰、豐滿人的情懷,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人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只有人堅定社會主義方向,摒棄唯物質中心的思想,堅持文化發展目標,鄉村建設走好城鄉融合之路、富裕之路、興農之路、綠色發展之路、文化興盛之路、善治之路,這是大勢所趨。因此,鄉村振興必然需要發揮價值體系的育人作用,純凈民風鄉風,凝聚鄉村振興的民智民心,助力鄉村振興深入發展。
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之光,散發紅色文化魅力,才能振興美麗鄉村。紅色文化具有豐富的哲學價值,凸顯生命價值,客觀認識紅色文化,辯證看待紅色文化,構建價值體系,為鄉村振興中哲學路徑的選擇提供更清晰明確的路線圖。通過哲學價值研究,鄉村振興需要抓住主要矛盾解決主要問題,堅持發展原則創新發展模式,尊重發展個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樹立價值導向改善鄉村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