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犁職業技術學院 新疆 伊犁 835000)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目標,并全面推進我國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等建設工作[1]。通過會議內容可以得知,國家高度重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并將其認識提升至與總目標相同級別。為了進一步推動相關工作的開展,習總書記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對此又進行了深度闡釋,并提出了很多具有啟發性的論斷,主要包括:(1)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要堅持依法治國原則,并將該原則確定為國家治理基本方略;(2)黨委政法委開展工作時要明確定位工作職能,全面推進現代化、法治化建設工作的開展;(3)做好社會維穩工作,并要堅持源頭治理、綜合治理、系統治理以及依法治理,動員一切社會力量推動現代化與法治化建設工作的開展;發揮干部帶頭作用,以上率下、帶動示范,堅守法律紅線、思想底線,在工作中要依法辦事,培養法治思維,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通過分析習總書記會議講話內容,可以發現國家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法治化建設,要以法治為尺度,實現依法治國,才能夠確保相關工作落實到實處。由此可見,思考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與法治化意義重大。
國家治理體系:包括生態文明、社會、政治、文化等多個方面,是在我黨領導下各項制度集中體現。國家治理能力:是指國家通過制度管理各方能力,具體包括:(1)治黨治國;(2)國防工作;(3)內政外交;(4)改革發展等多個方面。國家治理能力,能夠反映出國家對于社會的把控能力。
通過定義分析可以得知,國家治理體系、國家治理能力均是從國家角度出發,因此屬于頂層設計與建設范疇。國家在推動社會進步的過程中多從國家視角出發,開展相關治國工作。因此提升國家治理能力,構建國家治理體系,是國家發展的重要目標。反之,國家為此采取的相關治國策略,也是實現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必然選擇,能夠推進國家健康有序發展,也能夠提升黨的執政水平,穩固上層建筑結構。
現代化是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然階段,也是世界現代史進程的必然環節。現代化既是一種發展模式,也反映了人類“自然經濟—市場經濟,農業社會—工業社會”的歷史性巨變特征。無論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都需要發展現代化,促進國民經濟水平提升,這是各個國家發展的共性特征。一直以來,現代化都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奮斗目標,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提出了要實現現代化發展的任務,任務主要涉及國防、農業、工業和交通運輸業。
第二階段:1956年,中國共產黨將現代化發展任務列入黨章之中。
第三階段:1964年,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周恩來宣布我國基本完成經濟調整任務,更是提出要在不太長時間內做好現代化工作[2]。
第四階段:1982年,在第五次人大代表會議中明確提出要重視現代化建設工作,并將其作為國家發展的根本任務,在國家憲法中明確提出要加強我國現代化建設,并逐步在科學技術、國防、工農業等多個領域進行現代化建設。彭真同志在草案報告中針對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納入我國根本大法中的重要意義進行明確說明,加強現代化建設是我國撥亂反正、轉移工作重心的重要體現。人民物質生活水平提升、國家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才是國家發展之根本,所有發展都需要加強生產建設,大力推動現代化建設工程項目。除非國內、國際政治形勢發生重大變化,我國在較長時間內仍然要始終堅持現代化建設,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
第五階段:黨的十三大,對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進行了更加科學、詳細地分析,并對我國現代化發展的特殊性進行闡釋,將具體實踐目標進行了適當調整。在此次會議報告中指出,我國生產資料所有制改造工作已經基本完成,現代化也已經基本實現。但根據馬克思主義原理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理論,我黨也提出我國正處在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該時間段可能持續上百年。
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仍然體現在經濟領域,人民持續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無法得到滿足,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社會生產仍然滯后于需求。為了解決主要社會矛盾,國家在發展過程中應該充分認識到發展經濟的必要性,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通過社會各個領域現代化來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
在黨的十三大報告中,對我國現代化建設實現方式以及實現時間給出了明確的答案,推進了系統化建設工作的開展。根據報告內容,我國在21世紀50年代就可以基本實現現代化建設目標。四個現代化建設工作是逐步推進的,需要我黨長期努力才能實現。
第六階段:黨的十四大,再次重申我國加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要性,并對具體的實現路線問題提出了科學、詳細、集中的闡述。在此次會議期間,首次提出“兩個一百年”,將現代化建設分步實施,并提出物質現代化、精神現代化的兩個實踐方向。在此次會議報告中指出,到21世紀50年代期間是我國社會主義快速發展、經濟迅速提升的關鍵性時期,要全力以赴進行現代化建設,提升國家經濟水平[3]。90年代期間我國建立起新的經濟體制,完成建成小康建設目標;2020年底我國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目標建設任務,待到20年后,國家體制更加完善,現代化建設將完成第三步發展目標,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任務,符合世界歷史發展進程,將進一步提升國民經濟水平。
第七階段:黨的十五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發展的關鍵性一次會議,在本次會議上,將“鄧小平理論”作為現代化指導思想寫入黨章,并對如何進行現代化建設以及增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信心進行了深入闡釋[4]。在這次會議中指出,我國之所以在短短的20年期間就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這與我國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方向,并不斷克服現代化建設中的困難有直接關系。
第八階段:黨的十六大做出“三個代表”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思想成果的論斷。此外,在此次會議上,對于我國的領導思想也提出了新要求,只有不斷創新才能夠真正實現“三個代表”真正的思想領導意義。
第九階段:黨的十七大,對于社會主義現代化任務目標進行了重申,并提出“國家現代化”建設任務。在報告中強調:在新時代下,要深化改革開放建設,其根本目標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通過提升社會主義生產力推動現代化建設工作,真正地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5]。
第十階段:黨的十八大,重申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將現代化建設目標、建設任務與其相結合,給予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發展新角度,豐富了理論內容,也給現代化實踐提出了新的機制[6]。在十八大會議上,我們能夠感受到黨帶領13億中國老百姓推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信心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性。
沒有社會主義法治化進程,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今天,回顧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程,黨始終高度重視現代化建設與法治化工作的辯證統一關系,結合我國歷史發展進程有步驟、有計劃、科學地開展現代化建設,充分體現了黨治理理政水平、治理路徑、法治思想。
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在以往國家會議要件中并沒有單獨提出,而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給予了清晰的概念解釋[7]。根據習總書記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講話內容,通過前文分析,可以得知其精髓在于法理觀念、法治精神,在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發展過程中,不僅要堅持現代化發展任務,更要始終遵循法治化建設規律,彰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推進和保障作用,因此,黨的十八大以來,更加突出法治發展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中的作用是這一階段最為明顯的特征。
治理體系法治化是其核心發展要求,符合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方向,也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發展的客觀趨勢和必然要求。胡錦濤在一系列會議中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定要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程序化建設,增強公民政治參與性,并就如何實現法治化國家發展工作,提出兩個關鍵性概念,分別為法治化判斷標準與國家各項工作開展范圍。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對社會主義法治現代化建設有了清晰、系統化認識。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提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強調了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具有極其重要地位,“全面深化改革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明確提出在未來經濟發展中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并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雖然沒有對彼此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系統化論,但卻從系統化角度對其進行了論述分析,并提出國家治理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原則,并同時開展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依法治國一體化建設[8]。從范圍屬性以及工作對象而言,政府行政現代化及法治化都屬于國家治理范圍之內,推進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發展必然要從多個方面開展工作,才能夠構建現代化、法治化發展體系的。在這一過程中還需要堅持國家、社會、政府之間一體化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相關講話中也提出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等角度分析國家治理。在國家發展過程中,要緊緊圍繞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實踐制度創新,提升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建設讓群眾滿意的高素質的國家治理隊伍。讓現代化的國家治理能力真正服務于群眾,讓社會主義法治化、現代化建設成果真正惠及人民群眾。
在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分析過程中可以發現,現代化、法治化始終貫穿其中,促進其現代化、法治化發展是增強國家綜合實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選擇和必由之路。因此,要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創新制度,加強頂層設計,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