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冬梅
摘 要:脫貧攻堅是2020年我國消除貧困、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首要任務。在我國農村扶貧開發及其反貧困工作取得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的同時,源于各種原因導致的“返貧”現象頻發,“返貧”是農村扶貧開發及其反貧困戰略實施中的一項頑疾。理性分析返貧的原因,搭建以農民為主體、以激發農民內生動力為核心的產業扶貧,既是一項緊迫的現實任務,又是一項長遠的戰略任務。
關鍵詞:農村;貧困戶;脫貧致富;內生動力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0)11-0024-02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7.4億人[1],成功走出一條擺脫貧困的獨具中國特色的減貧道路,中國運用中國智慧和勤勞的雙手,消除了占世界80%的貧困人口,這一成功之舉被稱之為減貧的“中國模式”而被載入世界發展史冊。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多次強調脫貧攻堅對于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意義,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動員全社會各方力量,出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舉措、新政策,形成了內涵豐富、思想深刻、體系完整的脫貧攻堅戰略思想,堪稱中國共產黨實現脫貧攻堅的重大理論創新,拓展了中國特色的脫貧攻堅道路,脫貧攻堅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六千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百分之十點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中國的脫貧攻堅為全球減貧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形成了全球減貧事業可借鑒的“中國方案”。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致2017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賀信中,高度評價了中國精準扶貧成就,稱贊“中國的精準減貧方略是幫助最貧困人口、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宏偉目標的唯一途徑。中國的經驗可以為其他許多發展中國家提供有益借鑒”。
在我國農村脫貧攻堅及扶貧開發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同時,源于各種原因已脫貧又“返貧”的現象頻繁發生。返貧現象是世界上任何一國在消除貧困實施過程中都會經常出現的經濟社會現象,在我國西部地區出現的返貧概率遠遠大于中東部地區。在我國西部地區,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返貧人口超過脫貧人口的現象。返貧會降低甚至抵消掉扶貧所取得的來之不易的成果,甚至會使其再次脫貧舉步維艱,來自于心理層面的打擊更為嚴重。針對返貧,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直面該命題,強調:防止返貧和繼續攻堅同樣重要,已經摘帽的貧困縣、貧困村、貧困戶,要繼續鞏固,增強“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
如何鞏固已取得的脫貧成果,有效遏制邊脫貧邊返貧的現象,是真正解決可持續脫貧的根源性問題。
一、可持續脫貧的難點所在
盡管長期以來國家和社會為脫貧攻堅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人力、技術和配套設備,但是救濟式扶貧并未從根本上真正實現農村貧困戶脫貧致富的目標,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及扶貧貸款等,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脫貧主體——農民在物質資源上的匱乏和貧窮現狀,確實收到了扶貧的前期和暫時成果,然而它所涉及改變貧困的持久動力依然是表面的、淺層次的,甚至可能是無效的。以輸血的方式使貧困戶暫時擺脫了眼前物質匱乏式的脫貧,難以保障其今后獲得走上富裕生活的持久能力。
據全國農村住戶抽樣調查的結果顯示,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勞動力比重明顯偏低。葉宏(2011)認為,農村居民在全國人口中占據了絕大多數,但從總體上來講,他們的各項素質卻都相對較低,離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還有較大的距離。在不少農村地區,部分農民因為文化素質低,傳統觀念的根深蒂固,思想與行為又受制于狹隘保守與急功近利等小生產意識的影響和束縛,嚴重影響了農民自身的脫貧致富[2]。
農村的貧困不僅是一種經濟問題,更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它不僅與其自然環境、生態環境有關,而且與人文環境有著更為密切的聯系,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以及社區的文明開化程度,直接決定著人們是否能擺脫貧困的命運[3]。
返貧是世界各國在農村扶貧開發及反貧困戰略實施過程中都會出現的一種難于避免的社會經濟現象,盡管國家不同,但返貧的深層次原因大致雷同。導致貧困戶陷入貧困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因戶而異的返貧致貧原因一般來說,包括因病、因殘、因學、因災、因婚、因喪、缺土地、缺水、缺技術、缺勞動力、缺資金、交通條件落后、自身發展動力不足等。脫貧后仍有可能返貧,這主要是由于貧困人口自身存在一定的脆弱性或返貧風險沒有完全消除。農村地區貧困人口陷入‘扶貧、脫貧、再返貧怪圈的主因在于主體經濟的脆弱性,主體經濟的脆弱性與貧困互為因果。可以說,如果不對返貧多發現象予以遏制,就會對精準扶貧戰略的實施帶來嚴重阻礙”[4]。
雖然返貧致貧的原因很多,但只要抓住關鍵因素和薄弱環節,就能夠找到防止返貧致貧的根本之策[5]。農村貧困戶由于文化程度的低下,導致觀念、思維方式及掌握農業技術的能力都成為脫貧攻堅進程的掣肘因素,嚴重阻礙了農村脫貧致富的進程。
二、脫貧攻堅的應對之策
(一)激發農民內生動力是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
馬克思認為,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第一位的因素,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中最為關鍵的核心要素。在社會實踐中,人作為實踐的主體,是在外部環境的刺激下,通過主體的主觀意識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環境只有通過人自身才能真正發揮施之于實踐的作用。作為實踐主體的發展動力有兩個來源,一個是源自于外在的動力,一個是源自于內在的動力。外在的推動力,對于實踐主體只具有暫時和短期的助力效果,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來自于外界的推動力就會逐漸消失殆盡,而很難成為持久發展的動力。一個人、一個群體乃至一個國家真正的發展動力源自于其內生的發展動力。因此,激發農民的內生動力,就成為當前可持續脫貧的現實課題。
人的內生動力都是經歷了一個外化—內生—外化的過程。人的內生動力不是憑空被喚醒和產生的,一定是在實踐中,在從事的某項事業中被激發和逐漸內生的。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是每個農民的內心所屬,是任何人都無法阻擋的。因為世界上沒有人心甘情愿過貧苦、沒有尊嚴的生活。“輸血”只是一時,“造血”才可使農民獲得持久的致富能力。增強“造血”功能是農村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唯一路徑。在我國當前的脫貧攻堅中,必須把農民作為第一主體、納入理性的可持續脫貧的思考范圍。構建以農民為主體、不斷激發農民的內生動力、全方位可持續的動力系統就成為可持續脫貧的第一要義。
(二)產業扶貧是實現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
筆者認為,農村貧困戶的內生動力是阻止返貧和可持續走上脫貧致富道路的根源性問題,而產業扶貧是激發農村貧困戶內生動力產生和發揮實際作用的重要抓手。在中國廣大的農村,有著眾多可開發和利用的綠色資源和人文資源,通過能人帶動,因地制宜地建立適合當地生態環境的產業扶植,圍繞產業在農村扎根、生長、發展的多項技術技能傳授和配套措施的支持與跟進,引導農村貧困戶走上脫貧致富道路。在授之以漁中激發農民群體的內生動力,是最行之有效立竿見影的做法。針對農民整體文化素質較低的現狀,教育扶貧先行,加上農業技能的跟進,在增強農村貧困戶脫貧致富內生動力的前期、中期和后期都彰顯了極其關鍵的作用。在產業扶貧授之以漁的過程中,提高農民的文化程度、轉變農民的思想觀念,教育先行,技能跟進,既授技、授能又授智、授志,產業扶貧與農民的內生動力激發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方可取得持久的脫貧致富的能力。
在當前全面促使農村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偉大戰役中,始終都要堅持“借米不借柴”的基本準則,要堅決遏制懶惰成性、等靠要等不良行為,促使農民自己主動參與到脫貧攻堅行列中來,必須讓農民切實樹立起只有勤勞方可致富、美好的生活是需要靠雙手去創造的、致富是農民自己的事情的基本理念。逐漸逐級提高“借米”的門檻和標準,達到哪個標準發放相應標準的扶貧資金,運用獎懲結合的方式逐漸從外部向內推動,引導貧困戶走上勤勞致富的道路。
我們國家的扶貧攻堅戰,既要遏制農民的“等靠要”懶惰意識,又要對真正主動進入脫貧實踐的農民給予技術、政策和配套資金的扶持,強化扶貧模式協同,注重扶貧開發政策銜接,建立相配套的風險評估措施和獎勵措施。只要是肯付出勞動的農民都會行走在致富的大路上,國家要為特殊的弱勢群體兜底,不為懶惰的農民兜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引導和確立脫貧致富的正確方向,發揮國家寶貴資源最大的成效,持續固化已取得的脫貧成果。
建立以農民為主體,以激發農民內生動力為核心的脫貧攻堅策略,是解決農村貧困問題的根本原則。堅持產業扶貧與扶智、扶技、扶業“四位一體”的可持續脫貧的重要路徑。集中針對農村生態地理環境優勢,優先建設發展當地特色產業,包括綠色生態產業為龍頭的產業,進而發展生態旅游業、農產品和手工藝品加工業等多系列的支柱產業,才能逐漸多渠道提升貧困地區農民的自我發展、自我開發能力。多管齊下、多點發力、多措并舉,方可破解廣大農村“美麗的貧困”,引導農民真正走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
農村貧困人口全部可持續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剛性指標。2020年是中國奪取脫貧攻堅的決勝年,必須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充分彰顯了習近平總書記的為民情懷和我們黨的一貫宗旨。
參考文獻:
[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7.4億人[EB/OL].光明日報,[2020-03-23].https://zhuanlan.zhihu.com/p/43719797.
[2]葉宏.中國農村文化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1.
[3]姚慧琴.西部藍皮書:中國西部發展報告[R].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4]王剛,賀立龍.返貧成因的精準識別及治理對策研究[J].中國經貿導刊,2017(8).
[5]姚學剛.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的思考和建議[J].農業經濟,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