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朝華
摘 要:本文所指的基層干部,主要是指縣級以下干部。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時期,人們的生活節奏普遍加快,工作壓力日益加大,由此所產生的心理障礙、心理疾病也逐漸增多。基層干部作為一個特殊群體,面對社會誘惑,承擔繁雜的工作與家庭責任,同時,也面臨著更多的壓力,產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這使得增強基層干部的心理調適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通過分析基層干部的心理健康現狀、問題和成因,提出加強其心理調適能力的對策,以期最大限度發揮基層干部的正能量,在實現中國夢進程中發揮出更大作用。
關鍵詞:基層干部;心理困擾;心理調適能力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0)11-0038-02
基層干部是黨的方針政策在基層的具體執行者,是基層社會發展與穩定的組織者,也是直接責任者。新常態下,我國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時期,基層干部承擔著更多繁雜的工作和家庭責任,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基層干部的心理壓力。研究基層干部的心理問題,增強基層干部心理調適能力意義重大。
一、新常態下基層干部心理困擾的突出表現
現階段,很多基層干部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總結而言,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問題。
(一)心理疲憊傾向
不少基層干部因長年累月處在條件最艱苦、矛盾最為突出的基層,每天都要重復處理一線乏味繁重的工作和事項,導致身心疲憊。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精神萎靡不振,工作熱情和激情逐漸減退。
(二)心理失衡傾向
一種表現為信仰失衡。少數基層干部理想信念歪曲,不信馬列信鬼神,從封建迷信中尋找精神寄托。另一種表現為欲望失衡。在社會生活中,有的基層干部習慣進行逆向比較,也就是在利益分配或升職時,常常與那些得利多于自身的人對比;但是,對于追責與受處罰時,卻常常與那些犯了影響極為惡劣的過失或錯誤的人對比。有的基層干部長期存在“懷才不遇”心理,總認為個人能力不差,甚至強于其他人,為何他人步步高升,而自己“原地踏步”,心中備感挫折失意。有的通過與別人比職級待遇、住房條件等方面,任何一方面都不如別人,甚至有天壤之別,從而產生嚴重的心理失衡和自卑失落感,導致最初的人生價值取向和工作態度發生蛻變。
(三)心理郁悶傾向
作為一線干部,一者,長期處于復雜的基層社會環境中,面對各種繁重的事務而承受巨大的工作壓力,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歷練;二者,因為個人在事業上待遇和仕途等方面與他人相比相差太大,常常處于弱勢狀態。部分自恃清高且具有一定優越感的一線干部,也滋生出內心的失落感,而因此迷茫和自閉等,有些人因長期得不到釋放而導致心理抑郁。
二、基層干部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造成基層干部心理焦慮、不平衡、抑郁等現象的原因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自身原因所致
絕大部分心理問題是因為自身主觀原因所致,首先是個人理想信念動搖。有的基層干部理想信念動搖,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權力觀等都發生了畸變。精神支柱被動搖,因而產生心理的不平衡、失落和自卑感。再者,基層干部對心理健康認識不透徹。經過調查發現,很多基層干部對相關知識不了解。部分基層干部認為心理問題是一種精神疾病,是精神異常的表現,所以在很多場合都會有意回避心理問題,甚至拒絕就醫診斷,更別談主動尋求醫生治療或自救。還有部分基層干部對心理健康比較重視,可在實際生活與工作中卻不會進行自我疏導和減壓。
(二)來自社會的壓力加大
壓力過大是造成基層干部心理異常的重要因素。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環境和各種基層矛盾,使得基層工作越來越難以開展,再加上上級領導的要求和公眾的訴求在不斷提高,基層干部所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這無形中給基層干部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
(三)來自家庭的壓力
干部作為“人”,他們也有家庭、子女。很多一線干部任務繁重,在工作中投入了幾乎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顧及家庭偏少,影響對孩子的關愛和教育,導致家庭關系不和諧,甚至出現家庭危機。一些干部內心矛盾,產生愧疚感,這些來自家庭的壓力在很大程度上危害到他們的心理健康。
三、強化基層干部心理調適能力的對策
基層干部隊伍狀況直接關系黨的執政效率和執政能力建設,也關乎黨和政府形象。為此必須注重解決基層干部的心理問題,增強基層干部的心理調適能力,著力加強基層干部隊伍建設。
(一)堅持精神激勵,注重物質激勵手段
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與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是相輔相成的。在社會管理學中,精神鼓勵始終是一項重要手段。它能使人產生工作成就感,得到心理滿足,并對個人發展前景充滿憧憬,從而激發工作熱情。但是隨著社會發展,基層干部特別是處于中青年年齡段的基層干部在衣食住行以及子女教育、老人贍養、人情往來等諸多方面面臨巨大壓力,現實的物質生活需求不斷提高。因此單靠精神激勵難以更加有效激發基層干部的工作熱情,由此必須堅持精神激勵和物質驅動并重的原則,一定程度上重視發揮物質激勵作用。良好的工作條件、工資待遇和社會福利都是一種現實的物質激勵手段。確保合理直至較為寬裕的工作收入,能使基層干部充分感受到安全感、幸福感,繼而逐步消除浮躁、焦慮、壓抑等不良心態,達到內心的和諧,并最終實現與社會的和諧。這種和諧健康的社會心理氛圍,有利于他們保持良好心態,有效履行工作職責和社會責任。
(二)注重排負減壓,切實加強人文關懷
針對基層干部面臨的各種壓力和層層問責的狀況,相關部門要主動為他們減壓,提倡開短會、講短話,不鼓勵“五加二”和“白加黑”的工作方式。提倡勞逸結合,尤其是要督促一線單位嚴格貫徹落實干部年休假和年體檢等制度,以此體現單位的人文關懷,緩解基層干部的心理壓力,要將這些制度作為重點來抓,單位不能以工作量大為由,延緩或打亂基層干部的假期,也不能損害他們的體檢等權利。不僅如此,還要適當地舉辦一些不同類型的文體活動,以此舒緩他們的壓力、活躍氣氛、強化凝聚力,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
(三)優化管理方式,營造良好用人環境
人才選用不公平是導致干部出現心理問題的一個關鍵性原因,有關部門要對干部人事制度加以改革和完善,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從全局出發,積極健全基層與機關以及內部之間的輪崗與培選制度,真正做到人盡其用,重點營造“公平、公正、公開”的人才選用環境。同時建立科學規范的領導干部考核評價體系和配套的激勵機制,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為干部的晉升提供機會均等的平臺,充分發揮干部考核評價的激勵鞭策作用,從用人導向上為基層干部創造減輕壓力、保持良好職業心理狀態的環境和條件。
(四)實施心理干預,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干預是保持基層干部身心健康的一種重要手段。重視和加強基層干部的心理干預,可以促進他們的人格向積極方向發展,從而增強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壓能力。有調查顯示,大部分基層干部并不了解心理健康知識,面對壓力不知如何有效減壓。為此,單位部門要帶頭做好干部的培訓工作,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到日常培訓工作中,制訂年度培訓計劃,并作為重點培訓內容來進行有計劃的培訓和教育。對于基層干部心理健康現狀,要探索成立心理健康機構,可引導部門與心理健康專業機構合作建立干部心理健康中心,開通健康熱線,搭建覆蓋全市縣鎮鄉村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充分發揮遠程教育作用,以手機信息網、黨員博客等為載體,一起為基層干部緩解心理壓力提供強大支持。真正提高他們的心理自評、承受與調節等能力。
(五)加強自身建設,培育心理調適能力
基層干部身處工作一線,與廣大民眾最為接近,要對他們的心理自調能力給予充分的關注,幫助他們維持樂觀積極、平和與健康的心理狀態。
1.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良好的心理狀態也就是樂觀積極、平和、穩定的心理狀態。想要實現這一目標,要先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基層干部只有先做到這三點,才能解決好權力觀、地位觀和利益觀等問題;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才能對個人的優缺點加以客觀的評價,以一顆平常心面對生活和工作中的得與失,才能抵抗得住社會中的各種誘惑與挑戰,進而真正自然排解負面情緒,消除消極、浮躁、貪奢和壓抑等不健康狀態,始終保持平衡、淡定的心態。
2.及時實行情緒管理
當產生不良情緒時,一定要及時予以宣泄和調節,因為壓抑會使不良情緒愈演愈烈。宣泄的途徑很多,比如運動、唱歌、向他人傾訴、寫博客等。這些都能快速釋放內心的郁悶,有利于身心健康。在情緒激動時,可以深呼吸,聽輕音樂和做一些肌肉放松活動,以此舒緩緊張感和沖動感、實現內心的平復與寧靜。
毋庸置疑,基層干部的心理調適能力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國家、社會、組織、基層干部自身及家人朋友的共同關注和努力。相信通過各方配合協作,基層干部的心理調適能力一定會得到切實有效的提高,促進他們以更好的心態面對社會和工作,最大限度發揮基層干部的正能量,在實現中國夢進程中發揮出更大作用。
參考文獻:
[1]陳■,黃萍,余樂.成都基層干部壓力源分析及科學化調適策略[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11(5).
[2]肖家賦.基層干部心理倦怠的成因及對策[J].華章,2012(33).
[3]張濤.基層干部心理問題的組織疏導和矯正[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8(4).
[4]張澤鑫.健全基層干部關愛機制的思考與探索[J].管理觀察,2020(24).
[5]杜海峰.關于加強西部農村基層干部隊伍建設的思考與建議[J].國家治理,20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