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多揚
摘 要:“三農問題”始終是黨和國家高度關注的問題,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這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部署。鄉村旅游作為旅游熱點,適合鄉村地區的經濟發展,也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注入活力。本文以福州市鄉村為研究對象,分析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在政策落實過程中依托于鄉村旅游帶動經濟的發展,分析鄉村旅游發展要素,發現福州市鄉村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結合實際情況,提供解決問題的路徑,推動福州市鄉村旅游的發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鄉村旅游;發展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0)11-0068-02
為適應改革發展的新要求,改變農村地區貧困的面貌,黨和國家結合我國目前國情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福建省結合本地發展推出系列舉措,并提出:堅持“五個留住”,落實“多規合一”;產業中計劃創造十個“千億產業”,以及為農業發展實現特色化的“五千工程”等系列措施[1]。鄉村旅游依托鄉村景觀特色和獨特的文化資源,迅速成為國內的旅游熱點,并具有優化產業結構、改善生態環境、傳承鄉土文化、實現改善農村地區的治理機制和提高生活水平的作用[2]。福州市作為國內優秀旅游城市,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過程中,通過鄉村旅游的發展,逐步實現富民富村。
一、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旅游發展要素分析
(一)交通區位便利,促進鄉村產業形成
鄉村道路的建設是實現鄉村擺脫貧困面貌的重點。“要想富先修路”依舊在鄉村地區改變舊面貌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例如,寧德市霞浦縣東安村坐落于東安島,屬于霞浦縣半小時旅游經濟圈,獨立海島的特色形成風景優美的海島景觀,島內擁有特色灘涂攝影點和大面積的海洋養殖產業,隨東安島跨海大橋的修建,便利的交通使島內加強了與外界的聯系,實現了東安村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3]。
(二)資源條件豐厚,助力鄉村產品形成
鄉村發展經濟既需要傳統產業的支撐,又需要因地制宜實現產業融合。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綠色環境,可以構建健康的農業發展模式,如休閑農業等。例如,寧德市福鼎市赤溪村位于太姥山腹地,在實現脫貧中充分發掘其中的自然資源,建設各類景區、農家樂等,將旅游發展與精準扶貧相結合,落實到鄉村發展上,實現脫貧致富[4]。
(三)鄉土風貌獨特,構建鄉村文化特色
城鄉之間產生的差異化,使得城市居民回到鄉村,找回“鄉愁”,體驗鄉土文化,一定要注重對于文化內涵的表達,表現出濃濃的“鄉愁”,才能將文化的標簽牢固地鎖定在鄉土中。例如,泉州市永春縣南美村屬于永春縣僅有的兩個回族少數民族村落,在鄉村旅游開發過程中,局限于山地交通的不便,促使回族村落形成獨有的文化資源聚集地,有著海絲文化的底蘊,在漢族文化聚集下,南美村形成的特色文化是其重要的旅游文化資源[5]。
(四)投資環境適宜,促進鄉村持續發展
基層政府組織需要積極發揮主導作用,拓寬多種融資渠道,既能夠激發村民生產積極性,又能夠提高村民在自治組織中發揮民主議事的作用。例如,漳州市南靖縣擁有豐厚的土樓文化特色資源,在開發鄉村旅游民宿中形成獨特的人文景觀,南靖縣政府依據省政府關于旅游發展的相關政策,因地制宜出臺相關民宿發展的政策扶持,并實施民宿評定星級的獎勵措施,鼓勵村民參與民宿開發建設的同時,也促進南靖縣民宿業的發展[6]。
二、福州市鄉村旅游發展現狀與不足
(一)福州市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據2019年福州市鄉村旅游數據顯示,全市鄉村旅游經濟收入達114.29億元,增長20.6%。福州市旅游產業發展同時帶動就業人口的增加,其中鄉村旅游經營單位實現直接就業人數2.80萬人,間接就業人數37.15萬人。實現村民增收15.61億元[7]。基于資源和政策的優勢,福州市在鄉村旅游發展領域也逐漸深入。
1.旅游基礎設施逐漸完善。旅游基礎設施作為景區的“門面”,對游客的體驗產生直接影響。福州市通過省級專項資金針對全市的旅游廁所、游客中心、停車場等鄉村旅游景區項目進行規劃和建設,逐漸完善旅游基礎設施。
2.構建鄉村旅游品牌矩陣。福建省打造“清新福建”的省旅游品牌項目深入人心。福州市在品牌塑造及宣傳領域成果顯著,目前共營造109個省級鄉村旅游特色村、11個星級特色村、11個精品示范點,逐漸形成“特色村—星級村—精品村”的品牌矩陣,塑造福州鄉村旅游品牌形象。
3.“紅色”產品賦予內涵。福州市作為省內的革命老區,紅色旅游資源豐富,推出“紅+藍+綠+古”特色旅游產品,將紅色旅游資源與沿海特有的藍色濱海資源,以及綠色生態環境和古村民居相結合,為鄉村旅游的發展賦予新內涵。
4.節慶旅游助力鄉村振興。鄉村通過舉辦節慶活動,形成文化特色,能夠塑造良好的鄉村形象,形成本地的旅游文化IP。福州市通過打造“十大鄉村旅游點”等城鄉旅游網紅品牌,既彌補旅游活動受季節性的影響,又延長鄉村旅游的時限。
(二)福州市鄉村旅游發展的不足
1.目標游客群固定,吸引力不足。自駕游、親子游等旅游方式選擇在城市周邊鄉村,避免了由于長距離帶來的成本增加,但同時在吸引游客群上產生了阻礙,一方面鄉村需要在內部創新產品,提高消費者的體驗質量,實現滿足“鄉愁”的感覺;另一方面需要擴大消費市場,偏遠地區無論在空間距離,還是品牌影響力都會產生阻力。
2.同質化嚴重,鄉村文化表現不足。閩越文化、海洋文化等地域文化為福州市鄉村旅游發展提供特色的發展路徑,但是在實際開發過程中,單純依靠于景點、舊址等載體,尤其擁有“歷史文化名村”稱號的鄉村,缺乏文化表現,傳統節日、民俗活動等由于季節性影響以及鄉村文化符號的缺乏,導致旅游文創產品、建筑遺址等內容同質化嚴重。
3.專業隊伍缺乏,參與度與創新力不足。專業隊伍的缺乏一方面體現在產品的創新,另一方面表現在游客對服務的滿意度。鄉村旅游的發展依靠于基層政府部門和本地村民,這在發展鄉村旅游和實現鄉村振興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專業人才缺失現狀,并且普遍存在參與度低、創新力低、專業素質不高等問題,使得專業隊伍與當地村民無法形成合力。
4.鄉村開發參差不齊,市場推廣乏力。福州市在發展鄉村旅游中存在開發程度參差不齊現象,投資商在對鄉村過度開發中導致村落舊址舊貌的破壞,造成對文化資源損壞以及鄉村原貌改變而失去原真性,但是開發程度較淺,便會導致品牌影響力低下。
三、福州市鄉村旅游發展建議
(一)擴大市場維度,促進鄉村旅游品牌建設
旅游市場在開發中,應注重廣度和深度的開發,通過對發展現狀進行實地調研,分析鄉村資源的優劣勢,形成對鄉村資源的宏觀掌握。品牌的建設具有典型意義,能夠成為旅游吸引物,在區域文化相似的村落以及資源銜接緊密的鄉村,可通過共同打造品牌,形成整體規劃和布局。對于含有代表性的古建、遺址的村落,在對資源保護的同時,挖掘其內在的文化價值,并依靠市文旅部門在互聯網等媒體矩陣的影響力,如在“遇見福州”公眾號進行文化品牌宣傳,以此提升知名度。
(二)激活文化特色,提升鄉村旅游文化內涵
傳統文化能夠讓城市居民體驗文化差異的新鮮感和滿足感,在現有條件下一方面通過已有的傳統民俗和傳統節日,活躍于旅游市場,另一方面需要激活傳統文化,福州擁有傳統的閩劇、評話、壽山石雕等文化元素,需要通過喜聞樂見的方式表達和發揚。由于當前農村地區的精神文明還不能滿足人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現狀,需要通過鄉村圖書館、休閑活動室以及對傳統文化進行輸送和展示,如戲曲、小品等。
(三)豐富產品形式,培育鄉村旅游人才隊伍
鄉村振興扎根于鄉村地區,農業的發展尤為重要。沿海漁村,在發展海上種植業的同時,發展海上觀光,加入體驗式元素,構造休閑與觀光、漁業與旅游業相結合的格局。通過與院校合作的模式開發鄉村研學項目,一方面將中小學生融入鄉村中去體驗生活,將課堂移到鄉村,達到素質教育模式方式的探索和實踐;另一方面也能夠促進鄉村地區配套設施的建設,促進研學基地的建設。通過與院校、規劃企業合作,對旅游產品逐漸開發,以點帶面,逐漸形成經驗傳授,既可以在實踐中培育本地人才,又可以通過院校合作實現專業人才與本地村民形成合力。
(四)文旅產業融合,助力鄉村旅游持續發展
鄉村振興在促進產業間的融合中發揮重要作用,尤其基層單位在創新過程中,一方面以文促旅,合理開發資源,并提升村民文化自信,文化自覺,將文化資源作為主體,避免隨市場導向而將鄉村失去原真性;另一方面,文旅部門在落實政策同時做好監管,招商引資過程中避免對資源的過分利用,注意傳統文化的傳承,并且政府內部需要防止因體制僵化造成的效率低下,將更多的發展權利和資源下放,促進鄉村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共福建省委 福建省人民政府 印發《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EB/OL].[2020-05-10].http://www.moa.gov.cn/ztzl/xczx/yj/201811/t20181129_6163973.htm.
[2]蔡克信,楊紅,馬作珍莫.鄉村旅游: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一種路徑選擇[J].農村經濟,2018(9):22-27.
[3]葉茂樂,林波.基于“共生理論”的濱海漁村旅游發展探究——以霞浦縣東安村為例[J].城市建筑,2019,16(22):14-20.
[4]張光英.基于旅游資源優勢的精準扶貧路徑研究——以福建省福鼎市赤溪村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17(17):141-145.
[5]尤雅琪.泉州南美回族鄉村旅游發展路徑探析[J].武夷學院學報,2017,36(8):52-57.
[6]周建標.發展鄉村民宿旅游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選擇——以福建省為例[J].經濟視角,2018(6):93-99.
[7]2019年福州市“高級版”鄉村旅游駛入快車道[EB/OL].(2020-03-04)[2020-05-10].http://wlt.fujian.gov.cn/wldt/sxdt/202003/t20200311_52140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