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潮
摘 要:網絡言論是公民言論表達權在網絡空間的自然延伸。由于網絡言論具有主體廣泛、交互便捷、傳播迅速等特點,因此必須對網絡言論的邊界進行明晰,從而對其進行法律規制。通過對現行網絡言論法律規制體系進行整合完善,在規制與保護之間尋求平衡并明確行業自律標準,可以更為合理地規制網絡言論,有利于維護國家安全與社會公共利益,并充分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
關鍵詞:網絡言論;言論邊界;法律規制
中圖分類號:D9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0)11-0076-02
聯合國《人權宣言》第十九條規定了人享有主張和發表意見的權利,并指出其不受媒介、國界等形式的限制。我國憲法第三十五條規定,公民享有言論自由,這也明確了言論表達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這里的自由并非是一種絕對的、無限制的自由,而是應當受到言論正當性的限制。隨著科學技術與互聯網的發展,言論表達的載體也在不斷擴大。與傳統媒體相比,網絡為公民提供了更為廣泛和多樣化的表達渠道,公民的言論權也隨之自然延伸。
一、網絡言論的特點
(一)言論主體的廣泛性與隱秘性
根據2020年4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網民規模為9.04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為8.97億,占總規模的99.3%,與2018年底相比新增人數為7 992萬人[1]。網絡的普及及低門檻化,使得網絡言論發布的主體在范圍上逐漸擴大。隨著《互聯網用戶賬號名稱管理規定》《互聯網跟帖評論服務管理規定》等規定的出臺,互聯網實名制已成為主流。實名制規定要求用戶在注冊時需綁定手機或微信支付寶等方式進行“后臺實名”,否則不得發布信息,但“前臺實名”依然是尊重言論主體自愿,即其在發表言論時依然可以保有前臺的匿名性。
(二)言論傳播的便捷性與交互性
網絡信息的傳播具有實時性和廣泛性,信息共享突破了時效和地域限制,極大地促進了信息的傳播交流。網絡言論可以通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進行表達。對于網絡言論主體而言,在硬件設施的要求上只需要一部手機加上網絡即可,這也促進了網絡言論的交互,使網絡言論信息從單向傳遞轉為雙向或多向的互動。
(三)言論監管的復雜性與困難性
由于網絡言論傳播的實時性與廣泛性特點,網絡言論在表達過程中不需要前期審批和篩選,只需注冊賬號即可。因而,對于網絡言論的監管往往只能采取事后監管。而事后監管的滯后性,很難在第一時間消除網絡不良言論帶來的負面影響。特別是對一些熱點問題或公眾人物的言論,發表主體經常是基于片面事實或囿于個人情感認知因素,發表具有煽動性但缺乏理性的言論,經歷互聯網的發酵后,后續問題的處理以及恢復網絡秩序的工作變得更為困難。
二、網絡言論的邊界探析
根據我國憲法第五十一條規定,我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時不得損害國家、社會、集體及他人的合法自由和權利。基于網絡社會自身屬性,超出合理邊界行使網絡言論極易引發新的問題。這意味著應當明確網絡言論的邊界,從而對其進行更為完善的法律規制。針對網絡言論的限制應當遵循合法、合理、適度的原則[2]。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第十二條規定了任何個人和組織不得利用網絡從事危害國家安全、破壞國家統一的行為,不得傳播暴力、淫穢色情信息,不得侵害他人名譽、隱私等合法權益。《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第十四條將互聯網經營單位和上網消費者不得發布、傳播的信息類型內容通過列舉加兜底條款的方式進行了闡述。因此,可將網絡言論的邊界劃分為以下四類。
(一)禁止危害國家安全的言論
網絡的無中心性以及參與主體的多樣性,降低了國家、政府對信息從源頭進行控制的可能性。網絡時代的信息公開,也增加了國家機密被竊取或泄露的風險。更有一些敵對勢力通過發布并傳播虛假信息,編造信息危害國家及社會安定。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堅持以國家核心利益為底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因此,不得危害國家安全應作為網絡言論的首要底線。
(二)禁止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言論
網絡言論應當限定在符合公序良俗、遵守社會公共秩序、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范疇內,網絡言論的過度自由會給網絡秩序帶來極大挑戰。例如網絡中宣傳淫穢、暴力的不良言論或是別有用心的分子利用歪曲事實、編造虛假信息等方式散布網絡謠言,形成恐慌性言論,極易損害社會穩定,同時這也是對公共秩序、社會公德的破壞。
(三)禁止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言論
網絡時代公民的話語權得到不斷擴大,但由于非理性言論得不到有效控制,常常與其他權利產生沖突矛盾,出現損害他人名譽、窺探他人隱私等不法行為。網絡言論不受控制易激化矛盾,而網絡輿論則易受人控制且具有某種明顯的導向性。隱私權是人格權,其保護公民的私人信息,但在網上不經他人同意擅自披露對方姓名、住址、電話等信息,將會直接給當事人的正常生活帶來惡劣影響。名譽權是一項公民獲得社會客觀評價的權利。與傳統言論相比,互聯網言論環境的自身屬性決定了不實的網絡言論更會對公民的名譽權造成侵害。
(四)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禁止性言論
除了上述幾類禁止性言論,其他的例如通過網絡宣揚極端主義、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等言論,也均屬于法律、法規所禁止的網絡言論范圍。
三、網絡言論法律規制的不足與完善
(一)現行網絡言論法律規制存在的問題
1.立法缺乏系統性
我國有關網絡言論規制的現行立法主要包括兩類,一類以憲法為例,對公民言論自由的確定以及行使范圍做了宏觀規定;另一類如刑法中的侮辱罪、誹謗罪等規定。前者在一定程度上明確了言論權利受到保護的主體和范圍,但現行規定中并未涉及與權利缺位相對應的救濟。因此,公民基本權利保護的具體內容和具體規定只能由普通法來實現[3]。后者同樣不涉及如何保障言論自由,也未對影響到其他權利時所應進行的價值權衡[4]。我國雖然在互聯網領域已陸續出臺不同的法律法規,但涉及具體的網絡言論規制較為分散且在內容上存在交叉重疊。目前,我國還存在著不少有關網絡言論的通知、通告、辦法等,但這些條文規定多注重于對網絡言論進行限制,較少關注對網絡言論進行合理有效的正向引導。
2.權利救濟不足
由于網絡言論的隱匿性,缺乏理性的網絡言論會加劇網絡暴力、虛假信息傳播等問題的產生。基于當前立法缺乏與之對應的救濟規定,當公民權益受到損害時,對于言論主體的責任量化、侵權行為的界定等均未明確。在對違法行為進行懲處時,由于法律條文的籠統模糊,容易導致執法方式、司法判決難以形成統一的標準,不利于公民合法權利的保障。
3.行業自律有待形成標準化
行業自律作為網絡言論法律規制的一種補充,就目前而言,我國互聯網行業自律組織還有待加強。部分網絡服務商受商業利益驅使,對網絡信息在監管上存在懈怠,從而導致自律性監管的失效。并且行業自律缺乏有力的執行措施和保障手段,使互聯網商家毫無顧忌地侵犯消費者的隱私權益[5]。另有一些網絡服務者采用過于激進的監管,具體表現為在事前未做任何通知或警示、事后也不做具體解釋的情形下,對用戶發布的正常信息進行刪除、限流、屏蔽。這既是對網絡言論表達的一種不合理的限制,也同時反映了網絡自律性監管的隨意性。
(二)完善我國網絡言論法律規制的構想
1.加強立法體系化建設
首先,應當立足于我國現有的法律規制,以憲法為統帥,將其他基本法與行政規章等進行系統整合與有序銜接,完善法治建設。其次,現行法律中對于網絡言論較為籠統的規定可通過司法解釋加以明確,必要時進行適當調整與補充,對言論表達的范圍做出具體規定,對超出限度的言論行為規定相應的懲罰措施,保證公民能夠充分知曉并正確行使自己的基本權利,加強可操作性。通過從引導和監管兩個維度著手,維護網絡秩序的健康穩定。
2.尋求規制與保護的平衡
網絡時代對言論進行限制并不意味著剝奪了公民的話語權,而是在保障其他公民基本權利不受侵犯的基礎上合理地進行言論表達。網絡言論既要規制也要保護,在合理規制與充分保護之間尋求平衡。通過體系化的立法,在對網絡言論進行規制時設立合理明確的界限。除了現有的司法救濟途徑外,政府相關部門也可建立與之配套的救濟機制,將事前監管與事后懲治有效結合,在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同時兼顧公民網絡言論表達。
3.明確行業自律的標準
近年來發布的《中國互聯網行業自律公約》《中國軟件行業基本公約》《互聯網新聞信息自律公約》等文件對互聯網行業自律起到了引導作用。除了政府監管外,還應充分發揮互聯網協會在實際運作中的職能作用。因此,需要明確互聯網協會的法律地位,并通過其職能發揮引導標準化建立,積極配合政府解決相關問題。同時還可引導網民主體發揮監督作用,首先網民都應對自己的言論真實性負責,不得散布虛假不實的言論,進而通過其正確行使網絡言論表達權既能對互聯網行業的規范運行進行監督,又能反作用其自身權益的實現。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20-04-28].http://www.cac.gov.cn/2020-04/27/c_1589535470378587.htm.
[2]夏季花.言論自由的界限[J].知識經濟,2013(1):43.
[3]李語湘.論知情權與隱私權的界分——以基本權利的沖突與協調為視角[J].湖南警察學院學報,2012(4):83.
[4]張守坤.論網絡言論的法律規制[D].淮北:淮北師范大學,2019.
[5]朱理.網絡隱私權的保護與沖突[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