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
云南是中國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的輻射中心,在“一帶一路”合作倡議中具有重要地位。云南省金融系統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考察云南重要指示精神,緊緊圍繞新時代習近平對外開放重要思想,結合云南優勢,大膽探索,努力提升云南沿邊金融改革開放水平,為進一步深化區域金融改革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對加快建立多樣化現代金融體系、全面提升跨境金融服務與貿易投資便利化水平、助推云南跨越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2019年,全省實現金融業增加值1406.08億元,同比增長15%,占GDP的比重達到6.1%,連續3年穩居千億級產業行列,全省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人民幣在本外幣全部跨境收支中的比重達35%,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人民幣已成為云南省第二大涉外交易結算貨幣和對東盟的第一大跨境結算貨幣。
一、新時代金融支持沿邊開放取得新成就
(一)“開放末梢”變身“開放前沿”
云南地處中國西南邊陲,東部與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為鄰,北部與四川省相連,西北部緊依西藏自治區,西部與緬甸接壤,南部和老撾、越南毗鄰,地處中國與東南亞、南亞三大區域的結合部,國境線長達4060千米,是全國邊境線最長的省份之一。同時,云南還與泰國和柬埔寨通過瀾滄江—湄公河相連,是我國毗鄰周邊國家最多的省份之一,是中國通往東南亞、南亞的窗口和門戶。云南自古以來就有連接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陸路通道,是向北連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向南連接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是中國唯一可以同時從陸上溝通東南亞、南亞的省份,區位優勢獨特。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云南經濟金融對外開放,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考察云南時,都要求云南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的路子來,努力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譜寫好中國夢的云南篇章,為云南在新時代全國戰略布局下確定了新坐標、新定位。從2013年11月國務院批準同意云南、廣西建設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到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再到2019年8月國務院批準建設中國(云南)自由貿易試驗區,讓云嶺大地從“開放末梢”變身“開放前沿”。
(二)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為金融支持沿邊開放提供可借鑒經驗
2013年11月,國務院批準同意云南、廣西建設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經過五年的努力,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成效顯著,為全省經濟金融的持續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為下一步深化金融改革、支持沿邊開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跨境人民幣業務貢獻“云南經驗”。自2010年6月跨境人民幣業務在云南試點以來,經過10年發展,改革創新成效顯著,有力支持了云南省涉外經濟的發展。一是跨境人民幣業務特色多。在全國率先試點個人全部經常項目跨境人民幣結算及從東盟和南亞國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借入人民幣資金試點;組建人民幣國際投貸基金,開展人民幣國際投貸基金業務,促進云南對外股權投資,推動人民幣“走出去”;推動境內銀行為境外項目提供人民幣貸款,有力支持了國內企業在緬甸、老撾等地“走出去”項目的建設;支持金融機構開展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開發了“東盟七國產品體系”“越老緬產品體系”“南亞國產品體系”“跨境結算寶”等跨境業務產品體系,鼓勵富滇銀行磨憨支行采用“批量匯款、多人分攤”的方式,降低了個人單筆結算手續費,鼓勵工商銀行試運行個人邊貿產品“工銀互市通”,實現電子化系統自動清算和完成數據的申報。二是跨境人民幣業務范圍不斷擴大。截至2020年6月末,云南省與境外101個國家(地區)建立了跨境人民幣業務,其中“一帶一路”國家達38個,境外銀行在滇開立人民幣同業往來賬戶89戶,境外機構在滇開立非居民人民幣賬戶1841戶,形成以云南為樞紐,輻射南亞、東南亞的跨境人民幣結算網絡。三是市場主體認可度和接受度顯著提升。云南跨境人民幣業務已從試點初期的邊境貿易拓展到全部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投融資領域,結算主體從企業延伸至個人,跨境人民幣業務已覆蓋全省,參與企業達3800余家,人民幣成為云南省第二大涉外交易結算貨幣和對東盟的第一大跨境結算貨幣,2020年1-6月,人民幣收付在全省同期國際收支中占比是2010年試點初期的6.5倍。
2.人民幣與周邊國家貨幣兌換交易形成“云南模式”。不斷推動完善以銀行間市場區域交易為主、銀行柜臺交易為輔、特許兌換為補充的全方位、多層次人民幣與周邊國家貨幣區域交易的“云南模式”。全國首例人民幣對泰銖區域交易由云南發端,并成功實現在全國銀行間市場掛牌;銀行柜臺掛牌幣種已涵蓋泰銖、越南盾、老撾基普、緬幣等周邊國家貨幣;積極探索紅河河口地區人民幣對越南盾市場匯率形成機制,不斷完善測算指標,改進測算方式,持續發布人民幣對越南盾市場匯率,市場匯率的影響力和操作性不斷增強;中國農業銀行泛亞業務中心落戶昆明,成為全國首個非主要國際儲備貨幣掛牌交易平臺,匯率定價權逐步增強;積極推進本外幣兌換特許業務發展,本外幣兌換特許機構掛牌交易貨幣達40多種,并開通了網上預約、電話預約及線下提取服務,現鈔兌換時間僅需要2-3分鐘即可完成;搭建了云南省兩個越南盾現鈔直供平臺、西南地區第一條泰銖現鈔直供平臺以及中老雙邊首條現鈔調運通道;不斷探索企業攜帶超額人民幣現鈔出入境制度的可行性。
3.金融機構引進來和走出去突顯“云南亮點”。富滇銀行到老撾合資設立老中銀行,是全國第一家走出國門、在境外設立分支機構的城市商業銀行;太平洋證券到老撾設立了老中證券,是中國證監會批準在境外設立的第一家合資證券公司;農行泛亞業務中心、中行沿邊金融合作服務中心、浦發銀行離岸業務創新中心、建行泛亞跨境金融中心等區域性功能總部先后在昆明成立;云南外資銀行增加到8家,數量在西部地區位居第三位。
4.跨境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彰顯“云南元素”。結合云南沿邊特點,推動符合實際的跨境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服務云南省沿邊開放發展。加強與跨境清算組織的聯系,協助支持云南省跨境結算清算項目落地,積極向周邊國家推介CIPS系統全球參與者情況和運用模式,引導、鼓勵外資金融機構積極加入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推動云南省境外邊民賬戶信息平臺正式開通運行,規范云南省毗鄰國家老撾、緬甸、越南三國邊民在境內開展的金融活動,提高云南省邊境貿易陽光化、便利化,助力云南對外開放;建立境外機構開立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綠色通道”,推動開展非居民人民幣賬戶存取現業務,累計共批復沿邊州市 69家境外機構辦理業務;為加深邊境國家友好往來,促進跨境經濟發展,推動跨境金融支付服務業務,累計發展商戶28家;建立外籍人員金融消費權益保護站,初步形成了獨具云南特色的“一站一臺一宣傳”的邊境地區外籍人員金融消費權益保護模式。
5.跨境金融交流合作突出“云南特色”。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與泰國銀行北部分行多次舉行雙邊會談,推動滇泰人民幣結算從無到有,規模從小到大,促進了貿易投資便利化。2016年和2017年分別開啟了與老撾央行、緬甸央行的首次會談,建立了滇老、滇緬雙方央行機構交流溝通平臺,促進雙方金融合作向縱深發展;昆明成為全國首個設立跨境人民幣反假工作的中心城市,全省共成立1個省級中心、8個州市反假貨幣工作分中心、16個縣區跨境反假貨幣工作站,構建起“省、市、縣”三級跨境反假貨幣工作組織體系,加強與周邊國家跨境反假貨幣合作,全國首家貨幣鑒定分析中心實驗室在昆明建成,為跨境反假貨幣提供技術支持。
(三)云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加碼金融支持沿邊開放力度
2019年8月,國務院批復云南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賦予云南積極探索沿邊地區先行先試政策、推動構建開放新格局、形成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和開放前沿的使命與任務,金融支持沿邊開放再度升級。
1.多管齊下,促進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一是推動開展自貿試驗區更高水平貿易投資便利化試點業務,指導和推動銀行自律機制印發《跨境人民幣貿易投資便利化試點業務實施方案》,依據方案選取出123家優質企業,將原來所需2-3天的辦理時間壓縮到幾分鐘,通過金融服務創新進一步帶動人民幣跨境使用;二是國家外匯管理局云南省分局積極推動落實自貿試驗區外匯創新業務試點,通過網絡、微信、郵件等非現場培訓,及時將創新政策傳達到銀行及市場主體,引導企業和銀行通過“政務服務平臺”、電子郵件和銀行線上遞交三種電子化文本辦理外匯業務,大大節約了企業的“腳底成本”,切實發揮外匯管理支持自貿試驗區建設的重要作用。2020年上半年自貿試驗區收支總規模、結售匯業務量已約為全轄的1/5,截至2020年6月末,辦理經常項目購付匯、收結匯及劃轉業務服務市場主體113家;放寬貨物貿易電子單證審核條件服務市場主體6家;為試驗區相關業務提供人民幣與外匯衍生產品服務市場主體5家。三是政策創新及流程便利化推動跨境融資業務量持續增長。自實施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政策后,國家外匯管理局云南省分局積極宣傳便利化政策,簡化辦理流程,優化服務措施,加強跨境融資事中事后監管,助推我省利用外資水平邁上新臺階。2019年,全省共辦理外債登記同比增長182.05%,累計提款額是2018年的4.13倍。截至2020年6月末,雖受疫情影響,但在全省各方的努力下,辦理外債登記數基本與去年持平。跨國公司跨境外幣資金池業務開展極大便利了企業資金周轉。四是資本項目外匯收入支付便利化業務落地,業務辦理時間從數小時縮短至幾分鐘,大大簡化了企業外匯資金支付流程,資金結匯使用更便捷,業務辦理效率更高。
2.多路并進,金融支持各自貿試驗片區建設亮點突出。紅河片區通過海關“邊民互市管理系統”與富滇銀行的“跨境通”和“綜合運營平臺”等系統互聯互通,實現邊民、貨物、結算等多方數據的全流程自動交互和比對,全電子化邊民互市跨境結算業務在紅河片區成功試行,解決了邊民互市貿易真實性難審核、交易程序不規范、銀行結算效率不高、滋生非正規結算通道等問題。德宏片區由富滇銀行、工商銀行兩家銀行針對邊民互市結算開發資金清算系統,分別與海關、商務、人民銀行及外匯局監管系統實現互聯。2019年末,轄內瑞麗、畹町邊民互市通過銀行正式辦理業務,提供“T+0”(邊民互市結算資金當日到賬)高效率結算服務。
二、抓住機遇,全力推進金融支持沿邊開放
云南省金融支持沿邊開放建設成果頗豐,但仍存在一些問題,表現為“三不足”:一是金融業發展不足。全省2019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4926億元,低于周邊省份,存貸款規模占全國的比重不到2%,非銀行金融機構種類少,金融資源分布不平衡,金融產品單一、同質化嚴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能力還需進一步提升。二是人才缺乏,運用政策能力不足。無論是金融機構、還是企業,對創新政策、新興業務做到知曉政策、敢用政策、精通操作的不多,政策難以用好用活,政策紅利未充分釋放。三是涉外經濟規模較小,對金融的有效需求不足。云南省對外貿易和投資總量較小,且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周邊國家,外向型經濟普遍以“小、弱、散”的粗放發展為主,接壤各國經濟發展相較我方而言更弱,內外兩頭都對云南省借鑒、吸收好的金融改革政策的內在需求不足,經濟金融發展的銜接不暢,合力受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沿邊金融的發展。此外,與我省毗鄰各國經濟金融發展水平較低,金融基礎設施落后,對外資金融機構及其分支機構的設立存有不同程度的政策限制,制約了云南“走出去”銀行服務能力的拓展,加之海關監管政策不完善、人民幣在周邊國家使用還存在一定限制等因素,金融服務沿邊開放和輻射周邊的能力有待增強。
形勢不斷發展,服務與時俱進,金融支持云南沿邊開放的實踐創新永不停歇。在當前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沿邊金融更要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云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抓住機遇,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戰略,緊扣高質量跨越式發展主題,以開放促改革,為金融支持沿邊開放譜寫云南篇章。
(一)增強金融實力,進一步提升金融支持沿邊開放的支撐力
一是著力推動多元化、多層次、多功能的金融組織、市場和服務體系建設。通過搭建融資平臺及合作架構,推動銀行、證券、保險、期貨、信托、基金和中介機構聚集,形成機構齊全、功能互補、競爭有序的多元化金融組織體系。貫徹落實國家金融業對外開放各項政策措施,實施新設金融機構獎勵政策,吸引符合條件的境內外金融機構來滇設立分支機構,鼓勵駐滇金融機構在云南設立面向南亞東南亞區域性功能總部,推動沿邊金融業務創新,支持在滇各類金融機構專業化、差異化經營,發揮比較優勢,促進金融資源區域均衡發展。加快推進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改革發展,增強地方金融總量與競爭力,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立足沿邊特色,加大產品和服務的創新,積極探索服務沿邊發展的新路子。支持設立地方法人保險公司、總部在云南的人身險公司法人機構和專業性保險公司,完善保險市場體系。貫徹落實好已出臺的各項政策措施,用好貨幣政策工具,提高再貸款、再貼現使用效率,發揮好定向調控功能,推動建設廣覆蓋、可持續、互助共享的普惠金融體系。加大區塊鏈、互聯網技術在金融產品和服務中運用,有效整合國有融資擔保機構,推動建設覆蓋各州(市)、各縣(市、區)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為民營企業、小微企業提供增信服務,提高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信貸可獲得性。
二是充分發揮金融市場的融資功能和服務功能,進一步完善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互補的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高質量增長必然面臨著傳統基建、地產和出口三大需求未來會有所下降,經濟增長更多的要求新經濟提升效率,傳統間接融資將難以很好適應新經濟發展要求,要加大企業上市培育工作力度,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在境內外上市融資,鼓勵上市公司開展有利于轉型升級的并購重組,提高上市公司資本運作能力,支持符合條件的中小微企業到新三板掛牌。要豐富直接融資工具,積極發展項目收益債及可轉換債券、永續票據等股債結合產品,發展創投、天使投資等私募基金,吸收更多的社會資本,鼓勵引導其價值投資和實體投資,形成支持科創企業、中小企業完善的資本體系。
三是發揮昆明和沿邊州市各自的優勢,在金融對外開放方面探索不同的功能定位,各有側重。支持昆明市發揮金融資源、技術和人才聚集的優勢作用,加快金融業改革發展,把昆明打造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金融服務中心的核心載體,重點在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的經濟金融合作大通道、完善跨境金融合作交流、推動人民幣在對外貿易投資中的計價結算、跨境投融資服務、引進金融機構區域性總部、吸引南亞東南亞地區中央銀行和國際金融組織在滇設立代表處等方面推動探索,尤其要在鼓勵金融機構對符合要求的海外項目和企業“走出去”項目給予人民幣資金支持,推動人民幣在境外的使用方面發揮昆明市金融資源聚集的作用。支持德宏州、紅河州、西雙版納州、文山州等沿邊州市依托口岸優勢,結合實際把現有政策“集合創新”,即立足現有政策框架,重新組合、深入挖掘,用好用足現有政策工具,有效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在為非居民提供便利化金融服務、貨幣兌換、探索開展面向邊境貿易的金融業務、開展口岸貿易結算互聯互通體系建設等方面積極探索。
(二)擴大沿邊金融對外開放,進一步提升沿邊金融開放的競爭力
一是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推動市場主體在跨境貿易、投資中使用人民幣計價結算,結合云南優勢,積極探索大宗商品貿易、對外承包工程人民幣結算,支持跨境電子商務等貿易新業態跨境人民幣結算。完善與境外銀行業金融機構之間的跨境清算結算渠道,積極推動使用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進行資金清算結算,規范和提升邊境地區邊民互市人民幣結算服務。鼓勵銀行充分利用區域性總部的優勢,開發境內外聯動的人民幣融資產品。為滿足邊貿企業進出口業務結算實際需求,探索邊貿企業超限額攜帶人民幣現鈔出入境制度。
二是推動人民幣對非主要國際儲備貨幣區域交易。以人民幣兌換泰銖、老撾基普、越南盾等周邊國家貨幣為突破口,鼓勵商業銀行積極推進非主要國際儲備貨幣的柜臺交易。支持云南推動人民幣與更多南亞東南亞國家貨幣開展銀行間市場區域交易,適時推動人民幣對老撾基普銀行間市場區域交易。鼓勵商業銀行積極探索人民幣與周邊國家貨幣兌換機制,逐步形成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人民幣與周邊國家貨幣匯率定價機制。進一步規范、優化本外幣現鈔調運渠道、流程,支持各商業銀行通過空港、陸路邊境口岸開展本外幣現鈔進出境調運。
三是提升跨境金融服務能力,更好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積極引導金融機構通過銀團貸款、混合貸款、項目融資和銀企“走出去”聯合體、共保體等方式,為中緬經濟走廊、瀾湄合作、一帶一路倡議中涉及鐵路、公路、航空、水運、電力、電信等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研究系統性融資規劃或方案,加大對云南企業參與重大項目投資建設的融資支持。堅持以企業為主體、市場化運作、互利共贏的原則,支持云南“走出去”協同境外有關國家企業向亞投行、絲路基金、瀾湄合作基金申報資金申請,推動云南周邊國家基礎設施和產能合作項目建設,促進地區產能國際合作。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政府間合作、國際產能與裝備制造合作、能源礦產合作等領域重大項目給予合理金融支持。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對面向南亞東南亞國家的風險可控項目實現應保盡保,推動重大項目盡快落地。支持保險公司創新跨境保險業務,大力推進與南亞東南亞地區在跨境農業合作、國際產能合作、境外重大項目、跨境貨物運輸、旅游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四是以自貿試驗區建設為契機,進一步提升貿易投融資便利化水平。自貿試驗區作為金融開放的前沿陣地,給金融提供了加快發展的廣闊舞臺,要抓住沿邊自貿試驗區的特點,有效整合沿邊重點開放城市、邊合區、跨合區、保稅區等政策,把金融政策同外貿、外資、外事、外匯、關稅、投資等政策結合起來,積極探索跨境金融綜合服務方案,為跨境企業提供更加豐富、專業的金融服務,促進貿易投融資便利化。在借鑒先進地區金融創新政策的同時要注重政策的“本土化”,從優化政策環境、創新服務方式、加強市場對接等方面促進政策更好落地生根,并最大程度發揮政策效應。引導金融資源支持自貿試驗區優勢產業發展,積極探索開展供應鏈金融等業務,支持貿易新業態下跨境人民幣結算。此外,也要不斷完善并加強金融創新試點業務跟蹤監測和風險防控。
五是繼續深化與周邊國家的金融合作。繼續深化與周邊國家金融監管部門的交流合作,不斷拓寬合作領域,豐富合作形式,與南亞東南亞國家開展本幣結算、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交流與合作。積極參與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瀾滄江-湄公河合作建設,搭建金融合作與對話交流平臺。擴大境內外銀行業同業間的交流合作,加強在跨境融資、結算、金融創新和服務方面的交流。
(三)加大市場培育,完善相關機制和配套政策保障,充分發揮沿邊金融的作用力
一是增強經濟基礎,使金融創新政策能夠充分發揮作用。加大總部經濟建設,并且通過總部經濟的輻射和擴散效應更進一步地促進金融、交通物流等基礎設施利用效率的提升和建設規模的擴大,進而最終形成“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兩者良性互動的循環。中美貿易摩擦帶來的產業再分工很可能使得南亞東南亞國家未來經濟保持高速增長,成長為下一個全球性的制造工廠,云南省應該找準定位,結合本省地理位置、生態環境、多民族文化等優勢,充分運用現有的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機制,發揮南博會、邊交會等平臺在對外開放中的作用,整合境內、境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依托重點城市和內外通道,合理布局保稅區、跨合區,針對性發展商務接待、物流運輸、會展策劃、投資咨詢、金融服務等第三產業,成為我國對南亞東南亞投資的前哨站,引導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資源向省內中心城市匯集,加快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輻射中心。主動承接產業轉移,利用東西部經濟落差形成的梯度,發揮云南省面向南亞東南亞的比較優勢,積極吸引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外向型特色產業基地。
二是構建良好金融生態環境。優化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強誠信政府建設,打造精準可控、穩定可期、實惠可及的政策環境,打造保護有效、打擊有力、規范有序的法治環境,探索負面清單制度,減少地方保護主義對金融活動的干預,推動落實減稅降費,著力培育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調動市場主體參與沿邊金融改革開放的積極性。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加大對逃廢債行為打擊力度,持續推進完善地方金融生態環境。
三是借資、借智、借力為云南沿邊金融開放提供支持。加大對高質量外資的引進力度。目前我省外商投資基本集中于房地產領域,難以利用外資帶來先進技術和人才。未來要依托省內重點高校、研究機構、醫療機構等平臺的合作項目,重點向外資推薦能夠實現轉化的項目,并在土地、資金、制度上出臺配套措施,加大對發達地區先進服務、技術、人才的引進。積極爭取亞投行、絲路基金加大對云南“走出去”重大項目的支持。加大與各類先進智庫的合作。南亞東南亞市場未來將越來越凸顯其重要的地位,國內很多研究機構、智庫對南亞東南亞市場十分關注,云南應主動尋求與各類先進智庫、研究機構的合作,推動研究成果項目在云南的落地,借力增強云南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影響力。優化金融人才工作機制。云南沿邊金融開放需要國際金融、資本運作等專業化的高端人才,應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引才、留才、用才工作機制,營造良好的人才政策環境和發展環境。